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俏霞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天臺小學)
淺談尋求有效教學反思的“反思點”
◆裘俏霞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天臺小學)
時下,“教學反思”已成為教育界使用率頗高的時髦詞匯,幾乎成了談教育者必談之話題,寫案例者必寫之內容。如此鋪天蓋地盛行的反思之風,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這種反思存在很多問題。為此,我們應提高教學反思的有效性,哪些內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反思課堂中的“成敗得失”;反思課堂中的“意外精彩”;反思課堂中“偶發事件”;反思課堂中“臨場改變設計”;反思課堂中“學生參與度”。
教學反思 有效 成敗得失 意外精彩 偶發事件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程,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教師寫教學反思更多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所以他們的反思內容不深刻,過于概括、流于表層、較為膚淺,僅僅簡單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幾方面,而為什么會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學中改進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討,在理論認識的深廣度以及實踐的改進完善方面都沒能發揮教學反思應有的作用。為此,我們就如何尋求有效教學反思的“反思點”進行了探索。
上完一節課后,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哪些教學環節比較精彩:或啟發得當,或例證精辟,或情境創設成功,或過渡語言生動,或“靈感”頓悟。不論是哪方面的收獲,經過不斷地積累和歸類整理,勢必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將大有益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啟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為日后教學工作的借鑒,有助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同時,教學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在課堂上也難免會有意想不到的“敗筆”。如課堂提問很籠統,我們經常聽到老師這樣提問“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體會、感悟呢?”學生往往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教學效果極差;還有教學過程過于死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能真正調動起來;有時雖是自主合作學習,給學生充分自瀆、自悟的時間,但學生缺乏平日的訓練他們根本不會合作學習;如果把這些情況及時記錄下來并對其原因作細致的分析與探究,找出客觀的主觀的各種原因,使這些教學反思成為以后教學應吸取的教訓,在適當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彌補與矯正,并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和糾正。
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主人,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智慧的火花”出現,學生人多而學法不一,他們往往會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問題,一些發言和做法可拓寬師生思路,促使學生頓悟,有時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學引向高潮,補充完善教學,教師應當予以肯定,并虛心接受,可以為以后的教學補充一些新鮮“血液”,做到教學相長。
課堂中的“意外精彩”往往是一堂課的亮點,反思亮點,會給自己更多啟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要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師巧妙的引導,課堂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精彩,因此我們的反思不要流于形式,為反思而反思,應該反思那些“閃光點”“創新點”,才使得我們的教學反思有效,真正促進教學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節課本來設計得胸有成竹,上得也很順利,但學生的情況你是永遠也預料不到的,學生隨時都有可能產生偶發事件,給課堂教學帶來干擾。那教師必須以教學智慧去化干擾為機遇,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馬卡連柯說得好:“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浙江省紹興縣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周一貫在其《實踐智慧:點化課堂遭遇的尷尬》一文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在一堂教學古詩《游園不值》的語文課上,有十幾位教師在聽課,忽然一位遲到的學生“砰”的一聲撞門而入,徑直入座。而教師并沒有停止教學活動,也不作及時處理。而是在教學“小扣柴扉久不開”時,引出為什么“小扣”而不是“猛推”呢?使學生理解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一場驟起的課堂風波,不僅沒有破壞了課堂教學,反而借助于教師的教學機智,充分發揮了教育價值,幫助解讀了詩意。
這樣的“偶發事件”記錄下來,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經常反思“偶發事件”,教師課堂中駕馭能力與隨機應變能力會大大地提高。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教師就會顯得胸有成竹。
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我在課上是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的?處理的方法是否恰當?這些都是很有思考價值的。如在執教略讀課文《五彩池》時,有一位學生提問:“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師先是一愣,接著便臨場改變了預先的設計,說:“這個問題提得好!”讓我們仔細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于是,學生仔細讀課文,找到了很多根據,說明不能游泳。如有的學生提到“大的面積不足一畝”,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說明面積太小不能游泳……
學生研讀課文,找到了許多不能游泳的的理由。問題解決了,課文也讀懂了。一個孩子提出的極富好奇心的問題,看似與課文內容無關,然而教師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對研讀全文的價值,果斷地改變了原先的設計,跟著學生的問題走,不僅牽一發而“通”了全文,而且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鼓勵了他們敢于大膽質疑的精神。
上完一節課后,教師應該反思學生都參與了嗎?學到了什么?學得快樂嗎?不但要關注“優等生”參與了,更要創設機會讓“后進生”參于。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大部分學生,抓住主要問題,不能把話語權總遞給那些思維靈活的學生。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坡度性,“每個學生在課堂中應有不同的發展”這是課改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問題,即使有些問題對優生來講是很容易的,但是只要能讓全體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從思考中獲得收獲才是調動全班學生積極性的良方。
我們往往關注教學設計,感慨于自己哪個環節設計好,課堂應當怎樣引導更能體現出教學設計的完美。而很少去關注學生是否愿意學,對學生內在情感重視不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敏銳察覺,忽視學生的情感參與。教師要千方百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為課堂是學生發現自我,表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樂趣還給學生,把權利還給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在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基礎上,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環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課堂學習的民主,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執教某些課文時,可以通過畫、講、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創設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生理空間,學生多種感官得到參與,充分展示自我、釋放豪情、顯露潛能,每個學生都獲得參與的快樂感和滿足感。因此,課堂中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宗旨,也是我們反思的重點。
教師要養成樂于反思習慣,把教學中的感觸感悟、失敗教訓、成功經驗,記錄在案,用來指導或啟發今后的教學。但又不能過度的反思,為了反思而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話連篇等現象則需要我們予以高度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必須抓住“反思點”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通過有效教學反思,使每位教師明確反思的內容和方式,力爭將每一位教師的反思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從而促進反思型教師的有效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能力的發展。
[1]陸超群.讓反思伴我們成長[J].語文教學通訊,2011,(06):55.
[2]黃建華.教師教學反思存在的問題[J].小學教學參考,2013,(09):24.
[3]石雪梅.對教學反思的認識[J].小學語文教師,20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