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孝娟
【摘 要】 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不管是在課前的準備,課始的提問,課上的品悟以及課外的拓展都要完完全全地交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挑起學習的重擔,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關 鍵 詞】 自主學習;語文教學;教學
作為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都有這樣的經歷:臺上,老師講得抑揚頓挫,神采飛揚;臺下,學生聽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老師灌輸得太多,包辦得太多,學生接受得太少,學習的機會太少。因此,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怎樣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興趣呢?我想,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從課前的預習到課外的延伸統統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課前,讓孩子們學會自主預習
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因此,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課前,就應該讓學生學會自主預習。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孩子預習的:
1. 自主決定預習方式。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指導他們自主選擇預習方式。如教《伯牙絕弦》一文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幾種方式:(1)基礎型:即讀準生字新詞,讀通文言文。(2)提高型:除了讀通課文外,還能根據課后思考題自讀、自找、自練。(3)自能型:弄懂上述兩項后,還能了解課文外的故事,了解背景資料及課文相關的信息。這三種預習法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情境,學生當然積極性空前高漲。
2. 自主交流搜集的材料。好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動力,特別是來自自己伙伴間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傾聽的熱情,如教學《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在上課前,我讓同學們交流資料。“同學們,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你對伯牙和鐘子期了解多少呢?誰來說說看?”學生紛紛把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
有的說:伯牙是楚國的讀書人,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金,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找仙師點化點化好嗎?”伯牙滿口答應,和老師來東海蓬萊山,在這里,他看到了云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蕩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打開,靈感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成妙曲。
有的說:相傳《水仙操》《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當時伯牙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位知音。
有的說:我了解到子期是一個砍柴的樵夫。
……
雖然內容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但是學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資料,了解到的知識遠遠比老師唱獨角戲灌輸給他們的多,也有意思得多。這樣的自主預習既減輕了教師授課的負擔,又培養了孩子們自主動手的能力,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課始,讓孩子們學會自主提問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學會自主提問,學生有疑,才能激起學習的欲望。如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課前交流資料后,一上課我就告訴他們: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看著課題,結合課前預習,你想知道什么?因為有了課前的鋪墊,大多學生興趣盎然,他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1. 伯牙為什么絕弦?2. 從哪看出他們是知音?3. 題目是什么意思?4. 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5. 這篇課文背后又隱藏了怎樣的故事?師生共同梳理后發現,這些問題不僅揭示了課文內容,還蘊含著教材內涵。以此為突破口出擊課堂,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自主提問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三、課上,讓孩子們學會自主品悟
1. 留足留夠自主讀書的時間。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要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留足自主讀書的時間。以《伯牙絕弦》為例,自主提出問題后,我告訴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讀懂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然后組織學生交流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后,讓學生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學生讀通讀順后。我又提高要求:“讀通讀順還不夠,要讀出節奏。看大屏幕,再次朗讀課文,讀出節奏。”學生都能讀的朗朗上口時,讓他們根據注釋,上下桌討論,合作讀懂古文意思。課上,留足留夠時間,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書,一方面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孩子自主讀書的能力。
2. 留足留夠自主感悟的時間。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留足留夠自主感悟的時間,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才能激發其語文學習興趣。如教學《伯牙絕弦》學生讀懂了古文后,大半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感悟,學生不但學得興趣,而且感悟得刻骨銘心。
生找出有關句子理解。
教師及時點撥: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說
師:哪個字表現出了巍峨?你能讀出來嗎?
(生讀)
師: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理解此句。)
師:怎樣讀才能讀出江河的寬廣(浩浩蕩蕩)(抓住了“洋洋”二字來讀出江河的寬廣。)
師:聽得出你是在真心誠意地贊美伯牙,那伯牙用琴聲只表現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寬廣嗎?他還表現自己什么呢?
(鳥語花香、春天百花盛開、冬天白雪皚皚…)
師追問: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嗎?子期理解嗎?子期通曉嗎?
師:是呀,高山也罷,流水也罷,清風也罷,明月也罷,真所謂,伯牙所念——
生接:鐘子期必得之。
當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贊曰
生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贊曰
生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當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傷、志在開懷,子期都能理解,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見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指板書)
生:——是知音。
師: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天,他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生答:因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
生:激動、開心、幸福……
師: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師:是啊,知音相遇,是心靈的交融,讓我們讀課文的前4句,感受他們的快樂。
學生齊讀前四句。生一遍一遍地讀書,讀出意境,讀出情感。
通過這樣的讀書、感悟,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對文本的感悟更是刻骨銘心。
3. 留足留夠自主抒情的時間。要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與教材、教師產生情感共鳴,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飽含感情,給學生一種情感的力量。在學生讀了課文前四句后,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并補充了課外故事:傳說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伯牙和子期都相見恨晚。他們約定了第二年中秋再來相會,終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當伯牙興致滿滿地趕來與子期相會,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樂《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時高山默默,流水無語,天地之間也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從此還有人能知我之志嗎?還有人能知我之念嗎?
還有人能知我之心嗎?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難覓啊!一起讀!(生齊讀此句)伯牙絕弦,那是絕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這真是一曲肝腸斷,天涯無處覓知音啊!(生再次齊讀)
他用這種“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得”方式悼念知音,讓我們帶著伯牙深深地傷痛和悲愴讀最后一句。(指導學生讀出悲痛、悲愴的氣概。)通過教師的點撥,深情地訴說,學生的情感已被激發。已深深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這時候就留足留夠時間讓學生充分抒發情感,產生文本共鳴。
總之,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地學習,不管是在課前的準備,課始的提問,課上的品悟以及課外的拓展都要完完全全地交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挑起學習的重擔,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1] 豐際萍. 語文自主學習策略研究[M]. 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
[2] 龐維國. 自主學習 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郭自安. 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 學周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