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浩
(新疆喀什師范學校)
淺談中職學校德育活動的創新
◆許建浩
(新疆喀什師范學校)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教育質量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德育活動又是德育工作的載體,創新德育活動不僅是促進德育工作順利進行的需要,同時也是發揮德育教育效力的要求。
中職學校 德育活動 創新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中職學生自卑心理嚴重、逆反心理突出、自我封閉與渴望放開的心理矛盾并存等諸多問題,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要不斷創新,以此來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職業學校管理難,全國都是這樣。自2014年以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扶持職業教育的政策,歸結于都是德育活動的不足,癥結在于我們對學生的心里輔導不夠。馬斯洛在人的需要中,從心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自尊需要,清晰地向我們展示出人的需要遞增,這對我們學生的管理及德育活動有深刻的指導作用。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心理來改變德育活動教育,而這種改變是要原創的有生命力的,還要變換方法,摸住孩子的心理,還要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比如,我們喀什師范學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是維吾爾族學生,大部分的漢語水平都欠佳,所以要走進他們的內心,要從語言的交流、民族情感及習俗著手。
就拿學生的儀容儀表方面來說,我校許多女生喜歡化妝,帶金銀首飾。一方面,是民族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受社會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心里特點,設計德育活動,一種是濃妝艷抹,穿金戴銀,一種是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兩者進行拍照、繪畫,進行對比,然后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明白哪個是最美。
2.學生的歸屬心里需要
老師要熱情,要滿足學生的心里需要,其實有時學生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同,希望老師對自己“笑臉相迎”,甚至能像家人那樣關心自己。我們就此可以設計出一些德育活動,通過一些團結協作活動,師生共同努力,從而加強師生聯系,降低師生關系間的疏離感。比如,“風火輪”活動,讓師生踩長條形物品,前后相連前進,還有學生之間背靠背夾球前進,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團結協作,對班級、對同學、對老師產生歸屬感。
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拓展訓練來加強這種歸屬需要。我們可以從游戲體驗——交流心得——觀點分享——理念提升——實踐應用,這五方面進行訓練。
①游戲體驗。比如,“盲人方陣”蒙眼用繩子變換形狀。“同心桿”用食指托竹竿,齊下落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人椅”腳尖碰腳跟,坐在后一人腿上培養向心感。而且在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盡量用漢語,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也有很好的提升,寓教于樂。
②交流心得。學生通過游戲互相交流,談談游戲有什么好玩的,通過小游戲總結一些經驗教訓,讓學生參與并理解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尤其是結合新疆南疆形式,讓學生明白祖國大家親的道理。由小寓大,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③觀點分享。在這些活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我們可以讓學生抒發己見,讓學生全員參與,尤其是調動平常不愛說話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彼此融合,明白班級是一個整體,我們是其中的一員。
《勞動舞曲》的音樂結構與《如此溫柔》非常接近和類似,也是ABACABA類型的帶再現的三段體曲式,并具有回旋曲式特點,兩曲所不同的是:《勞動舞曲》沒有“結尾”,直接在A段音樂反復后結束。《勞動舞曲》中的A段音樂反復出現了四次,這正是李樹化想反復強調的東西—因為A段音樂正是“勞動者呼喊之‘夯育’二字為主題”的音樂段落,“夯育”的勞動號子因素貫穿了全曲,使樂曲成為一首鋼琴的“勞動之歌”。
④理念提升。我們班主任在活動結束后要精心準備,對活動進行細致點評。讓學生明白老師對他們的認同,以及對活動中存在的好與壞的鼓勵和建議。
⑤實踐應用。讓學生自己想在游戲中的感受,然后運用到生活中去。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3.學生的輕松需要
其實,在長時間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學業有一種倦怠,尤其是我們南疆少數民族漢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往往會倍感壓力,最后發展到厭學,這都是語言學習的艱難性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根據不同學生及班級的不同特點,設計自己的活動。比如,我們喀什師范學校的體育班,可以進行一些體育比賽,美術班可以進行一些繪畫比賽。音樂班可以進行一些文藝匯演等,讓學生心理得到放松,使學生的緊張情緒得到階段性的釋放。
4.學生的溝通需要
學生渴望理解,被信任,更渴望與父母的溝通,與教師的溝通。所以,我們班主任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這種溝通是雙向的,要有說有問,我們教師要掌握溝通技巧,不要唱獨角戲。比如,在與民族學生溝通時,你學會一些維吾爾語,將會起到許多良好的效果,可以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學生對你的認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學生的自尊需要
我們要尊重學生,在當前職業院校教育活動中,時而會有對學生缺乏尊重的事件發生。其實,這部分孩子你給點陽光就會燦爛,也許他們的學習比不了上高中考大學的孩子,但每個人都有自尊。
通過幾方面學生心理需要的分析,可以使學生找到歸屬感,進而促進德育工作的進行。
所謂的問題學生,其實都來自問題家庭。比如,暴力家庭、留守家庭、離異家庭等,針對這些家庭的孩子主要進行感恩教育,學校與家長有積極溝通配合。共同進行學生教育。比如,在我們喀什師范學校,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其余什么都不管了,尤其是當前國家在南疆四地州進行免費的高中及中職教育,這種情況尤為明顯,許多家長不理解黨和政府的關懷,認為是干涉他們的自由。
因此,要加強家校溝通,讓家長明白,周一到周五是學校管理,周六周日如果家長不繼續管理,結果相當于“0”。我校家長委員會的建立及每年假期進行的家訪,以及《假期安全穩定責任書》《致家長的一封信》等,都展現出我校對家校溝通的重視。
商業需要品牌,學校也需要品牌策劃營銷。我們要積極主動在學校教育教學生活中尋找“熱點”,以此來經營事件,進行創新德育教育活動。比如,我校相繼舉行的“校園好聲音”“校園好歌曲”“個人專場表演”等。我們還可以抓住一些好人好事,也可以對一些影響惡劣的事件進行報道,讓學生在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中感受事物的好壞,進而矯正自身的行為。
我們可以利用學校以外的資源,比如,電視臺、法制宣講、模擬法庭、軍訓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一定的鍛煉,明白善惡,明白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表演、社會活動,進而來宣傳學校,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展示自己。一方面,學校社會影響力的擴大,對生源的招收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學校品牌的樹立,可以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比如,我們喀什師范學校1935年建校,為新疆南疆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階段,畢業于喀什師范學校的學生奮戰在各行各業中。通過宣傳一些好的校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學校的宣傳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自下而上,學校要積極主動進行自我宣傳,展示學校師資,硬件等。二是自上而下,上級部門由上而下宣傳學校,樹立學校德育品牌。
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學校的德育活動是德育工作的載體,德育活動的建設與創新,不僅是促進德育工作順利進行的需要,同時也是發揮德育教育效力的要求。德育活動要分年級,分層次,分主題。德育活動要課程化,如我們喀什師范學校現在用的《中職德育活動讀本》,讓學生在案例中明白德育教育的主題。我們還要把德育活動校本化,要有學校自身的特點,還要常態化,經常舉行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得到啟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