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欽鳳
(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
小學生思想品德評價
◆溫欽鳳
(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確的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評價 循序漸進 多元化 自評 互評 激勵
小學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點,評價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干勁,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根據筆者多年從教小學思想品德課的經驗,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遵循以下三原則。
道德行為總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正確的行為方式才會帶來良好的行為效果,小學生對行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體性和情境性,教師、家長必須對其進行具體的指導,細致地加以評價。對高年級學生,除了讓他們明了道德行為的一般要求、規則和步驟外,還要使他們具有獨立地靈活地選擇道德行為的能力。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時,必須針對各年級道德認識的能力,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由概念到行為制訂出不同程度的評價標準,為他們創設道德情境,有計劃、有目的地使他們得到道德行為反復訓練的機會,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新課程倡導評價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家長、教師、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地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民主化、人性化的評價,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強調多元化評價。道德認識的評價就大力提倡民主化與人性化,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自評,將評價變成兒童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強調多元化評價——家長、教師、同學及其他有關人員共同參與,形成積極、友好、民主的評價氛圍,共同促進發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追求的效果是將課堂上所獲得的認識遷移到生活中,直接指導學生的社會生活,提升生活中的經驗。而學校、家庭、社區是兒童成長的基本環境,研究兒童在學校、家庭、社區的各種不同表現,對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在關注學業成就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個體發展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力求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除了廣泛匯集學生本人、教師、同學、家長等各方面的信息外,還要從學校、家庭、社區等不同的角度,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從這些角度會更容易考察兒童對道德知識的遷移能力,評價兒童真實的道德水平及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
在新課程的評價中,首先要鼓勵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如我在進行五年級下冊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感受快樂”的評價時,首先要求學生對當天到校情況自己做一個評價(按時到校的可得一顆星),然后要求學生對自己在這一個星期里所得到的快樂情況進行評價,以此評出得星最多的同學。這樣的評價與其說是評價,不如說是學生自我鼓勵,自我欣賞,自我提升的過程。當然,在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反思自我,從而發現自身的優點,改正自身不足,使評價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既發揮鑒別、診斷功能,也發揮激勵、調節作用。例如,學生在展示自己做的名片的時候,一位同學這樣評價同桌的作品:“名片上的花邊畫得比我的漂亮,不過字寫得不好看。”學生在互評中既反思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又了解了他人的學習過程,進而取長補短,同時,學生也在評價中學會了一分為二地看待人。
對學生的道德認識評價應有結果,但不是定論;學生道德認識確實存在差異,但要淡化橫向比較,注重個體自身的提高:有對某個單項內容的考察,但不孤立地看學生,注意發現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潛能。通過評價反饋,要充分發揮其激勵功能和促進作用。但激勵不在于對學生一味表揚或“藏拙”,一味表揚往往使得學生對自己沒有清醒、全面的認識,反而不利于他們成長,甚至造成學生的不良心理,如盲目樂觀,夜郎自大,不能接受批評等。小學生品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非意志行動向意志行動轉化的過程,小學生的道德言行內容簡單,表現刻板,直接與外界(教師、家長等)的褒貶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評價時要做到確切、合理,把不斷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道德意志為出發點,在設計“評估導向標”時,對不同年級的評價標準應有側重點,有適當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復,允許學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養他們的自覺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當然,評價小學生的道德行為,既要以激勵為主,也要給予必要的處罰,但一定要講清道理,使其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應該怎樣去做才對。有時在引導小學生改正錯誤的時候,應該有目的地組織他們反復練(為他們創造改正錯誤的條件),培養其道德意志和調節能力,從而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