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蘭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湖北 武漢 430074)
“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
於曉蘭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湖北 武漢 430074)
本文針對“互聯網+”新常態下對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進行了搭建,并在實踐過程中建立了多方參與監測評估的評價體系。
互聯網+;創新;創業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使了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升級、創新了高職學生的就業渠道,體現了面對挑戰高等職業教育所展現的勇于變革的氣魄。用創新實現創業,用創業帶動就業,是信息時代中每個高校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1]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互聯網 +”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特征如下:
第一,行業發展對人才資源的依賴,使得“互聯網 +”產業比其他領域更加迫切要求高標準的創新。
第二,“互聯網+”企業提倡和諧的工作環境、人性化管理,提倡個性化的人才文化。
第三,綜合化也是“互聯網+”產業領域對人才的需求特征之一,從業者掌握的學科專業領域技能和知識儲備不僅要求跨度更寬,同時他們也要具備更高專業等級、認知水平,并且能迅速地解決復雜問題。
2.1 大學生創業觀念的不斷轉變
“互聯網+”新常態下,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創業觀[2],要進行長期的職業規劃,明確創業不是為了解決暫時的就業問題,最終目標是要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同時,大學生要注重自己創新思維的培養,要對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規律進行深入總結,明確在不同行業間實現跨界融合的黏合點是什么。
2.2 “互聯網+”新常態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積極構建
為了提高大家對“互聯網+”創新創業課程的重視程度,使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高職院校需對大學生創新教育的課程標準進行不斷完善,加大舉措使得“互聯網+”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得到提升,并且優化該專業領域的教師配置。最后,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將選修課改成學分制必修課。
2.3 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保障機制的不斷完善
根據本地區高校的實際情況,為了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投入到“互聯網+”創業中,各級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同時高校要想方設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解決資金上的困難,比如幫助大學畢業生進行融資而搭建各種可能的渠道,創造各種條件邀請企業家進校園指導大學生創業。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課堂教學為核心,圍繞學生創業社團、活動競賽、服務支持機構等進行建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3.1 重視培養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技能
MOOC為最流行的“互聯網+教育”模式。我們鼓勵學生積極獲取全國甚至世界最高質量的多元化學科知識,在“互聯網+”對教育平臺的整合過程中了解軟件工程相關領域知識,并且構建跨行業、跨學科的知識體系,使得更多的同學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發展。線上利用多個學校優質的教學資源打造虛擬仿真實驗、網絡視頻課程,線下以創新學院為平臺開展課程競賽、綜合實驗,實現線上與線下互動、現實與虛擬結合、企業與學校協同的課程教學新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2 重視基于項目的實戰
鼓勵全體學生進行項目開發的實踐,由學生自由選題、結合題目方向自由選擇指導老師,并且進行自主申報。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同時學生間的交流,團隊協作意識也得到了提高。
3.3 重視學生工作室及俱樂部的運營
在Oracle俱樂部、巨塔工作室、Linux紅帽工作室、新媒體俱樂部、虛擬現實開發俱樂部等團隊中,學生參考小公司運營模式,建立了俱樂部總章程、項目、財務、資產、考評體系等規章制度;同時融入員工培訓;建立人才選用、組織架構、質量保證等多個方面的運營機制。學院積極發展俱樂部、工作室,積極聯系企業,為俱樂部在資金、技術、管理上爭取支持,俱樂部還為社會和學校志愿開發了多個項目,同時學院鼓勵各俱樂部、工作室組隊,參加各類高水平競賽,以競賽促學習。
搭建一個對大學畢業生和企業人員延伸培訓的平臺,學生不僅得到了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學生培養員工化、職業訓練企業化”的“教、學、做”一體化,使得專業人才培養更多地融入企業的參與,使得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在學生、學校與企業的“三贏”局面中,學校出管理人員及場地,企業提供業務項目、設備和技術人員,實現實訓基地的共建,從而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的對接,推進校企一體辦學與產教結合。
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還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為了激勵學生能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創新創業,檢驗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效果,這種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不應僅限于高校內部,還應與企業、政府、社會三方建立起一個監測評估的長效機制。因此,我們以實際應用能力作為教學評價指標的考核標準,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學習的階段性考核和過程性評價。
4.1 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結果性評價以創業業績作為核心指標。創業業績是結果性考評的核心指標,這是因為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融入學習過程,創業業績是其對創業課程掌握情況的適當反饋。
4.2 考評的關鍵是創業素質
在課程體系進行相關改革時,我們將創業知識、心理素質、創業能力等創業素質融入學生的每門課程設計之中,在創業實踐中教師應盡量采用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創業素質作為課程考評的核心內容。
4.3 根據課程設計不同類別采取不同的考評方式
如創新思維、經驗分享、平臺構建、團隊管理、創業業績、創業素質等都是專業實訓課的考評指標。其中,創新思維占考核成績的10%,是針對在創業過程中創業學生團隊的思維創新情況的考核。經驗分享占考核成績的10%,考核創業學生團隊與其他團隊在創業過程中對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的分享情況。平臺構建占考核成績的10%。團隊管理占考核成績的10%,考核學生創業團隊的內部管理情況。創業業績占考核成績的10%。而創業素質占考核成績的50%。
4.4 個人考評與團隊企業考評相結合
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每個學生個體有著不同的表現,需要根據不同的考評內容,分為個人考評和團隊企業考評,并且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針對課程學習我們采取以個人考評為主的考評方式,針對創業業績,我們采取團隊企業考評為主的考評方式。
我們以創業服務平臺為基礎,以優質創業課程資源為核心,著力進行互動參與,開放共享的應用系統的構建。結合“大數據”、“移動互聯”、“資源”、“平臺”、“在線”等互聯網元素,通過打造集活動、培訓、就業為一體的創業平臺,完成學生的創業教育,在真實項目中對學生進行創業知識、創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未來五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預測分析[J].教育研究,2015(5):20-37.
[2]陳加明,張趙根.高職學生自主創業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20.
T?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platform from t?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Yu Xiaolan
( Wu?an Institute of Tec?nology Computer Department,Wu?an 430074,C?ina)
Under t?e new norm of t?e "Internet plus",t?e paper buil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ip practice platform,and t?e evaluation system of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s given out in t?e process of practice.
internet plus; innovate; entrepreneurs?ip
於曉蘭(1979— ),女,湖北大冶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