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戌嫻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高職醫藥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初探
諸戌嫻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生物化學是醫藥專業的基礎課程,難學難教,對高職學生尤為如此。但是通過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不斷探索和反復實踐,從幾方面著手進行生物化學的教學改革,包括結合實際,合理構建知識體系;總結反思,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將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有機融合等。最終確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讓學生既掌握方法又學好知識,為今后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職;醫藥專業;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于18世紀起源于歐洲,于20世紀在世界各地得到蓬勃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基礎生命學科,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功能以及生命活動中的化學變化。如今,生物化學是醫藥專業基礎課程,生物化學的知識和技術對藥品研發、藥品生產、藥品分析與檢驗以及臨床應用等方面起著核心支持作用,本校藥學、藥物分析技術、生物制藥專業均開設此課。生物化學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面廣、深,尤其是物質代謝部分復雜又抽象,甚至成為了本科生物化學教學中公認的難點。因此,對于任課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輕松、高效地吸收生化知識是一場極大的挑戰。對于本校來自初中的高職學生來說,在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水平都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如何學好這門課亦是一次艱難的考驗[1]。通過多年來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反思,筆者結合以下幾方面與大家探討交流,以期完善。
1.1 全面考量,確定教學內容
本校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由王易振主編的第2版《生物化學》作為教材,《生物化學》是全國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2]。該教材附有針對不同藥學專業的教學大綱,對各知識點的教學要求有明確的分層界定,是教師把握教學重難點的有效途徑。
依據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本校按照“拓寬基礎、強化能力、注重應用”的原則編定了生物化學的課程標準,這也是教師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
1.2 打破傳統,重組知識模塊
雖然教學要點已經確立,但并不意味著必須按教材、考試大綱以及課程標準的目錄順序去展開教學。在對各知識點做了細致梳理后,筆者發現按照邏輯關聯,知識分類等原則,可以重組部分知識,進行模塊化教學。例如,將蛋白質和酶組成一個模塊,以蛋白質教學為先導,在學生熟練掌握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和理化性質后再順勢介紹酶,這樣更利于學生掌握酶的分子組成和結構以及酶的影響因素等知識要點。將生物氧化、糖、脂和氨基酸代謝組成一個模塊,以生物氧化章節來高度統領和概括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氧化分解過程,講清楚CO2、H2O和ATP的產生方式,然后再分別展開對糖、脂、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教學,幫助學生開啟動態生物化學的學習思維,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將核酸化學、核苷酸代謝和基因的傳遞與表達組成一個模塊,并放在課程的最后去講授,在靜態生化中從基本元素→基本單位——核苷酸→基因片段→DNA雙螺旋結構→染色質、染色體;在動態生化中從核苷酸的分解與合成→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遺傳與變異。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地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之門,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1 教會學生框架式學習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能教會學生如何捕捉知識,這就事半功倍了。例如,在掌握蛋白質組成與結構時,先把握好一條主線,即從基本元素→基本單位——氨基酸→氨基酸的連接方式——肽鍵→一級結構→空間結構,然后逐個擊破主線各環節的重點和難點,由基本元素C、H、O、N遷移到特征元素N再到含氮量的相關計算,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遷移到肽鍵的生成到多肽鏈、N端、C端、主鏈、側鏈,然后再去掌握一、二、三、四級結構就輕而易舉。例如,糖代謝可分為三條主線,一、分解;二、合成;三、血糖以及其調節。一包括無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徑、糖原分解;二包括糖原合成、糖異生;三包括血糖的來源、去路、調節和異常。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各環節的重難點知識。如此反復引導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總結時,就能駕輕就熟了。通過構建知識框架,繼而往里填充知識要點的框架式學習方法,切實幫助學生分清條理、理清思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高效地學習[3]。
2.2 綜合運用教學方法
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應該合理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常用的包括比喻法、對比法、反推法、問題導向法、案例法、游戲法、遷移法、諧音法、圖表法等[4]。例如,在講解氨基酸連接方式的時候,可將人比喻成氨基酸,身體代表α碳原子,頭代表氫原子,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雙腿代表不定基團R,然后讓在座的學生做個橫向手牽手的小游戲,幫助學生自己了解肽鍵、多肽鏈、N端、C端、主鏈、側鏈等抽象概念。例如講解四氫葉酸時,可以用遷移法將它與酶的競爭性抑制、維生素的輔酶、氨基酸代謝的一碳單位代謝,和核苷酸代謝的一碳單位供體等知識點一起梳理和總結。
2.3 教學相長,不斷完善
不管是從知識層面、社會需求還是學生角度,都對教師提出挑戰和要求。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升,必須注重學生的需求和學習規律,經常收集實例和數據,積極與相同課程和相關課程的教師溝通探討,及時批改作業試卷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提前預實驗提高實驗教學成功率等。“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每一輪生化教學都有值得反思與總結之處,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都需要教師作出相應的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習技能,樹立良好職業道德規范的同時,筆者認為可以適時穿插素質教育。例如,在緒論課時,介紹我國科學家根據胰島素的氨基酸組成規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這是當時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最大有機物,不僅對治療糖尿病至關重要,也是醫藥界的重大里程碑。以此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榮譽感和專業自豪感,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創造,促進醫藥技術飛速發展。例如,講解蛋白質電泳時,同一電場中,分子小,帶電量多的蛋白質分子跑得快,遷移率大。筆者借電泳現象比喻成學生的高職教育:入學時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點樣線),在相同的教學環境(電場),因為每位同學攜帶的學習動能(電荷數量)不同,自身的學習障礙(分子量)不同,所以五年后同學們的遷移速度、遷移率都不盡相同,有的名列前茅,有的卻不盡然。通過電泳現象讓學生明白必須樹立積極向上,勤學自勉的人生觀,才能一往無前。
雖然生物化學是公認的難學又難教的課程[5],但通過一輪又一輪的生物化學教學的探索、反思和改進,注明上述方法確實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對生物化學知識內容豁然開朗,能掌握方法又學好知識,為今后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1]潘英. 衛校學生生物化學課程學習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 衛生職業教育,2016,9(36):114-115.
[2]王易振. 生物化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王莉娟. 框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生物化學和生化檢驗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科教理論,2016(5):50.
[4]喬風利. 藥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4):59-60.
[5]喬梅. 改進生物化學教學方法 消除學生恐學厭學心理[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6):58-59.
(編輯 文新梅)
The Primary Exploration of Reform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of Medical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Xuxian
(Wuxi Higher Health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Wuxi 214000, China)
Biochemistry which is hard to learn and teach is a basic course of medical major, especially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But through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repeate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it is possible to reform the biochemistry teach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e for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conclusion and reflection for constant adjust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combin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qu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student-oriented” principle. Finally, it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learning methods,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learn knowledg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and care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dical major; biochemistry
2016-09-08
諸戌嫻(1982—),女。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五年制高職醫藥專業教學研究。
G712
B
1672-0601(2016)11-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