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琳蓁
(江西省高安市上湖鄉小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喻琳蓁
(江西省高安市上湖鄉小學)
德育是小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立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學生的人格,有著重要性意義。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強人文性的學科,一些文學作品中蘊涵著很多的人文特性,在教學過程可以在字、詞、課文學習等環節中將德育內容巧妙融入到教育中,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育要注重小學生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的培養,以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在德育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優秀傳統,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結合語文的思想性、語言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等特點,來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結合,而語言則是傳遞思想的載體,有著豐富的含義。小學語文教材是經教育學家仔細審核評價確定下來的,每一篇文字都有具體充實的內容、深刻的道理、真摯的情感,有著獨特的人文教育價值。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因素滲透到教學中。首先說字,有些字本身就有品德教育價值,如“孝”字,就是孝順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思,這種品質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謙”字,就是謙虛、不自滿的意思,通過字義解釋來向小學生滲透德育思想。其次,文章中的道。一篇文章會折射出很多的人生哲理,教師要善于找出文章的關鍵詞、中心句來向學生闡述表現出來的道理,如課文《做一片美的葉子》,文中寫的是葉子的美,實際上是蘊含著希望人們能像葉子一樣為了美好的生活默默堅守在崗位無私地奉獻著。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文章,有些描述的內容年代已久,與現代社會現狀有著較大差距,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時需要老師先進行一個背景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描述的那個年代的情景。比如,課文《虎門銷煙》,這個故事是發生在1839年的,這個時間距離現在已有180年時間,小學生是很難去體會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就可以這樣來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當時的歷史情景:清朝時期,閉關鎖國,經濟落后,軍備廢弛,英國將大量鴉片輸出到中國,當時的上至官僚階級,下至黎明百姓都有吸食鴉片者,鴉片這種毒品在中國的泛濫,禍害了社會的穩定,毒害了人民的身心。愛國將領林則徐為掃除毒品禍害,將搜繳到鴉片集中進行銷毀,振奮了人心。在時代背景介紹的同時還可以聯系實際,說明鴉片和現代毒品一樣都會毒害人的身心,影響社會穩定,從而警告學生遠離毒品的危害,同時用林則徐的榜樣作用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實現對小學生德育滲透的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可在教學時適當的應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如投影儀、幻燈片、背景音樂或視頻等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體會文章的思想,對作者思想情感產生共鳴。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這篇課文時,根據該文的結構層次,給學生展示南沙群島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讓學生明白南沙群島是我國國土的一部分,接著用視頻播放南沙群島上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海產品種,從激發小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向往美好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通過描寫人物事例來體現人物心理活動與道德品質的,所以,教師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將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立體化、豐富化,使學生能夠受到人物崇高品質的感染和熏陶。比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文章,描述的是談遷在極其艱苦的環境條件下還依然堅持完成了《國榷》,塑造了一個“不畏懼艱險,對信念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對談遷這個人物的形象特點進行分析,并重點指出談遷家境貧寒、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學習,并為寫《國榷》嘔心瀝血。通過這種深入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現在這么好的生活條件和教學條件,更應該懂得珍惜,更應該認真讀書;同時,讓學生明白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用“打不垮的信念”激勵自己勇敢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障礙和崎嶇,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語文學科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其教育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還在于對小學生的德育滲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不能限制于一個特定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里的德育元素,運用各種巧妙的方法“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1]陳建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1,(11):39.
[2]李國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途徑[J].作文成功之路,2016,(07):16.
[3]羅會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成功,201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