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波 鄢志勇 陳智勇
2015年金秋時節,記者走進位于城郊的武穴市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武穴實小”)大橋分校,教學樓前對稱排列的八個小花壇里郁郁蔥蔥的橘樹散發出陣陣清香;教學樓里書聲瑯瑯,從音樂教室傳出悠揚的琴聲,書法教室里翰墨飄香;操場上歡聲笑語,正上活動課的孩子們在愉快地玩耍……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個學生難招、老師難留、瀕臨倒閉的農村小學。2004年7月,武穴實小臨危受命接管這所學校。幾年下來,由內到外的巨變,讓大橋小學不僅成為實驗小學的分校,也名副其實地成為武穴市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地。大橋分校的崛起,正是武穴實小輻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
以人為本,著力內涵發展,成就了鄂東教育一顆璀璨的明珠
始創于1949年5月的武穴實小,座落在美麗的揚子江畔,面臨“黃金水道”,背依“京九動脈”,東臨潯陽故郡,北承武漢錦繡,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學校。
自創辦以來,武穴實小一直高舉教學質量的大旗,在教學質量、體育、書法、藝術等各個方面,一直處在鄂東地區小學教育的最高峰,是“湖北省中小學實力50強學校”。上世紀八十年代,“樂學教學實驗”譽滿華中地區;九十年代,成功舉辦兩屆湖北省“楚風杯”師生書法大賽,書法教育名動荊楚;新世紀以來,“經典古詩文誦讀”領風氣之先,吸引省內外大批教育界同行、專家學者紛至沓來,觀摩學習。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價值取向,提出了“讓每個孩子擁有最成功的人生起點,為每位教師搭建最廣闊的發展平臺”辦學理念,各項工作按照教育人、培養人、服務人、引領人、成全人的思路來展開。先后培養出了200余位小學高級教師、30余位中學高級教師、9位湖北省特級教師。一批名校長從這里起步,走向更廣闊的人生舞臺。
60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內涵發展、和諧發展思路,恪守“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宗旨,努力創辦質量高、聲譽好、特色明、環境優的全國名校,先后被評為全省同類學校中第一所示范學校、第一所全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第一所全國詩教先進單位、第一所寫字教育實驗學校,累計獲國家級表彰50余次,省級榮譽70余項。
從最初的一所鎮辦小學,成長為首批“湖北省示范學校”;從狹窄簡陋的學堂,發展成“一校三區”(沿江校區、大橋校區、寧江校區)的教育集團,如今,武穴實小已成為鄂東地區教育文化對外展示與交流的窗口學校。
從一枝獨秀到花開并蒂,“一校制”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武穴實小在全心全意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將學校的優質資源和成功經驗,輻射到武穴市的城區學校、鄉村學校,為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2004年是武穴實小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這一年,學生人數一舉突破3000大關,學校出現嚴重“超載”現象,迫使學校不得不將各種功能室改成教室,教學樓加層后教室仍然不夠,平均班額超過70人,最多的班級甚至超過80人。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學生強烈希望能夠來校學習。
學校超負荷運轉,形勢嚴峻,校領導班子人人自覺肩負千斤擔;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求,亦令每一位實小人深感使命重大、責無旁貸。
武穴實小未來向何處去?大家把目光轉向市郊、轉向農村。
在市場經濟沖擊和城鄉差距擴大的雙重作用下,城鄉教育呈現兩極分化,一邊是城區學校持續發展、高位運行,一邊是農村學校日漸凋零,個別學校甚至生源急劇萎縮難以為繼。武穴市區東郊的大橋小學就是一例,校園面積13000多平方米,但學生人數卻不足500人,大量教室閑置,教師們人心思動。
整合資源,以強帶弱,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成為必然選擇。在市教育局和武穴辦事處黨委的組織安排下,武穴實小勇敢邁出集團化辦學的第一步。2004年7月,武穴市實驗小學與武穴市大橋實業總公司簽訂協議,兼并大橋小學,成立實驗小學大橋分校,武穴市第一個教育集團應運而生。
兼并后,教育集團實行“一套班子、兩個校區”的管理模式,所有領導重新定崗,教師統籌聘用。兩個校區之間,教師同酬、考核同標、建設同步、教研同抓。校區間教師的互相流動,成為一體化均衡發展的關鍵因素。
本部交流來的教師都是曾經在省市教學比武中獲獎的骨干教師,他們的到來使得分校的教學質量、社會影響和辦學規模穩步提升。他們將本部的書法教育、圣賢教育、創造教育帶到分校,很快,大橋校區興趣特長班全面開花,特色教育喜結碩果。如武穴實小教科室主任呂克儉,從成立之日起就來到分校,一待就是11年,把分校的教育教學研究、課程評價實驗搞得風生水起。
在本部教師源源不斷地流向分校的同時,原大橋小學教師也按計劃逐年流向本部,經受本部先進教育理念的洗禮、教學方式的熏陶,一大批優秀人才成長起來。現任大橋分校校長蘇永紅,1998年師范畢業后在大橋小學工作12年,2010年交流到本部,從教研組長、教務主任起步,一步一個腳印。2015年暑期,她在競聘中脫穎而出,成為分校負責人。校區間的多崗位鍛煉,齊學共研、互幫協作,提升了教師們的整體素質,促進了教師們的專業成長。
武穴實小校長陳平介紹說,2004年大橋分校合并之初,學生不足500名,教學班不足10個,教職員工20余名。十年砥礪,如今學生數達1800余名,教學班33個,教職員工120余名。“辦學規模擴大了,辦學質量同步提升,好多以前舍近求遠、跟風擇校的學生又紛紛回來了。”
從粗放式支教到點對點幫扶,“聯校制”打造城鄉教師專業成長一體化通道
武穴市的校長教師交流工作,發軔于新一輪課程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大背景,由于大批民辦教師被辭退,農村學校教師對新課程要求不適應,加劇了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為解決這一問題,武穴聚焦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探索均衡配置教師資源的實現形式。2002年,武穴市教育局制定了城區學校教師下鄉支教計劃,每年從城區學校挑選100名左右教師到農村缺編學校支教一年。
作為武穴市的明星學校,武穴實小積極響應市局號召,從2002年起至2015年間,選派了近百名優秀教師到農村教學點支教援教。從“粗放式支教”梅川石牛小學、刊江辦事處團山小學,到“包校支教”花橋鎮蘭杰小學、四望鎮埔垴小學、大金張榜小學,再到“點對點幫扶援教”梅川綠林教學點,武穴實小為促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不遺余力,承擔了應有使命。
“包校支教”蘭杰小學時,武穴實小每次都會安排一名副校級領導帶隊,10名骨干教師參與,他們全面承擔起蘭杰小學的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學校面貌為之一新:第一次有了護學崗,第一次有了課外興趣小組,第一次有了“大家唱、大家跳”,第一次召開了全市農村教學現場會……直到現在,村民們對那些支教教師仍然念念不忘。
“點對點幫扶援教”梅川綠林教學點,更體現了學校在“聯校制”上的突破。從2014年5月第一輪第一批3名援教教師開始,至2015年5月武穴實小已連續開展三輪12批援教活動。在第一輪援教送行會上,校長陳平對援教教師殷殷囑托,冀望他們在綠林小學“以主人翁的姿態,將教育教學新理念、好方法、硬作風融入新學校”“帶好一個班、訪好一個困難家庭、帶好一位教師、講好每節課、組織好每次活動、惠及每位學生,盤活一方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真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援教教師的到來,傳播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充實了教學點師資,點燃了教學點教師“比、學、趕、超”的工作激情。
此外,實小還援助20萬元改造校園環境,動員社會捐資5萬元為學生購置學習用品。如今,綠林教學點被評為武穴市“最美鄉村校園”。
實小人的“聯校制”嘗試,將以往“輸血式”的支教方式,轉變為“造血式”培養方式,將簡單的“人﹢人”結對幫扶模式,發展為綜合性的“校﹢校”結對幫扶模式,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打造了可資借鑒的參考樣本。
2015年,武穴實小又與東風小學攜手,實小人充分發揮“全國書法教育示范學校”的輻射作用,共建書法教育共同體,將東風小學24名教師納入本校教師群體,混合編班,統一管理,助力兩校教師共同發展,奏響書法教育強音。
實小人勇立武穴教育潮頭,在不斷地超越自我的同時,也引領著全市教育的發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校長陳平看來,這源頭活水就是實小人真摯的教育情結、教育理想和他們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