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雨晨,田華杰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
海南:“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鄧雨晨,田華杰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始于兩漢、形成于隋唐、發展于兩宋、壯大于明清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對外開放、貿易、交往、文化交流的極為重要的商船通道、歷史航道和文化渠道,而海南則是聯結“海上絲綢之路”遠洋航船的極為重要的中轉站。在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海南充當著橋頭堡的角色,并且大有可為。
關鍵詞:海南;絲綢之路;橋頭堡;作用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有10多個地區先后提出了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先行區”、“國際樞紐”等發展目標,僅提出“橋頭堡”的就有廣東、廣西、青島、連云港等省區市。但經過仔細的對比研究,認為“橋頭堡”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貼合海南在“新海上絲綢之路”的實際地位與情況。
對于古代海南在海上交通與貿易中的地位,宋人樓鑰曾有如下描述:“黎山千仞摩蒼穹,顓顓在大海中…或從徐聞向南望,一粟不見波吞空,靈神至禱如響答,征帆飽掛輕飛鴻。曉行不計幾多里,彼岸往往夕陽春。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勢須至此少休息,乘風徑集番禺東,不然舶政不可為,兩地雖遠休戚同。”而從“不然舶政不可為,兩地雖遠休戚同。”從中可見,海南島對當時中外海上交通和貿易的開展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
另外,藤橋墓群,也可見證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藤橋墓群位于三亞海棠灣鎮。早在隋唐代時,中東一帶阿拉伯各國的穆斯林人開始駕船跨越印度洋,經我國南海到達泉州、廣州一帶經商貿易。當時的海南島南部和東部正處在這條航線附近。陵水灣在當時正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品補給站,來往的穆斯林商人經常在此休息甚至定居,有些在航海中去世的穆斯林商人也安葬在這海附近。藤橋墓群所在的番嶺坡就是因當地人稱回民為番人而得名。在三亞海棠灣鎮發現的這些穆斯林古墓不僅數量多,而且十分集中,墓碑雕刻精良,說明是歷史上定居穆斯林的公共墓地。另一方面,藤橋伊斯蘭古墓群也是古代阿拉伯一帶的穆斯林商人來華貿易通商時留下的文化印記。由此可見,海南島南端沿海地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之一,是當時外地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區。海南三亞等地在古代就是我國海外貿易的重要交通門戶,也是我國和各國商船主要航行線路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所有這些都在說明一個歷史事實,海南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上,并不是無關緊要的地帶,而是從東南沿海到東南亞的“商貿樞紐”。
那為什么海南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史上,一直處于從屬的地位,而容易遭到忽視呢?這主要還是因為海南島開發時間較晚,一直相對而言比較蠻荒、落后。海南島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載入國家版圖,而唐宋時期一直是貶官的流放之地。到了元明時期,情況稍有好轉,雖然有南溟奇甸、海外鄒魯之稱,但是與中原大地和東南沿海相比,文化、經濟一直都是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因此很容易被忽視。與此同時,尷尬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島不能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集散地、更不能是目的地。由于海南的位置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以致用之有限、棄之不能。正是這種尷尬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島很容易被海內外海商所忽略。
但是,自1988年海南島建省,成為經濟特區之后,正式升級為一個省的建制。又經過改革開放的發展,尤其是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海南的歷史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海南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天的海南已經有能力、有責任、有義務地在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又隨著國家南海戰略的實施和海南建設海洋強省的推進,海南在國家經略南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尤其是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讓中國聲音匯入亞太共同發展的旋律,提出重啟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南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正應乘此東風,大力推進海商與東盟、南亞、西亞等各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商貿往來,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海南不僅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不可忽視的重要中轉站,也必將在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中擔當起更加重要的責任。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海南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物流、人文交流、國際旅游等以下方面積極尋求發展,把海南打造成“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和服務基地。
一、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海南省位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地理中心,處于西太平洋通往印度洋海上交通線附近,南通亞洲第一大港新加坡港,北鄰香港,歷史上早有東方航線上的中途站之美譽。海南應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合作,加快推進港口、航空、管道、通信、輸電線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港口作為海上互聯互通的重點,推動建設中國-東盟港口群,加快建成海口區域性樞紐機場,形成海空立體互聯互通的大格局。
二、打造現代商貿的海南物流基地。大宗商品和繁榮的商貿物流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重要標志。海南航運貨物運輸仍局限在農產品和本島工業產品出口領域,遠洋貨運輸出仍比較落后。但是,目前海南四大港口完全有能力承擔大規模停泊和集裝箱裝貨使命。我們應該適時發展航運服務產業鏈,積極參與并推動中國-東盟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建設,實施“電商絲路”工程,積極打造北部灣自由貿易港,推動修建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
三、大力發展海南臨港工業。隨著南海成為國家的核心利益以及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社會經濟發展又一次迎來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從國內看,以鋼鐵、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為重點的工業制造業,出現向沿海港口城市轉移的趨勢。另外,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正向知識技術密集的高加工階段轉移,出現加快向我國沿海地區轉移的趨勢。因此,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從吸引外資看,海南省擁有豐富的海洋礦產資源,發展臨港工業和臨港產業都是社會經濟提升的一大機遇。大力發展臨港工業能帶動更多相關的配套項目、物流、交通、金融等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四、加速三沙成為海上絲路的中繼站和海上服務基地。三沙市礦產資源和油氣資源豐富,但陸地面積較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拓展戰略腹地。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海上移動城市”的做法,拓展三沙市戰略腹地。這是一個整合多種海洋科技,涉及船舶制造業、海洋建筑業、海水淡化、太陽能利用等,非常適合三沙市的開發。平臺上可建酒店賓館、商場超市、文化娛樂場所、體育場館以及醫院保健中心等,甚至可以建有小型的直升機起降機場。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拓展三沙市的戰略腹地,也可以帶動多種海洋科技創新,夯實三沙市開發的基礎。
五、發揮博鰲亞洲論壇的平臺和品牌優勢。加快推進博鰲公共外交示范基地、三亞國家首腦休閑外交基地、萬寧中非交流合作促進基地和海口僑務工作交流示范區建設,使海南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海上絲綢之路上發揮更大作用。
六、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人才培養機制。可以中國南海研究院即將開展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高級研修院為依托,將其拓展成為新“海上絲綢之路”高級研修班,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七、結合海南環境資源優勢和發展綠色總部經濟規劃,積極籌備,力爭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基金或開發銀行總部落戶海南。目前,雖然中國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均有幫助一些國家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基本處于“各自單干”的情況。我們可以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全面有效整合我國金融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基礎上擇機設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基金”或者“海上絲綢之路開發銀行”,以協調中國經濟的“走出去”和海外的經貿投資活動。
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航行大通道,海南島又是南海航線的必經之地,我們應正確界定和認識海南島及南海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這樣,在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機遇中,為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中國和相關國家合作共贏、繁榮共進,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獨特地域優勢,這是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對海南而言是歷史性機遇,特別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海為媒,伴海共富,是鋪筑中國與沿線國家和諧共處的和平之路,穩定暢通的安全之路,情感相依的友誼之路,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和持續繁榮的發展之路。無論是從戰略地理位置、經濟基礎,還是從軍事、外交實際操作層面來考慮,海南不僅應成為我國挺近南海的“橋頭堡”,更應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獨特定位,成為推動中國-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基地。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新形勢,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合作的重要戰略。海南具有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在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服務好“海洋強國”戰略過程中,理應有所擔當、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尤權.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J].求是,2014(17).
[2]牟爽.海南與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J].今日海南,2015(10).
[3]劉夢曉,金昌波,符總.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創新發展[N].海南日報,2015-12-1.
作者簡介:鄧雨晨(1990-),女,湖北咸寧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史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 田華杰(1991-),男,湖北襄陽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史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