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花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新橋中心小學)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
◆姚方花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新橋中心小學)
對于下學生而言,他們日常接觸較多,且較為熟悉的情境是他們每天都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因此,生活情境教學,可以說對于小學生而言有著極大的魅力,也能夠令小學數學知識更為形象化地傳輸給學生。探究了小學數學授課環節,小學數學教師有效運用生化教學施教的價值,并闡釋了在本學科授課環節借助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有效舉措。
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即為授課環節施教者對班級學生實施科學組織,引領受教者于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所蘊含的知識,生發出借助所學數學知識對現實問題予以解決,并領悟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內涵,進而更好地輔助個體發展。
1.現實生活蘊含無窮數學知識,知識又可以更好地為生活服務,進而將受教者的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施教環節,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典型的生活元素,巧設授課情境,令小學生置身于親切可感的氛圍中,掌控學習自主權,但是應當注意的是,設置生活情境的時候,教師應當著眼于本區域小學生的生活基礎,致力于將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有效的銜接起來,思及兩者關系中的相似性或者相對之處。小學生在跟隨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知識學習之后,懂得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不僅僅能夠借助生活情境鞏固文本知識,還可以借助這種有效互動形式,令小學生探索知識的愿望得以滿足。
2.形象化的數學知識,令小學生更為輕松地認知文本知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明晰小學生內心的需求,結合其知識構成水平,注重形象化的傳輸數學知識,由此,便可以令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轉換了形象可感的內容,便于小學生的認知解讀。小學生盡管生活閱歷不多,理解知識的能力有限,但是作為現實中的一個個體,他們也能夠置身生活情境感知數學知識的存在,并逐漸學會借助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數學施教環節,教師妙設生活情境,自然會令小學生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熟悉之感,帶著極大的探索興趣投入其中。
3.感知數學知識對于個體發展的意義,把握數學理念及策略。對于實際問題進行應對的重要舉措就包含數學知識這一手段。比方說,當今社會“房奴族”幾乎遍布于社會的很多領域,房子的購買方案是否正確,直接關乎個體的切實利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等多種教輔用具,將現實中的購房情境和數學教學融合起來,令小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中的存在價值。置身于數學氛圍,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對實踐的指導價值,便會逐步感受到數學理念,掌握探究策略,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
(一)明晰受教者的生活情境
小學階段的受教者,其接觸到的生活內容并不多,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設置生活情境的時候,應當洞察學生內心世界,其興趣點所在等,進而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巧設出來。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將生活情境設計的原則進行如下匯總:其一,著眼小學校園,關注學生生活。比方說,小學生較多參與的扔沙包、丟手絹或者踢足球等活動中,均蘊含著一些快慢、多少等數字化問題,教師便可以作為數學課堂中可以巧妙引用的元素;其二,關注社會當中的生活。和小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包含書店、餐飲或者游樂場等公共場所,而這些場所當中,不管是入場券的價格還是具體物品的類別等,教師都可以將其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再進行情境再現,令受教者參與其中,在數學教師的引導下,積極進行知識探索。
(二)升華生活內涵
數學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及邏輯性特征,可以說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眾多實際問題,都能夠借助數學知識予以相應的解決。著眼于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及小學生的認知特征等,小學生理解這種相對抽象化的知識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巧設生活情境,施教者應當著眼于學情特征,將現實基礎上的,有效情境創設出來,繼而挖掘受教者探索的潛質,在循循善誘中令其探索數學知識的技能水平不斷提升。
比方說,化抽象為簡單化,需要教師積極進行知識匯總及探索,小學生低年級的學生運算“169+99、177-102”類似問題的時候,常常感覺頭疼,即便教師講授給其借助“169+99=169+100-1”以及“177-102=177-100-2”這樣的運算公式可以將運算簡便化,但是很多小學生卻存在運用上述方法的疑惑,此時,教師便可以將生活中購物“付整找零”或者“付整加零”等現象運用到教學當中,將抽象化的數學解題方式轉換為形象化的生活情境,從而令小學生置身在親切可感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對生活實踐的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教學策略實施于小學數學授課環節,施教者在制定教育策略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學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興趣及能力,引領受教者將學得的數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不斷提升數學水平。
[1]婁阿鳳.如何在低段數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2011,(05).
[2]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科教文匯,2012, (36).
[3]柯惠泓.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