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荷
(吉林女子學校,吉林 吉林 132108 )
?
關于中等職業學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
劉陽荷
(吉林女子學校,吉林 吉林 132108 )
摘要:面對中職服裝設計教學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應建立新型教學理念,修訂現有服裝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斷優化和完善服裝專業的課程建設體系,使我國的服裝設計教學形成本國特色,使學生掌握新技術的應用手段,具有設計的整體意識,從而培養藝術與技術有機融合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服裝設計;課程設置教學改革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中職的服裝設計專業與課程設置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裝專業教學體系,培養了大批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推動了中國服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通過市場來配置人才資源已是必然趨勢,消費者對服裝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及服裝流行周期的縮短,以及企業崗位群對服裝從業者的行業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培養具有市場學理論、服裝專業技能、工程學知識和藝術設計素質的新型服裝人才將是當務之急。
1中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1專業培養方向存在弊端且不適應當今服裝行業需求
我國中職院校大部分是由中專學校或地方大中學改建的,培養目標基本上套用普通高校的相應專業,專業定位不夠準確,而是為了迎合家長和學生的意愿設置一些服裝設計師、服裝打板師等熱門崗位,限定了學生的擇業和就業范圍。現行服裝行業要求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技術型人才,更需要集理論修養與專業技能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面對這種現狀,從事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學校就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培養目標,為學生制定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培養方案,培養實用型人才。
1.2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課程設置欠佳
我國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在培養模式上沿襲普通高校相應專業,缺乏中職特色。教學模式單一,主要以課堂說教式為主,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一些陳舊的教學觀念甚至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揮,在課程體系方面與人才培養定位偏離,教學計劃的重心向理論教學偏移。
專業課程設置太多,除了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圖案設計、女裝設計、男裝設計、童裝設計、設計構成、服裝 CAD、時裝畫技法等,還要學習服裝生產管理、服裝質量檢測、服裝立體裁剪、電腦美術設計、服裝市場營銷、服裝面料設計等諸多課程,每門課都蜻蜓點水式地學一點,走馬觀花。從課程設計上來說,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橫跨經濟、管理、營銷、技術四大領域。短短的職教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不易,即使有學生苦讀三年,成績優秀,雖各領域均有涉獵,卻無特點,這種人充其量可稱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
1.3畢業生就業方向模糊
通過幾年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以及單位對本校服裝專業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來看,多數畢業生在畢業時對擇業單位的選擇,對企業招聘人才的要求都顯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準確定位應聘的職業與崗位,因此泛泛的簡歷不能吸引用人企業,應屆畢業生往往失去面試的機會。另一方面,即使獲得面試機會,由于不了解本行業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對于企業提供的職位缺乏工作方法、經驗和熱情,使他們也很難應聘成功。而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極少有人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對畢業生進行崗前培訓,所以很多單位在招聘牌上標明“具有一定工作經驗者優先”的條款,單單這一條就會把很多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
2重新定位培養目標
中職服裝專業培養實用型人才,應強化為企業生產服務的應用性意識,對培養目標和規格重新定位,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人才是為社會需求而培養的,面對這種尷尬的就業局面,教育者應瞄準企業需求,創新教育模式,實行校企合作,做到企業需求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打破讓企業被動接受學校培養人才的單一局面。
3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中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在課程建設和改革上,要緊緊圍繞“以職業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來組織和重構課程內容”這一理念,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緊隨高層次企業的用工實際,使之既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又融合了對實用型高新技術的掌握,做到實際、實用、實效。
4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4.1科學合理地配置課程
首先,要優化課程設置,及時對教學計劃進行動態管理和修訂,經常到先進服裝企業實地考察職業崗位的要求,以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依據,不斷調整教學計劃,保證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先進性。
其次,培養目標方向明確,課程設置上強調實用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滲透性,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專業技能與崗位能力等課程,基礎理論課的設置應以夠用為度。
同時,抓好專業教學的兩個方面:一是主干專業課程,包括服裝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服裝生產與管理等;二是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技能主要包括設計、結構、工藝、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與操作技能、繪制與修改服裝生產圖的技能、服裝市場管理技能等。課程設置中,要根據專業特點和服裝企業的要求進行配比,突出實戰性教學環節,改變以往的課程配置面面俱到,課時平均的局面。
最后,明確改革宗旨,即:課程設置要立足現實,突出應用性。
4.2精選教學內容
服裝專業的教材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對于偏離現有生產實際,不能適應社會要求的教學內容,必須適時地進行修訂。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并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
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受益面。
4.3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中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中職服裝設計專業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校企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在校期間就能夠了解服裝企業生產一線的最新情況。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5結語
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的教學理念也應該不斷更新、發展和完善。面對國內外服裝行業需求的新形勢,以及服裝設計教育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應該大膽改革、創新思路,及時調整方向,使我國的服裝設計教育專業也能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創造出服裝行業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美)馬丁,劉婧怡 譯.如何成為服裝設計師.湖北美術出版社,2015.01.01.
[2]谷莉.服裝設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11.01.
[3](美)帕克,齊欣 譯.服裝設計師的速成手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01.01.
[4]陳賢昌,曾麗.一體化服裝設計應用教程.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03.01.
[5]彭永茂.20世紀世界頂級服裝設計師.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01.01.
[6](日)山本耀司,滿田愛,化濱 譯.山本耀司.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02.01.
[7]劉元風,胡月.服裝藝術設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01.01.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280-02
作者簡介:劉陽荷,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女子學校,教師,中級,碩士,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