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家
樹立教育現代化觀念。“十三五”期間,宜昌四中將進一步強化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采取“全方位、分層次、多途徑”的培訓方式,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學校所有專任教師都必須接受多輪信息技術培訓,努力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巨大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此同時,學校將組織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新秀、賽教獲獎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設示范課、研究課、匯報課、實驗課、視頻課,通過“觀、議、比、學”等環節的教育行動研究,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強網絡管理與服務隊伍建設,提高網絡管理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和公共信息系統服務能力,為學校師生提供全方位的、優質的教育信息化服務。
加快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步伐。進行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必須使各項內容同步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今后五年,學校將按照“整體規劃、規范標準、建用并重、分步實施”的原則要求,使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得到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是:以網絡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為核心支撐平臺,增強輔助教、學、研的信息化硬件設施設備的建設、配備、管理和使用,重點建設信息資源庫和虛擬學校,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主要建設內容為:一是改善學校網絡運行環境;二是把多媒體教學設備覆蓋到學校所有集中教學的場所;三是通過采購、收集、復制、自制等方法形成高水平的信息資源庫;四是構造宜昌四中數字化環境下的虛擬學校;五是加強與國內知名網校的合作,充分利用知名網校在資源共享、師資培訓等領域的優勢,合理安排資金投入。
探索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學校將以課題研究為龍頭,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建設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的教學系統,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與傳播,促進師生教學雙方的互動,促進主動式、協作式、探究式的學習,從而形成開放、高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重點研究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多媒體網絡教學體系,滿足學生和教師互動需要,適應學生自主、交互、協同式學習,從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二是建設網上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心理輔導體系以及學生教育管理和學習咨詢服務體系等,形成宜昌四中的網絡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
建立和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長效機制。學校制定了《宜昌四中校園信息化工作條例》,把校園信息化工作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計劃,保證各項任務落實到位:一是把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作為評估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列入教學評估和教師考評的標準;二是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作為教研組教學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列入教研組工作評估和考核指標;三是學校把外出交流學習作為一種獎勵手段,對積極參與現代教育技術活動和課題研究的教師或在相關內容上獲獎者和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者,只要有機會,學校就優先選派其外出學習交流;四是設立校園信息化建設科研成果獎勵經費,對在國家、省、市級以上報刊雜志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經驗總結和在各級各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過程深度融合競賽課、微課、慕課、教學課件制作競賽中獲獎的教師,按照《宜昌四中教科研工作條例》《宜昌四中教職工工作成果獎勵辦法》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