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連新++何逸
摘 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金融業深化改革提出明確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6)對農村金融服務“三農”建設提出明確時間表。在普惠金融理念指引下,農村金融業必須加快改革步伐,轉變傳統的存貸利差盈利模式,提供多元化,滿足農戶及企業多層次的資金服務需求。目前農村金融服務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現狀及問題分析,進而提出完善和創新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一些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存在問題;政策建議
1 研究的背景及問題提出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夢想,還需要攻克諸多難關,其中“三農”問題,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最薄弱環節,從根本上影響著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資源均衡配置,特別是資金要素均衡配置問題。因此,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及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長期以來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造成農村金融服務制度不健全、風險監管不力、規范性差、受眾群體偏少、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和農戶創業的可及性尚未發揮。因此,我們必須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拓寬視野,轉換發展思路,打破農村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以城鄉統籌發展為目標,探索適合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要縮短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首先是要縮小城鄉金融服務差距,發揮農村金融基礎性作用。因此探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狀況,是提升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的關鍵,特別是我國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找到一個適應我國當前“三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怎樣建立起和完善好農村金融服務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本研究通過分析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發展過程中現狀,剖析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的問題,并提出推動北京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的農村金融支持政策。
2 研究的理論基礎
2.1 農村金融服務的特征
農村金融和其他金融活動有共的特點,但是由于它對于農村經濟領域服務的特殊性,從而決定它有自身的特征:一是,農村金融所用是信用的手段。主要表現為融通資金余缺的信貸活動。貨幣用償還、增值為條件在不同的主體之間讓渡的過程;二是,農村金融的活動領域是在以農村為條件的這個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對于“農村的”鑒定為農村經濟服務的,而不單純的是在農村這個地理空間上。所以,凡是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信用活動,通過信用手段將資金歸集,并有償使用;三是,農村金融運作的實體是資金。資金形式一方面處于職能形態在循環周轉中的資金,其次為處于潛在形態閑置待用的資金;四是,農村金融所融通資金的表現形態為貨幣,而不是用實物形態存在的資金,也不包括生產所用的實物資本。
2.2 農村金融的相關理論
農村金融及服務有很多理論,主要有農業信貸補貼論(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農村金融市場論(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等。
2.2.1 農業信貸補貼理論及意義
農業信貸補貼論又名農業融資理論,主要觀點是:為了緩解并擺脫農村貧窮落后的窘迫,從農村外部引入資金是關鍵路徑。從外部引入資金,并建立起一個系統的非盈利性的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的分配。依據這條理論,為了縮短農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距離,農業的融資利率必須要比其他產業的利率更低些。而且為了減小因為高利的民間金融會阻礙農業的生產與發展現象的發生,政府必須進行干預。
理論意義:通過農村信用合作社或商業銀行,將大量低息政策性資金注入農村。構建一個有效率、自立的農村金融體系來說,最好的方式是設立一種可以持續不斷發展進步的金融機制,主張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投資功能。
2.2.2 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及意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農村金融市場理論漸漸取締了農業信貸補貼理論。該理論將重點放在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上,否決了政府對農村金融的干預與支配。該理論與農業信貸補貼觀點不同,認為:
(1)農村欠缺發達地區和農民同樣擁有著儲蓄的能力,不需要引入外資;
(2)人們因為利息太低而減少了向金融機構存錢的欲望,從而抑制了金融的發展;
(3)非正規金融的高利率的局面的產生是由于農村資金的機會成本較多,因此這種現象的發生是顯而易見的。
(4)運用資金的外部依存度過高,致使貸款的回收率降低。
理論意義:讓中國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揮其職能,儲蓄與信貸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另外為了激勵儲蓄,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是必然趨勢。
上述兩種理論觀點完全相反,農業信貸補貼理論主張政府為主導的完全壟斷市場,而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則主張拋開政府行政干擾的完全競爭市場。在當前中國農村金融體制相對落后,農村經濟千差萬別的現實情況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讓資金按照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
3 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歷程及存在問題
3.1 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歷程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經歷了多次改革,計劃經濟時期形成單一的政府主導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開放初期以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到市場經濟建立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
3.1.1 計劃經濟時期農村信用合作社單一主體服務:1951-1978
建國初期,在政府大力提倡和政策推動下,農民投入信用合作社,實施民主化管理,為恢復戰后農村經濟起到很大作用,到1957年,全國80%的農村建立了農村信用合作社,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初步建立。1958-1978年,農村金融服務基本處于停滯階段。
3.1.2 現代農村金融服務探索階段:1978-1995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確立,農村地區也加速了貨幣化和市場化的進程,而金融也在為農村的發展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等在農業領域逐漸發揮主導作用,1993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以信用合作社為基礎,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1995年,初步形成了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合作社“三位一體”的農村金融體系。
3.1.3 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1995-至今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提供動力,1996年,國務院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重大改革,農村信用合作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激勵探索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多種農業金融支持服務。2000年以后,農村信用合作社開展股份制改革,扭轉了其產權不清晰、責任不明確、經營范圍單一的被動局面,2003年,農村金融服務變被動為主動服務,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功能為目標,迎來農村信用社銀行商業股份制改革的熱潮,形成了多元主體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經濟取得快速發展,見圖1.1數據。
3.2 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3.2.1 農村借貸風險劇增
隨著網絡支付和P2P融資的發展,很多借貸公司將農村居民作為借貸融資的攻克對象,有的通過情感聯絡,將親人包括:親情、友情、在內對象作為的投資人,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因素。因為這種擔保基本靠的是信譽,一旦資金鏈斷裂,或者對方否定了這種利益關系,發生跑路現象時,往往借方會血本無歸,而且投訴無門。農村居民淡薄的金融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經不起高利息的誘惑。因此人們不惜鋌而走險試一試。這也造成了民間借貸壞賬拼拼發生,連綿不絕的現象。
3.2.2 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服務功能弱化
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相繼出現了一些跨地區交易的現象。因此,一些農戶對金融服務的實時性和專業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標準。但是目前農村機構往往只是提供最基本的存貸業務,業務網點少,難以滿足農村市場快速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
3.2.3 農村信貸市場抵押品不足,農戶貸款難
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的住房又缺乏流通的價值,這導致處于弱勢的農民因缺乏必要的擔保物而貸款難。并且商業銀行作為商業機構,利潤追求自然是經營之道,在風險不可控,抵押品不足時,銀行為降低自身風險而不愿貸款給農民。農民因沒有充足資金,而停止了一切活動。
4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政策建議
4.1 創新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為了與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相匹配,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加強農村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系統的覆蓋率等。鼓勵金融機構將信貸、互助、抵押、保險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拓寬金融支農渠道。
4.2 政府應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扶持力度
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又相對滯后,這致使農民相對貧窮,所以在從事金融活動收益相對較低,也因此許多金融機構不愿涉足農村。所以政府有責任介入,在財力上扶持農村的同時,營造良好農村金融市場氛圍,引導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
4.3 加快農村產權流通市場,解決信貸市場農民貸款難的現象
農戶貸款難、擔保難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擔保物。為了解決農村抵押品不足貸款難的現象,需要不斷擴大擔保物的范圍。政府可以考慮在區縣范圍內的認證房屋及土地的產權問題。突破對農村宅基地上的房產、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限制,將這些價值化,從而實現其流通的價值。
4.4 規范和引導非正規金融發展
放開對民間非正規金融的限制,包括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基金會、民間借貸、互助會等,承認這些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合法性,并允許他們在其發展。這些機構受到政府監管少,可以有效全面的發揮“支農”的作用。但是要由政府進行規范和引導,逐步將這些非正規金融納入金融監管行列,使農民權益得到保障。這個舉措不僅直接擴大了針對服務“三農”的金融體系,而且可以解決農村金融市場單一壟斷的局面,這種良性的競爭可以提高各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從而使金融服務得到改善。
5 研究小結
在完善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發展中,要將政府職能充分的利用起來,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及配套設施的支持力度,深化金融機構內部改革,積點成面,以達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當然,城鄉統籌發展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只有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增加政府合理補貼,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平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J].新長征,2015(12).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2012(22).
[3]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財新網: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
[4] 姚作汀.浙江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研究[J].農村改革與發展,2010(04).
[5]何廣文.農村金融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35-50.
[6]祁敬宇.淺析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鄉一體化問題[A].北京兩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2011.
[7]李特軍.中印農村金融體系比較[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鄧曉霞,2011,155-157.
[8]王建新.探析國外農村金融的特點及我國的啟示[J].市場參考,2010(01).
作者簡介
汪連新(1971-),現為中華女子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金融理財。
何逸(1994-),現為中華女子學院金融系大學本科在讀學生。
作者單位
中華女子學院金融系 北京市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