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莊建華,王文昭,賀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內科,上海200003)
微信輔助教學法在神經病學見習帶教中的應用
徐瑾,莊建華,王文昭,賀斌△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內科,上海200003)
【提要】微信是一種新型通訊軟件,可達到多元信息的即時共享、積極有力地促進交流的效果。該教研室嘗試將該技術平臺應用于神經病學見習帶教,歷時3學年共660余人次,回收有效調查問卷400余份,普遍反映微信輔助教學法的應用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主觀能動性,增加了師生間感情。故作者鼓勵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強調互動式、多元化教學,推廣有效、合理地將微信平臺應用于神經病學見習中。
神經病學;臨床實習;教學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通訊軟件,目前有取代短信、E-mail等趨勢,已成為當下流行的交流手段[1]。其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即時發送、獲取并永久存儲文字、圖片及視頻等信息,達到多元信息的共享,而且積極有力地促進交流?;谖⑿艛底只δ?,本科自2013年起將其應用于神經病學見習帶教,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1建立師生互動交流群微信具備一項創建群聊的基礎功能[2],可以把有共同話題和需要的一部分人群臨時匯集,共享該集體中的所有信息。其可以通過群平臺發布通知、布置見習任務、提出問題、收集反饋意見等,此操作一方面可以做到隨時發布即時通知避免延誤;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師生即時互動,增加親切感,提高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作者創建了課代表群、學生群。課代表群由教學助理作為發起人、各專業學科課代表作為群內成員,以課代表發布信息和布置學習及課程任務為核心,再由各專業課代表將所發布信息傳遞給所有學生,此操作可顯著提高受效性,提高信息傳遞速度。學生群則以每一個見習小組為1個群單位,每組含1位見習帶教教師,由帶教教師負責在群內布置見習內容,指導組內學生預習、復習并收集反饋意見。同時,作者還以不同疾病組為命名,創建如腦血管病群組、癲癇群組、神經內科疑難雜癥群組等,將不同興趣的學生們匯聚在不同的群組,每組分別由專業的教師負責,學生可以穿梭于各群組之間,參與每組的學習與討論。
在建群的初期,多數學生態度迷茫、選擇不具針對性,對于不同的興趣群組,他們起初只選擇名稱熟悉的,甚至有的學生反映“我隨便選的”、“我是跟著好朋友來的”,但在經過1周的了解及參與激烈的群討論后,他們的“喜好”初現端倪。此時的選擇才體現了他們對疾病的認識,因此,有的選擇退群,有的求加入新群,大家的問題及討論也變得更加激烈,還有的學生有趣地將群名稱做了相應更改,如“拒絕偏癱”、“找抽”等。
神經病學見習課涵蓋定位和定性診斷分析,多數學生反映其復雜而專業性也很強[3]。因此,很多學生從見習課一開始就懼怕接觸神經病學,也因此變得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用微信輔助教學法后,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原本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而有趣。借助微信平臺,教學形式變得更加靈活,教學時間也變得更加“隨時隨地”[4]。交流變多了,距離更近了,師生感情更深厚了,學生對于神經病學的學習也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及濃厚的興趣。
1.2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建立是微信平臺的另一大功能,該項功能旨在以大眾為對象,面向所有群體開放,采用“關注”和“取消關注”的方式對已經建立的公眾號進行關聯。比如公眾號“腦血管病及重癥文獻導讀”,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信息發布子平臺,內容包括最新國內外文獻、科普、講座通知、網絡相關視頻等,信息量大,更新快。關注該公眾號的學生可以瀏覽平臺上發布的信息。但該子平臺的局限是不能討論及提問,而群功能卻又彌補了這一不足。學生經由教師引導推薦,并對感興趣的公眾號進行關注,迅速汲取最新知識。作者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及有趣信息時轉向“群”中與大家分享及討論。這是一個可以極大培養興趣并強化知識的平臺,學生普遍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此類平臺還有很多,如“頭痛論壇”、“叩診錘先生”等。
神經病學一直是學生普遍反映的難點,基于全面神經系統查體及定位、定性診斷分析的神經病學見習更是難中之難[5]。復雜、抽象、繁多是該門學科的特點,很多知識需要反復推敲、實踐。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見習模式顯然已跟不上形勢。
微信輔助教學法應用后,首先強調的就是“溝通”。新學期開始,首先聯系學科課代表,迅速建群,將神經系統查體的手法、陽性體征,以視頻及照片的方式傳送至群,并指導學生結合課本重點掌握。在學生參加見習的前1天,結合病房現有疾病種類給予學生布置作業,指導學生重點預習。見習當天,首先由學生自行操作查體、識別陽性體征,并相互評估糾錯。帶教教師從旁監督指導,同時抓拍學生的錯誤手法。對難點、重點,帶教教師反復示范操作。見習結束后帶教教師總結錯誤點、匯總抓拍照片及短視頻等,及時分享到平臺,指導學生強化記憶。
本教研室從2013年開始將微信輔助教學法應用于神經病學見習帶教,參與的學生包含五年制、八年制、留學生,共660余人,專業分屬臨床醫學、麻醉醫學和心理醫學。經口頭詢問及自制問卷調查表2種方式進行效果評價,大部分學生對該教學法持支持的態度。經分析收回的400余份有效調查表顯示,學生普遍反映“提高了對神經病學的興趣”、“拉近了師生關系”、“增強了學習神經病學的能動性”。
微信輔助教學法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把多媒體運用到實處,且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展示,而是更強調師生的積極互動。一方面可很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溝通能力及引導他們積極思考。這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神經病學見習中的一大難點是對疾病定位、定性診斷的分析,這是一個臨床診療思維的培養過程,即使靠微信平臺師生頻繁互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深刻領會。因此,微信輔助教學法應該是輔助教師傳道授業的一種多媒體手段,在靈活應用的基礎上,仍應適可而止,而不要將“交流互動”演變成“聊天消遣”,不要將“信息傳輸平臺”變成“廣告平臺”。此外,對微信教學法的應用,教師經驗尚淺,且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衡量其效果同時微信教學法的應用還基于多媒體軟件平臺及互聯網的普及,部分偏遠及貧困區尚無法全面開展。
任何一種新技術都具有兩面性,有效、合理地利用方可發揮其潛能。有效、合理地將微信平臺應用于神經病學見習教學工作領域,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6],強調個體化教學、互動式教學[7],以期通過新技術的使用,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強化學生們團隊合作的能力。作者希望多媒體、多元化信息的應用[8],借助流行元素,最大強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及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9]。
[1]紀家濤,韓慶奇,劉安安,等.論微信在動物外科教學中的作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367-370.
[2]單成祥,裘年存,仇明,等.微信輔助教學法在外科手術學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6):630-632.
[3]姚本海,劉嬌,徐祖才,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在神經內科見習中的運用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6):7-8.
[4]孫瑜,劉佳,卓冬蘭,等.微信在燒傷外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89-90.
[5]張琳,徐瑾,莊建華,等.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6):938-940.
[6]趙正卿,趙忠新.淺談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神經病學見習教學的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6):2528-2529.
[7]郭洪峰,楊波,李香凝,等.智能手機應用于外科手術學基礎教學的體會[J].局部手術學雜志,2014,32(2):211-212.
[8]楊麗萍,李純蓮,候錫銘.基于智能手機的語音導航教學輔助系統設計[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5):157-160.
[9]彭華,趙忠新,李雁鵬,等.神經病學臨床實習教學策略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8):1278-127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0.056
C
1009-5519(2016)10-1575-02
△,E-mail:hebin97@medmail.com.cn。
(20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