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成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數學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還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欲望,產生對現實世界各種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35-01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它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根據每節課,每個教學環節不同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基礎知識、訓練技巧的同時,通過學生的看、想、說等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要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
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
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伊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就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
不論是開始的復習,還是教學新知識,還是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的進行培養。例如復習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教師給出試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三、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
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事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35+27+33)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
四、從訓練中培養學生靈活思維能力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溝通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精心巧設課堂練習。通過訓練,從而鞏固舊知,克服思維定勢,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綜合解決能力。從評講中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教學中,學生練習后還要組織評講,讓學生運用數學概念、基本原理對每種問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然后在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這樣也可以初步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從小結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在教學尾聲,一般要對所學的新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小結,配合小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在教學“口算乘法”時,先引導學生口算并寫上每題的結果,然后再觀察左右兩邊的算式。例:100×4=400;4×100=400;100×12=1200;12×100=1200用整百數乘的口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通過觀察、綜合、歸納和概括,得出其規律:用整百數乘的口算,兩個因數中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幾個0。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