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連
(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小學,江蘇 南京 211200)
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寫得很清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其定位在“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學習如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人,而非培養談論語言文字、研究語言文字的人——不是為了培養“紙上談兵”的人。
語文學習的主要途徑,“課標”上寫得也很清楚:“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2]由此可知,語文學習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就是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實踐活動。
語文學習為的是“用”,目的是“用”;實現“用”的目的之主要途徑也是“用”。這就啟示我們:“語用”學習,不僅要做到“學中用”,而且還要做到“用中學”。
1.“學中用”(學以致用)
“學中用”,就是在課堂學習中,不能“光學不用”“光講不用”,而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突出“實踐”之“用”。“重講輕用”——重視教師的講解、分析,缺少學生主體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語用”學習一直以來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須著力通過“學中用”予以改變。
2.“用中學”(用以致學)
“用中學”,就是要努力改變“以講為主”“串講串問”的教學方式,努力改變“聽講為主”的學習方式,走出“重記憶、理解,輕積累、運用”的誤區,進一步強調“實踐”。以用促學,以用見學——在“用”的實踐中加深知識的理解、認識、領會,通過“用”進一步促進“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不要總認為“用”只是對“學”的鞏固,是學的一種手段;還要進一步認識到“用”也是一種“學”,是一種更高級的“學”——“用”中之“學”,即在行動中學,是深入之學,是切身體驗之學,是自主默會之學。“用”,可以表現“學”、反饋“學”、形成“學”、深化“學”、促進“學”。
因此,“學”可以致“用”(學以致用),“用”也可以致“學”(用以致學)。
語文學習的重點,“課標”上有句話表達得最為明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3]
語文學習的難點不在理解,而在運用。特級教師顧琴認為:學生學習語言的難點是“不會運用”。能“理解的語言”和會“運用的語言”,是個體學習言語過程中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只能理解不會運用的語言稱為“消極語言”,既能理解又能運用的語言稱為“積極語言”。實踐證明,多數學生不僅缺少“自然而然”運用的能力,也很少有“自覺運用”的意識和習慣。他們對學過的詞句,往往僅停留在“理解”這一層面,難以自覺轉化為可供自己隨時運用的積極語言。[4]“會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會”,“會用”方可謂之真正意義上的能力、素養。
那么,如何促進從“理解”到“運用”的跨越呢?最主要的策略與途徑,還是一個“用”字,還是“語文實踐”,無它矣。
但現實并非如此,正如顧琴老師所言,“語文課上,我們卻嚴重忽略了‘試誤’(嘗試運用)的過程,總認為我們的學生在‘學語言’上可以無師自通,理解以后不通過操練就會運用。嚴峻的教學現實提醒我們: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5]。
語文學習的難點在“用”,關鍵在“用”——語文學習,確實要突出“用”。因此,語文學習、“語用”課堂不僅要努力實現由“教”到“學”的轉身,還要實現由“學”到“用”的遞升。
“課內學用”,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真正“用”起來,以“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實踐活動代替當前課堂依然普遍存在的“串講串問”課堂教學方式,突出“學用結合”,以精心設計與組織的一個個語文學習活動推進課堂教學進程。
“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于零”。語文課堂、“語用”學習,一定要打破“君子動口不動手”“光學不用”“光講不練”的教學桎梏,首先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真正“用”起來。
“課內學用”,除了課堂讓學生“用”語言,強調運用的實踐之外,還有一層意義是:關注學生即時即刻、每時每課的課堂言說(包括回答問題、學生間交流、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等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言語活動)的質量,并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形成“開口即是語用時”的意識與習慣。
“課外習用”,指在“課內學用”的基礎上,由有限的“課內之用”走向廣闊的無限的“課外之用”,在廣泛的課外學習、生活領域中自主、自覺、自由地使用語言文字。而正是在這種并不如“課內學用”那樣有組織、有計劃、有體系的嚴格意義上的“語用”學習中,“語用”主體自然地習得“語用”素養,并在日積月累中不知不覺地豐厚、發展、提升“語用”素養。
“課外習用”對于“語用”學習的重要性并不次于“課內學用”。所謂“三分課內,七分課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一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事例:“有一年,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教育局決定全區小學畢業班來一次會考。這一考不要緊,考出了個令人矚目又令人吃驚的問題——全區3000多名畢業生,語文前17名的學生都是區第二實驗小學楊巧云老師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他學生排名也很靠前!楊巧云老師名不見經傳,平時幾乎沒上過什么公開課!這件事驚動了省教研室的鄧治安主任。這位全國有名的語文教育專家調研發現:楊巧云老師六年來只抓兩件事,一是讀書,大量地讀課外書;二是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內容不限。別的家庭作業基本上沒有。學生寫的日記,從篇幅上看,有長有短,長到幾百個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兩句話;從內容上看,包羅萬象,有記事、狀物、議論,也有寫讀書心得的……”[6]六年來,楊巧云老師堅持引導學生讀書、寫作文,使學生養成了“課外習用”的習慣,這就是創造這個語文教學奇跡的秘密。
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出生后的嬰幼兒是怎么學會說話,之后又是怎么掌握日常口語且并不費力地順利實現生活中言語交際的呢?是大人一句句教會的嗎?是靠大人講會的嗎?顯然不是,是在真實的具體生活情(語)境中,不斷地聽大人們說話,自己逐漸認識、感悟并最終領悟(頓悟)話語的語境意義,然后自身有了表達的欲望并嘗試運用,得到大人(或其他言語主體)的恰當評價反饋(包括糾正或指導)后得以強化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句話,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完全靠自己在嘗試運用中“習得”的。
如果學生的書面語言學習也能像嬰兒自然學語那樣,形成一個類似的“自然習得”的“場”,完全有理由相信,學生的書面語言也會自然而然地習得,“語用”素養也能自然獲得發展。所以,關鍵不在于講解、教授、分析、理解,而重在致力于形成一個在生活中自然“習用”語言文字的廣闊的“全天候”的“語用”環境(“場”)。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7]
改變只重視“課內學用”而忽視“課外習用”的傾向,實現由“課內學用”走向“課外習用”的跨越,走向“課內之用”與“課外之用”的協同、和諧發展,構建真正的“全天候”無邊界的“大語用”“全語用”之“生活語用”的“課堂”。讓學生真正養成課外自主、自覺、自由、自然地進行“語用”的意識與習慣,真正體現“語用”學習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方為至道。
語文是母語課程,正如“課標”所言:“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也就是說:學生“課外習用”的客觀條件是完全具備的,只是我們主觀上(師生雙方面)沒有真正有效利用與重視而已。
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1.切實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多讀
“興趣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種事物或某項學習充滿興趣,不用別人催促和監督,自己樂此不疲,孜孜不倦——“自我探求,不待老師教”。
切實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這是最為重要的。閱讀,就是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是在運用語言。“課標”說得清楚:“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其養成每天課外閱讀的習慣,“捧書即是習用時”——學生定會在這樣日積月累的“課外習用”中,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獲得有效、綜合發展。
2.切實培養學生課外表達的興趣與習慣——多寫
上例中楊巧云老師六年來只抓“讀書、日記”兩件事而創造出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所帶給我們的啟示:要把“語言文字運用”看得更廣闊些,從“大語用”的宏觀層面來建構“全天候”的“語用”學習的生活意義。除了課堂上“學用結合”的鞏固之“用”,更廣泛意義的是課外的閱讀與表達、寫作,比如“日記”——每天寫日記,就是每天在“習用”語言文字。
從“大語用”的宏觀層面,我們就要切實培養學生課外表達的興趣與習慣,創造更為豐富的“課外習用”的機會與環境,讓學生在課外真正“用”起來,并養成自覺、主動、自然“習用”的意識、習慣。比如幫助學生真正養成寫日記、讀書筆記等表達的習慣。
3.切實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多看、多思、多研、多用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8]
語文課程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做個“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資源。比如大街小巷中的門牌標示、對聯廣告,電視影片中的播音、對白、廣告用語,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思考、研究、運用(多看、多思、多研、多用)……從而,由有限的“課內學用”走向無限的自然的“課外習用”之中。▲
參考文獻:
[1][2][3][7][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4][5]顧琴.試誤:兒童消極語言轉型的“搭橋術”[J].小學教學參考,2016(7):11-14.
[6]于永正.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一)[J].青年教師,2009(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