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華+戴衛軍+劉安華



摘要: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當今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主要介紹“兩滲透”培養模式的設計、實施途徑和效果。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019-04
一、引言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個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稱為“關鍵能力”,在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也有人稱它為“關鍵能力”;美國稱為“基本能力”,在全美測評協會的技能測評體系中稱為“軟技能”;香港稱為“基礎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按其內涵和特點分為職業方法能力和職業社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稱為“8項核心能力”。多數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實踐著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式、方法等,不同的學校培養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從2008年開始重視并實踐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基于大學生人文素養與職業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職業核心能力內容大多兼容了人文素養內容,創新提出了“兩滲透”培養模式,并通過實施檢驗了“兩滲透”模式在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二、培養框架設計
為實踐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培養模式,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開展“職教能力培訓與測評”,要求教師按照“6+2”原則(即:行動導向、能力目標、項目載體、實務訓練、學生主體、理論實踐一體化<6原則>和滲透人文素養、滲透職業素養<2滲透>)的教學理念,以任務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以項目為載體設計課程教學,從而提升教師職業教育教學水平,解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源頭問題。
二是設置創新學分。制定創新學分認定辦法,要求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獲取相應學分,并把創新學分作為畢業資格條件之一,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解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動力問題。
三是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把“兩滲透”貫穿學生學業的全方位和全過程,解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縱寬問題。
設計框架見表1。
三、實施途徑
(一)專業教學滲透
在現代大學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落實大學文化育人理念的關鍵。大學文化育人必須同時傳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現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獲得科學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人文、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具有分析、解決專門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即教會學生“做事”。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養成健全人格。
在課堂教學方面,將人文教育滲透在專業教學之中,積極推行以“行動導向、能力目標、項目載體、實務訓練、學生主體、理論實踐一體化”六原則和“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兩滲透為標準的課程設計體系,實施“項目載體、任務引領、文化滲透”教學模式改革,要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培養學生高尚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滲透職業素養培訓內容,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就業創業能力,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做事,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同時,積極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突出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學過程不再是傳統的教師“紙上談兵”、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項目與任務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對各種專業知識、人文知識、職業素養等進行選擇、加工和應用的過程。教師的角色也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引路者,以及職業素養的示范者。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充分體現職業教育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特點的課堂教學文化環境和氛圍,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同時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同步發展。
(二)課外活動滲透
學生課外活動包括課外專業學習活動和課外文體社團活動兩大類。兩類課外活動分別從學校和學院兩層推進。
1.學生課外專業學習活動
(1)學校層面
①加強課外閱讀
高級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獲取知識,并將課外閱讀知識與課堂教學知識進行融匯、領悟和貫通,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使知識的結構更加系統化,知識的運用更加綜合化。任課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和課程內容,布置閱讀任務,并在課堂內組織討論,鼓勵和引導學生系統閱讀書籍和文獻資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本學科、本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構建體系明確、結構合理、儲備豐富、更新及時的知識結構,為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學校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配備更加豐富的圖書資料、文獻數據庫和自主學習型網絡課程,為學生的課外系統學習提供條件,切實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②加強文學藝術專題討論
學習含有豐富哲理的文學作品,欣賞具有動人美感的藝術作品,可以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通過文學藝術修養的提升,提高高職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得學生隨著文藝修養的提高而積累和升華,使得學生的審美意識被喚醒和變敏銳、審美范圍不斷擴大、審美視野不斷提升,進而延伸到科學技術的相關領域。
③加強技能競賽
大力倡導“以賽促學”競賽文化,構建逐級開展、層層選拔的金字塔式的專業技能競賽體系,組織開展覆蓋范圍更廣的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活動,使技能競賽由少數學生參與的活動轉變為涉及所有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活動,使技能競賽成為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
④加強技藝傳習
鼓勵教師成立各種專業技藝傳基地,如釀酒、豆腐、陶瓷、書法、國畫、剪紙、傳統樂器、雕刻、刺繡、竹器制作、武術、民族舞蹈、魔術、口技、茶藝、山歌、忠信花燈等技藝傳習所,學校提供所需場地和必要設備,以開設校級選修方式,學生自備耗材,開展各類技藝傳習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⑤開展創業教育活動
學校設立了創業園,強化學生的創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包括吃苦耐勞、經得起挫敗的精神,從基層做起的踏踏實實的態度等。學校分利用創業平臺,將創業意識培養始終貫穿于整個就業指導工作中,通過舉辦大學生創業模擬大賽、召開大學生創業知識講座、開展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等,強化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幫助引導學生實現自身價值。
(2)學院層面
①加強課外實踐教學活動
要構建課內外融會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結構清晰、層次遞進、環節緊扣的課外實踐教學環節,漸進有序地激發和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課外實踐教學計劃,有序開放實踐教學設施,積極為學生提供課外實踐活動平臺,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實踐活動,消化吸收由第一課堂獲得的各類顯性知識,內化成隱性知識,從而大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各專業積極推進“教學工場”校企雙軌教學模式改革,為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教學拓展空間。
②加強課外創新項目團隊建設
幫助和引導師生組建各種項目研發團隊,支持教師工作室的建設,讓學生在三年中親自參與一項或多項包含技術選題、確定技術路線、制定技術方案在內的技術創新活動或技術攻關活動。要鼓勵師生團隊積極承擔校內校外科技研發項目,讓師生通過持續不斷的真實的工業和科技項目開發,了解企業的技術狀況和實際需求,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師本身和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
③加強開展專業知識講座
依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專業(群)協會,并實時開展沙龍活動。如開展企業高管或技術高工等行業企業專家的主題講座、論壇、報告等,讓學生和專家直面接觸和當面對話,把行業企業最新的理念、專家最先進的想法等無形中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識,了解了專業的真實環境,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素質的提升。
④加強專業類學生社團指導
專業類學生社團是以專業為基礎成立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專業性比較強,會員一般僅限于本專業學生,所開展活動也是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內容。專業類學生社團的成立和活動是專業第一課堂學習的延伸,是學生在課外開展專業學習和交流的主要陣地。安排專業骨干教師加強專業學生社團的指導,以專業類社團為樞紐組織開展專業課外學習和專業活動,將專業技能競賽與專業社團的建設相結合,使得專業類社團在專業課外學習中發揮積極、主動、主導的作用。
2.學生課外文體社團活動
學校層面主要搭建全校性課外文體和社團活動,指導校級各學生組織開展好工作,制定各方面課外活動意見和制度。
(1)努力做好科技學術活動
每年舉行一屆科技學術節,主要項目包括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創業計劃大賽、演講比賽、文學大賽、動漫大賽、微電影大賽等常規活動內容。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學術節系列活動和組建科技學術社團,指導科協開展豐富活動和組織開展系列學術講座、學術報告、科研創新交流、論壇活動,拓展學生的科技視野。
(2)積極開展學生社團文化建設
鼓勵學生創建各類人文科技社科等類社團,提倡社團結合自身宗旨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每年通過評選“社團活動積極分子”“優秀社團干部”和“優秀學生社團”等活動,激勵社團骨干、社團積極分子努力參與社團建設。
(3)創新開展文化藝術、體育活動
每年組織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主要項目包括校園歌手大賽、文學創作大賽、主持人大賽、相聲小品大賽、勵志文化活動等。每年定期組織開展系列體育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弘揚體育精神。
(4)推進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社會基層民情的重要形式,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社會認識水平。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培養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徑。實施一年一度的暑假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在大學生“三下鄉”等一系列社會活動中提高實踐能力。建立“72個志愿服務學時”機制,鼓勵學生在校三年完成72個小時的志愿服務。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優勢開展“義務維修、義務支教、義務環保、義務拍照”專項等志愿服務活動。
(三)設置創新學分
設立“創新學分”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對學生在第一課堂以外,在各種專業技能競賽(如全國職業院校(高職)技能大賽、挑戰杯、數學建模、大學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藝術展演等)、科技活動(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技術開發等)、發表論文及文學藝術作品及實踐創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或成果的在校學生,均可申請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
四、培養效果分析
(一)評價指標說明
職業核心能力養成是多因子影響的結果,這些因子主要是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核心能力基礎、培養方案設計、教師教學方法方式等。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效果的顯性表達復雜,科學的綜合評價標準不易制定。個體評價,多數院校采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進行;整體評價,多數院校采用質量年度報告形式體現。本文選取體現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質量關鍵指標,如就業率、技能大賽獲獎和校友評價等,對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培養實踐效果作整體評價。
(二)效果分析
1.就業方面
根據廣東省教育廳就業數據統計,本校連續5年總體就業率平均約97%。本校2013屆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4.7%,比本校2012屆(93.6%)高1.1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院校2013屆(90.9%)高3.8個百分點。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的變化趨勢見圖1。
2.技能競賽方面
7年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文化、藝術大獎賽,共有1650多人次分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其中,影響較大的競賽榮譽包括2011年“中國-東盟”青年創新大賽金獎,連續7年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17個賽項獲獎。至今,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天津)獲獎達26獎項,具體情況見表2。
3.校友評價
本校2013屆畢業生愿意推薦母校的比例為70%,比本校2012屆(68%)高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院校2013屆(58%)高12個百分點;本校2013屆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為94%,比本校2012屆(92%)高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職院校2013屆(85%)高9個百分點。近三年校友滿意度變化趨勢見圖2。
從上可見,職業核心能力融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培養的實踐是成功的。
五、結束語
創新和實施職業核心能力“兩滲透”培養模式關鍵在于“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在兩個課堂中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而且這種滲透應該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大學生人文素養與職業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孤立培養,專業課程中應該體現人文素質教育,文化課程中也應體現職業素養。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個體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多數院校采用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學生自評為主,流于形式,學校無法真實了解情況,因此需要探索一種多元化評價機制。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個體評價高低決定著整體評價水平,“兩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就是一種關注個體發展的一種模式,其實施方法對高職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9-50.
[2]袁光華,戴衛軍.“項目載體、任務引領、文化滲透”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10):33-36.
[3]劉安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20-221.
[4]麥可思.河源職業技術學院2014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R].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2014:1-4.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