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張 浩,王 旭,于 嵩(.遼寧中醫藥大學解剖組胚教研室,遼寧沈陽0847;.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第二神經外科,遼寧沈陽004)
中醫院校組織胚胎學教學與中醫基礎知識相結合探討
王玥1,張浩2,王旭1,于嵩1
(1.遼寧中醫藥大學解剖組胚教研室,遼寧沈陽110847;2.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第二神經外科,遼寧沈陽110024)
【提要】在中醫院校,學生不僅要學習中醫學,還要學習西醫基礎課程必修課,在多年的授課過程中發現,中西醫2門學科的理論基礎知識在某些方面是相連的,為了讓學生學好重要西醫課程中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該文探討在授課時融入中醫學知識,經過教研室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逐漸探索出一套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的高效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胚胎學;組織學;中醫醫科大學;教學方法
組織學與胚胎學不僅是西醫的重要基礎學科,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也同樣占重要地位。在組織胚胎學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只重視西醫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與中醫學基礎知識的聯系,未能做到真正的中西醫結合,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中醫院的臨床崗位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組織學與胚胎學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相結合起來,加強中醫理論知識的滲透,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課程關聯的學習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近年來,作者主要的授課對象為中醫學和針灸推拿等中醫院校中傳統專業學生,他們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樣在學習其他課程時往往比較吃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者發現將西醫課程與中醫學的重點內容有效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教師就像一把金鑰匙,把學生領進知識的寶庫”,這一比喻形象地體現了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儲備豐富的知識是一名教師教學過程的基礎,認真備課對于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作為一名在中醫院校教學的西醫教師,備好課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在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的同時,將中醫基本知識融合進所講內容中,教師在備課時需要閱讀大量的相關材料,把握好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體現出中醫特色,巧妙結合中西醫知識,如結締組織一章中的血液一節,在課堂上,描述正常紅細胞和白細胞鏡下結構的同時,可以查閱一些和血液相關的中醫知識,如血虛癥及其現代的研究。中醫理論認為,血液的生成主要由營氣和津液轉化而成,血虛癥的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心悸、失眠等,由于現代醫學中的貧血癥狀屬于中醫血虛范疇,這樣就很好地結合了組織學中重點介紹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正常值及相關疾病等知識點,這樣使學生學習起來不覺得枯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為中醫基礎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當然,要做到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知識掌握豐富,離不開教師平時對教學方案的設計和認真專研、解讀教材和相關資料的查閱。在教學方案設計方面,教師應努力做到把教學內容簡潔化、形象化和邏輯化,教學目標明確,把不同學科關聯的知識點連貫起來,切勿偏離重點,一味地追求內容的量而放棄質,做到求新、求變、求好;除此之外,教師要在課余時間查閱大量的材料,以豐富和提升自己的中醫文化水平,畢竟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要學習的知識很多,可通讀中醫基礎理論或傷寒論等中醫教材,也可閱讀相關的資料,必要時虛心向教齡長、教學經驗豐富、資歷深的中醫教師請教,多聽他們的理論課,每輪課結束后均會有不同的收獲和領悟。
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是學校的主要任務[2-3]。在以往教學中,醫學知識幾乎都是靠死記硬背,掌握好課本上的重點,考試就可以考出好成績,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強調出掌握內容、了解內容和自學內容,學生也被動地學,缺乏主動性參與及本身對知識點的延伸和對問題的分析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基本方法是:將本節課的基本理論知識點講解后,讓學生自己根據學到的中醫學知識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和余地。課堂上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使課堂熱情高漲、氣氛活躍,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也不是簡單地、機械地背題,而是正確引導學生養成中西醫之間融會貫通的學習習慣,豐富了學生自己的知識面,如消化系統、器官的顯微鏡下結構是組織學的重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但是枯燥的講解,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印象不深刻。而作為一名中醫院校的大學生,將來在中醫院的臨床工作中會遇到很多消化系統的有關疾病,那么聯想到中醫學的知識點提出問題,學生可以自由討論,如舌苔的變化與中西醫診斷,黃苔和白苔分別見于哪些消化系統疾病;根據課堂上講的顯微鏡下結構聯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臨床癥狀,再比如免疫系統,哪些中藥治療艾滋病可改善癥狀,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再如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的肅降有助于大腸的傳導,大腸的正常傳導有助于肺的肅降,那么在學習組織學的結構后,可進行討論病理情況下肺和大腸的表里關系及機制,使學生不僅情緒高漲地學習組織學這門西醫課程,還復習和總結了中醫學的知識點,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西醫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生理學、免疫學、病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基礎,其新的理論知識與技術與臨床聯系緊密,可以說組織學與胚胎學可直接促進臨床醫學的發展[4-7]。而中醫學是以中國漢民族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歐洲的現代醫學存在相容關系,基于中醫學的這些特點,針對于中醫院校的中醫學專業學生,在西醫課程的課堂上也要凸顯其重要性,恰當地使用一些提煉出的可供教學使用的中醫臨床案例資源,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學生在學習組織學時產生的枯燥乏味現象,還可提高學習基礎知識的興趣,以此來調動學生對知識的中醫臨床應用能力。如中醫學認為面膚為五臟之鏡,皮膚及附屬器的功能狀況,與皮下組織的血液供應、神經體液的調節及全身的機能狀況密切相關,皮膚、毛發及爪甲是臟腑的外候,臨床中常見到皮膚失潤、毛發枯槁、爪甲易脆的患者可見于臟腑功能不足;再如,與內分泌系統有關的中醫虛證,虛證患者表現出多個內分泌器官在形態學方面的退行性變化、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胞質出現大小不等的空泡、腎上腺皮質變薄、束狀帶細胞類脂丟失、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呈扁平形、濾泡中膠質增多等。教師運用中醫臨床案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并且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
“路漫漫其修遠兮”,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模式改革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尤其是作為中醫院校的一名西醫教師,怎樣有效地向中醫學靠攏,體現出中西醫結合的教學模式,豐富和發展全新的教學理念,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8],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1]王莉,郭斌,李青.如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5(4):396-398.
[2]薛素鐸,蘭勁華.工科專業課考試改革與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0(6):80-81.
[3]寧濱.關于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能力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9-12.
[4]杜冰,杜已平.淺談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組胚教學中的體會[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4,26(1):41-43.
[5]官曉潔,孫莉,毛庭枝,等.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8,7(1):3-5.
[6]石玉秀,沈卓,李花,等.組織學與胚胎學PBL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09,18(4):437-439.
[7]衣艷梅,陳東,梁艷清,等.對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解剖學雜志,2014,37(5):目次4.
[8]趙英俠.組織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初步嘗試[J].解剖學雜志,2013,36(3):428-43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4.061
C
1009-5519(2016)04-0624-02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