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


摘 要:為了明確中棉所71棉花品種在宿松縣的最佳種植密度,特進行了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的田間比較試驗。結果顯示:中棉所71雜交棉的最佳種植密度為2.25萬株/hm2,此時籽棉產量最高、棉花品質相對較好。
關鍵詞:中棉所71;種植密度;產量;棉花品質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046-02
棉花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棉糧爭地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單位面積內棉花產量成為了解決該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種植密度是影響棉花產量的重要因素,合理密植對增加棉花產量具有重要意義[1],現代研究表明,種植密度是棉花的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2]。因此,探索棉花的合理種植密度,對于提高棉農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3]。中棉所71是宿松縣新引進的棉花品種,為探索常規栽培條件下中棉所71的最佳種植密度,特進行了本次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材料 試驗地點位于宿松縣復興鎮高屯村和王洲村。王洲村試驗田地勢平坦,土質為沙壤土,前茬為油菜,肥力較好,高屯村試驗田地勢平坦,土質為沙壤土,空白地,肥力中。供試品種為中棉種業提供的中棉所71。
1.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試驗設5個處理(密度分別為1.35萬株/hm2、1.80萬株/hm2、2.25萬株/hm2、2.7萬株/hm2以及3.15萬株/hm2)。每組6次重復,高屯村和王洲村各進行3次重復,共30個小區,每小區3畦6行,小區面積66.7m2。所有處理組均采用相同田間管理。
1.3 數據采集與處理 王洲村、高屯村實收籽棉產量,兩點每小區各采摘中部鈴50個,曬干后測鈴重,并留作纖維品質檢測。在吐絮后對每個小區分4次人工收花,晾干后(含水量≤12%)稱重計算產量。所有數據均取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對中棉所71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中棉所71棉花的單株結鈴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在單鈴重方面,種植密度在1.35萬~2.7萬株/hm2時,單鈴重隨密度的增加逐漸減少,而種植密度在2.7萬~3.15萬株/hm2時,單鈴重持平。籽棉產量以2.25萬株/hm2密度最高,當密度少于1.8萬株/hm2時,籽棉產量隨密度的減少逐漸減產,且減產顯著。當密度超過2.7萬株/hm2時,籽棉產量隨密度的增加逐漸減產,但減產不顯著。脫落率和爛鈴率隨種植密度的增加逐漸增加,且當種植密度超過2.7萬株/hm2時,脫落率和爛鈴率增加顯著。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中棉所71品質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中棉所71棉花的跨長、整齊度、比強度、伸長率、麥克隆值等品質指標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差異較小,反射率、可紡性指數等指標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漸下降,而棉花的黃度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
3 結論與討論
合理密植是棉花增產的基礎措施。近50年來,我國棉花種植密度經歷了由稀植到密植,又到合理密植的發展過程。一開始僅為3.00株/m2左右,密度稀、產量低,2000年以后,主要產棉區的密度又有了新變化,如新疆棉區的密度越來越高,22.5株/m2以上已是十分普遍。長江和黃河流域棉區的密度則普遍降低,前者多數在3.00株/m2左右,后者不足4.50株/m2,雜交棉的密度則更低[4]。密度向兩個極端發展的趨勢已經引起了棉花界的廣泛關注和擔心。
本次研究表明,大田常規栽培中棉所71雜交棉以2.25萬株/hm2密度處理的籽棉產量最高,種植密度少于1.8萬株/hm2,籽棉減產風險顯著增加,而密度超過2.7萬株/hm2,脫落率和爛鈴率增加的風險加大,纖維品質也會隨之下降。
參考文獻
[1]劉瑞顯,史偉,徐立華,等.種植密度對棉花干物質、氮素累積與分配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11,02:250-257.
[2]段云佳,敬碧,張巨松,等.棗棉間作下不同種植密度對棉花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新疆農業科學,2011,08:1373-1378.
[3]鄧福軍,林海,宿俊吉,等.棉花種植密度與產量形成的關系[J].新疆農業科學,2011,12:2191-2196.
[4]李鵬程,董合林,劉愛忠,等.種植密度氮肥互作對棉花產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5,23:122-13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