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新聞真實性的實現
陳豪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新聞真實性的含義、特點,影響新聞真實性的因素、實現新聞真實性的途徑等問題。
關鍵詞:新聞真實性;特點;因素
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過都經得起核對。
1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1.1事實性真實
新聞真實是事實性真實,強調與客觀事實的符合性,落到新聞傳播活動的實處,就是指每一具體的新聞報道與其報道對象的符合性,一定“全體”報道與相應時空范圍內整體事實對象的符合性。馬克思所說的“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的新聞原則②,強調的正是新聞的事實性真實,新聞必須完全立足事實、引用事實,并以事實為根據進行判斷,得出的結論仍然是明顯的事實③。由于新聞是對真實存在的事實的報道,這就決定了事實性真實是新聞真實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1.2過程性真實
新聞傳播的過程性決定了新聞真實是一種過程性的真實,表現為這樣幾個實際與邏輯相統一的環節。
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真實,是一種“本真真實”。這種真實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是自在的、外在的真實,并且成為人們衡量對它所作的各種報道的真實性的唯一標準和根據,它限定了真實的范圍和程度。
對事實的反映和再現產生了“再現真實”的問題,這是新聞真實性的核心環節。
1.3有限度真實
作為一種理想追求,新聞傳播的目標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即新聞報道與對象的本來面目絕對符合。然而,絕對真實觀是不符合新聞傳播實際的,實際的情況是:新聞傳播達到的真實性是有限度的。在探索新聞真實性的過程中,以往的探討比較重視真實絕對性的一面,但對新聞真實性的限度關注不多。
1.4即時性真實
新聞真實是即時性真實,是以一定時間點為結點的真實。新聞真實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是即時性,這是由新聞傳播方式上的及時性、甚至是實時性所決定的。新聞的真實總是針對一定事實對象在某一時間范圍內的存在狀態、變動情況而言的,是以一篇篇具體報道的即時性而存在的。因而,新聞真實追求的是當下的真實,不能把真實輕易留給歷史,這是新聞傳播主體對新聞真實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也是既對現實負責、又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2影響新聞真實性的因素
2.1個人主觀認識反映能力的局限
這些年,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各路媒體為了更加及時、快捷、大信息量地獲取新聞,招收了大量新人擴充到新聞采編隊伍中來,其中許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聞傳播的各種基本操作規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識性知識儲備,當然就談不上具有更高層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記者職業素養、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了,使得龐雜而混亂的新聞采編隊伍職業道德水準整體下滑。此外,現在越來越多的編輯記者是沒有編制的聘用人員,他們大多數人在現行的管理機制下承擔著大量的工作任務,其收入與發稿數量直接掛鉤,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渾身解數多出稿、出重大新聞、獨家報道,為了追求最大化的“轟動效應”,不惜犧牲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從而違背了最基本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成為虛假新聞的制造者,嚴重危害社會和受眾,損害媒體公信力。“紙餡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現在的記者大多較為年輕,學歷較高,充滿了青春活力,但多缺乏新聞敏感和鑒別信息的經驗。有些記者常常忽略了“記者要當第三者”的客觀原則,愛當仲裁者、執法者、代言人,易受主觀因素影響,采寫情緒化;由于知識面、社會歷練等因素,不能把報道客體置于全局考慮,看問題易失之辯證。有的記者單純追求發稿量,卻不愿花費時間、精力深入采訪。跑農業的很少到農村,跑工業的不熟悉車間,跑教育的不了解學校。有的習慣跑領導辦公室聽匯報,喜歡躺在沙發上看材料,偶爾到基層也是走馬觀花,信奉“一聽二信三寫四沙發”,結果只能使采訪淺嘗輒止,使報道語缺乏真實性。針對上述原因,筆者提出確保新聞寫作真實性的基本對策。在力求達到“新聞真實性”準則的具體新聞實踐中,我們可以在借鑒西方新聞界的一些具體方法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具體情況具體握。比如說,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曾一再告誡他的手下對新聞報道要“準確、準確、準確”;在新聞報道中我們也可以采取一些客觀、全面、平衡、公正的操作方式。從記者采寫到編輯審稿、定稿等各個環節都要正確把握。
2.2人們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
隨著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對媒介的了解,受眾的媒介素養越來越高,對新聞報道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在接觸新聞報道時總會帶著疑問去看新聞。對于那些感興趣的,而沒有實在把握的信息,受眾就會主動地去搜集這方面的新聞。尤其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并行的多媒體技術時代中,尋找多方面的信息變得容易。在同一時間里,不同媒體視角下的新聞作品也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新聞事實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受眾建立起自己的對新聞事實的基礎把握。受者越來越明顯地參與到新聞生產中。例如,當記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假象真實的報道,記者因其認知的有限性結束此事件報道。但是知道真相的人會通過反饋提供新的線索促進新聞報道的循序發展。直到發現事實的本質真相。受眾對此事情的關注度會引導記者完成這一系列的報道。
新聞媒介機構的新聞作品是面向大眾的市場化精神產品。受眾對新聞報道的無形影響體現在對傳者的要求上,傳者通過更新傳播內容、傳播形式,改進傳播手段、傳播技巧等途徑來增強新聞信息的刺激性以滿足受者的要求。所以會造成報道有的過分強調新聞事實,有的卻嚴重失實。一味追求轟動效應,以此作為競爭手段,但凡是“民間”流傳著的小道消息就會匆忙寫稿,有捕風捉影而胡編亂造,更有憑空虛構而嘩眾取寵的。就例如上面提到的“紙餡包子”“熊掌風波”一類的報道,這種“愚人節”式的新聞常常使人真偽莫辯。這些虛偽報道甚至為許多新聞媒體爭相轉載,以至于流傳甚廣,危害甚大。
2.3新聞職業道德意識的影響
2.3.1首先是新聞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違背職業道德,不講社會責任,導致新聞報道新聞性受到影響。改個開放以來,我國新聞事業進行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體制,新聞事業既是政治宣傳部門,又是經濟實體,追求經濟效益成了新聞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這本事促使新聞事業加強競爭、促進改革的難得契機,但由于個別新聞單位違背職業道德,不講社會責任,錯誤地把追求效益置于社會效益之上。個別新聞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也是造成報道失實的重要原因。這些錯誤主要表現為,首先,認為凡是新聞都是宣傳。他們不懂得宣傳也應以客觀事實為立足點,反而認為只要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就可以根據宣傳需要任意取舍事實、編排事實,甚至編造事實。遮掩拿給你,新聞報道以事實為根據變為宣傳需要為根據,顛倒了事實與新聞報道的關系,是弄虛作假的不實報道成為了難以根治的頑疾。
2.3.2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一方面使我們看問題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個方面——能證明自己觀點的那個方面,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事物的全部,造成報道失實,另一方面,片面性也導致看問題的絕對化,同樣造成失實。再次,搞合理想象。所謂合理想象,是指記者從已知的事實去推測沒有采訪到的而可能發生的事實,并將其作為事實來報道,主張合理想象論的觀點認為,記者不可能對事件和任務的細節都一一采訪到,寫稿時他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隊這些細節進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的觀點實際上是主張在新聞報道中采用文學虛構的手法,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新聞報道對真實性的硬件要求。最后,有些新聞工作者作風漂浮,甚至素質底下,造成新聞報道失實。有的記者作風漂浮,工作不深入,不做艱苦的調查研究工作,或道聽途說,或敷衍了事,因而造成報道失實。更有甚者,為謀取不當利益,惡意編造虛假新聞,造成極其惡略的影響。
3實現新聞真實性應注意的問題
3.1進一步強化對新聞真實性意義的認識
新聞傳播,是在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支配下傳受雙方的有機運動過程。無論是傳方還是受方,都必須遵循必要的規則。新聞傳播必須真實,說到底是傳播致效的要求,傳播必須有效,這是一切傳播活動的終極目的。傳受雙方投入新聞傳播,無非是知的一方即傳播者欲把新聞事實變動的信息高速未知而欲知的一方即受眾。唯有真實的報道才能達到傳統的目的,使有效的信息被對方接受,以便有利于或有助于受眾獲取相關的信息。如果雙方傳受的信息是假的或部分失實,那就無助甚至有害于受眾,還會由于傳方公信力的喪失而最終導致新聞傳播事業的失敗,因此,實事求是,真實報道,是新聞傳播的根本出發點。
第一,傳受雙方都要求新聞傳播的全過程實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第二,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指出,只有通過提供真實事實的新聞報道,才能實現新聞傳播的使命。第三,如實報道新聞,是實事求是認識路線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也是這一科學方法論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
3.2努力提高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和反映能力
如果說當時是傳媒商業化催生了新聞客觀性規范的話,那么現在也正是商業化帶來了評論性新聞的發展。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評論性新聞必然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傾向,那么,這對于新聞的客觀性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我認為,新聞客觀性規范的興起,是針對當時美國報紙只代表某一黨派的觀點,而不中立的情況,而進行的基于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的考量。新聞客觀性的最終追求,是做到無限接近事實和真理,公平,不偏不倚。帶有主觀意志的價值判斷固然對還原事實具有風險,但并不是所有主觀的言論都有害于事實的呈現。既然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即使是不出現任何帶有評論和價值判斷的語言,新聞業同樣可能因為作者個人的既定偏見、主觀認識和知識結構的不同,通過選擇材料、內容刪留、刊登版面以及微妙的用詞來傳遞評論性信息,真正的新聞客觀性只是一個永遠到達不了的彼岸,只是一個高高懸掛的指明燈,那么,也不必苛求新聞不能帶有價值判斷內容。
3.3堅持客觀性原則
在商業化新聞時代,為規避風險和保住飯碗,不可避免地拿客觀性做擋箭牌的事屢有發生;僵化的客觀性也為政府的輿論控制提供了方便,但依然不能遮蓋一系列揭丑運動留下的華彩,雖然不盡然認為客觀性是一個完美原則,但是依然對其之于新聞業的推動抱有樂觀希望,因為,既然真實性原則是不可達到的夢想,那我無從想象,要是現代新聞業不強調客觀性原則,還有什么能為這艘輿論大船保駕護航。
大眾媒介對客觀性原則和客觀報道的追求,有效減少了聳人聽聞、胡編亂造等惡劣手法。客觀性使新聞中確鑿事實增加了,也強化了媒介從業人員的紀律和倫理觀念。新聞客觀性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避免媒體成為某一利益集團的喉舌,盡量避免受眾被誤導和欺騙。所以新聞媒體,只要不被政治或經濟力量操控,可以自由地了解事實,自由地思考并表達意見的話,記者只要在盡可能全面了解事實的情況下,不事先傾向于任何群體,本著對社會和公眾負責的原則,做出他認為最公正準確的判斷,這就是客觀性的體現。有人說,新聞客觀性原則只是一個儀式,不必過多拘泥于形式,而應堅固其內核,新聞客觀性應該是一種態度、責任。而其監督力量,只能來自于它的讀者——公眾。堅持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并不是要求恪守純粹客觀和泛自然主義,而是基于人的主觀性而又超越主觀性去達到與客觀相一致的這樣一種理性原則。所謂客觀報道要求的“不偏不倚、無私無畏”和“一般公正”,無疑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為人存在這樣的理性要求,才會制約過于主觀的煽情主義的泛濫,為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往尋求可拓展的空間。因此,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已經知道,新聞的客觀性應該重內容更甚于重形式。客觀報道,既是新聞傳播操作時的一個基本手法、原則,也是一種報道理念,更是人文精神的要求。
3.4正確處理政治立場與新聞真實的關系
第一,一切宣傳報道要服從大局,以大局為重。第二,堅持兩點論,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第三要依靠科學,講究報道的度。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227-02
作者簡介:陳豪,男,渤海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