◆王 微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如何理解日語的“言語交際能力”
◆王 微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日語學習中,我們常常有以下傳統認知,“外國人(日語學習者)=獲得語言運用能力者”,“日本人(日語母語者)=旁觀者及語言的指導者”,這種“角色”的劃分,對于日語學習者是否公平?對學習日語又是否有幫助呢?從“言語交際能力”出發加以分析。
言語交際能力 語言學習 外語教育
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Canale and Swain曾對言語交際能力作了闡述:包括“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言語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1983年,Canale又在社會言語能力下分支出“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即“交際能力”包含語法能力、社會言語能力、策略能力、語篇能力。
1.語法能力
能夠正確理解、使用語法的能力。這里不僅包括語法規則,也指語義、發音及文字書寫的正確使用。
2.社會言語能力
根據不同場合,恰當使用、理解言語的能力。語法上正確的言語,并非在任何場合都是恰當的。如以下一段師生對話:
先生:「何か質問はありますか。」
學生:「先生はおいくつ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p>
學生的言語在語法上并沒出錯,并且正確使用了尊敬語,表現出對老師的尊敬。但是,無論在日本還是中國,師生之間,特別在公眾場合,學生詢問老師的年紀這一行為,我們普遍認為是不合適、不禮貌的。由此可見,學生雖然掌握了語法能力,但在社會言語能力上卻是欠缺的。即,在社會言語方面犯下的錯誤,似乎要比語法、語音上的錯誤嚴重。
3.語篇能力
把單獨的語句組織、整理,以一種相對合理的形式表達出,并能讓對方正確的理解。語篇能力,同樣依照國家、地域、文化風俗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講英語的人在演說前,一般以笑話為開場白,而講日語的人,則多以道歉等寒暄話為開場白。語篇的組織形式,在言語順序上體現出了較大差異,而作為外語學習者來說,為了使所學語言更加“地道”,有必要模仿、學習、掌握這種能力。
4.策略能力
達到某種談話目的,而采取計劃,設法進行的意思。所謂的“交際策略”是指在交流能力不充分具備時,或是因實際環境場合制約而使交流不順時,如何能夠“修復”對話,使交流順暢的能力。比如,我們想表達“割引”(打折),這一詞匯時,可以將其解釋為:“値段を減らすこと”(減價)。雖然不夠準確,但能讓對方理解就好。
綜上,交際能力包含:以正確使用語法為中心的語法能力,以針對不同場合而采取適當語言的社會言語能力,以使話語能夠合理組織語言達到某種效果的語篇能力,以使談話能夠順利進行并及時修復的策略能力。然而,交際能力的獲得并非我們與生俱來,要通過教育和學習來掌握這種能力。
為了使言語交際能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和諧的氛圍和談話者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談話雙方如果都能充滿自信,積極應對,那么談話雙方可發揮自身的“交際能力”,使會話順利進行,如以下會話(丈夫邊看電視,邊和在隔壁房間的妻子對話)。
夫:最近、タコライスっていうのがはやってるんだって。
妻:なに、パコライスって?
夫:タコライス!
妻:ああ、パコってきこえた。
夫:タコっていってもオクトパスじゃなく。
妻:ああ、メキシコの辛いやつ?
夫:うん、カレーライスみたいに、ご飯にタコスの中身がかかってるんだって。
妻:ふーん、どこで食べられるのかな……
以上對話可知,丈夫想將電視中看見的某種新事物傳達給妻子,因妻子不在同一房間,故將這一詞匯聽錯,并誤解為另一鐘自己較為熟悉的事物。對此,丈夫反復解釋,妻子也試著加以確認,最終,雙方達成共識。
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會話,并非如事先設定的劇本般順利開展,話題的內容也難以預測。為此,會話參與者,在發出信息的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解釋及交涉。即通過雙方交流、互相理解,達到信息的傳遞,是第一言語者和第二言語者的共同責任。
由此引申到日語學習中,我們常常有以下傳統認知,“外國人(日語學習者)=獲得語言運用能力者”,“日本人(日語母語者)=旁觀者及語言的指導者”,這種“角色”的劃分,對于我們日語學習者是否公平?對日語學習又是否有幫助呢?
當非日語母語者(第二言語者)同日語母語者(第一言語人)進行會話時,我們常常把第二言語者是否能夠正確理解第一言語者的傳達內容,作為評定第二言語者語言能力的標桿。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雙方的“交際能力”不同,所處的環境、立場不同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信息傳達錯誤,會話進展不順利。而單純地否定第二言語者,會使其失去會話的信心,不利于交流能力的培養。
運用“言語交際能力”,達到不同文化間的溝通交流,不僅需要對第二言語者進行能力培養,也要求對第一言語者同等地進行培養。
[1]ネウストプニー、J·V.『外國人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巖波新書,1982.
[2]三浦孝.『英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授業の実際』.第一學習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