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德祥 劉殉
摘要:漢語教學資源的出版是一項新生的事業,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如今,雖然漢語教材的出版有了快速的發展,但真正能夠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優秀的本土化漢語教材還不多,這也是出版界的發展機遇。致力于漢語教材出版的中國出版社應加強與國際出版界的合作,通過實施戰略合作,構建科學、有效的教材研發模式,打造優秀漢語教學資源,培養教師隊伍,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漢語國際推廣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關鍵詞:漢語教育;漢語教材出版;特點
21世紀由于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為維護共同利益、應對共同挑戰,人類需要緊密合作、加強溝通。合作與溝通主要靠語言,這就使21世紀成為第二語言教學大發展的時代。漢語和英語的教學,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成為人們關注、研究和討論的主要課題。
一、漢語教育與出版: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
中國現代的、成規模的漢語作為外語的教育和出版事業,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個階段。中國第一部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科書》于50年代后期正式出版,在國內外曾產生很大的影響。該書除英語、俄語等語種的注釋本外,還出版了越語、印尼語、緬甸語等小語種注釋本。這一階段盡管中國出版的漢語教材數量還不多,但當時的一些精品教材,除《漢語教科書》外,70年代由北京語言學院專家和教師編寫的《基礎漢語》《基礎漢語課本》等,已逐步走向世界,為很多國家的漢語教師和學習者所采用,標志著中國作為漢語的母語國為外國人學漢語提供幫助的開始。從世界第二語言教學的發展來看,這二三十年正是結構法教學盛行的年代。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從漢語教學實際出發,借鑒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理論和經驗,積極探索漢語的教學特點和規律,在西方的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視聽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實踐性的原則。由于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當時出版界對出版對外漢語教材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對外漢語教學和出版事業發展的第二階段。隨著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和教育機構加入到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這一學科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承認,教學理論研究和教材編寫進一步展開。這一時期在西方語言的教學和教材編寫中,以功能為導向的交際法、任務法已成為主流。由北京語言學院編寫的、體現結構與功能相結合原則的《實用漢語課本》,成為八九十年代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基礎漢語教材之一。1985年,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的專業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正式成立,從此,北語社擔負起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資源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和研究中心的使命。
21世紀以來是對外漢語教學和出版事業發展的第三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世界很多地方出現了學習漢語的熱潮,中國政府也加大了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力度,中方與外方合辦的850余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遍布世界各地。漢語教學的需求和教學資源出版的需求日益增長,漢語教育事業和出版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的新形勢和新挑戰,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參加到這項事業中來。迄今為止,中國內地有120多家出版社出版對外漢語教學資源,2005年以來出版的漢語教材和教學輔助材料已達數千種,其中北語社出版的漢浯教材3000多種。可以說,漢語教材出版對國際漢語教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二、探索適合漢語特點的教學體系和出版之路
60多年來,中國的漢語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一直密切關注世界外語教學理論和語言教育出版事業的新進展,認真研究并汲取英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努力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和教材編寫與世界第二語言教學相接軌。我們認為,英語教育的普遍規律同樣適用于漢語作為外語的教育。中國傳統的語言教育思想,如“語文合一”“學以致用”“因材施教”等與今天所提倡的語言教學要體現多元文化,語言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語言的運用能力以及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課堂上的互動、“用中學”等教學理念是相通的。這些理念既是漢語教學的指導思想,也是漢語教育出版事業的指導思想。
另一方面,漢語作為一種與絕大多數外國學習者的母語沒有譜系關系、而且距離很遠的目的語,無論在語音、詞匯、語法、文化因素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特點,特別是還有漢字這一獨特的文字系統。這就使漢語的學習和教學體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一定的難度。以語法為例,不論是西歐、東歐、北美、南美還是中亞的學習者,其母語都是形態變化的語言,他們習慣于性數格時態體的變化。當他們學習彼此的語言時,由于目的語和母語之間存在著共同之處,已有的母語知識與習慣有利于、甚至會幫助他們掌握目的語,也就是能發揮語言習得理論所提出的母語的“正遷移”作用。而學習漢語時則完全不一樣,漢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它主要是以虛詞的使用或詞序的變化作為語法手段,這卻是來自上述地區的學習者所不熟悉的,他們的母語知識和習慣不僅不能幫助他們學習漢語,而且很多時候還起著干擾作用,甚至成為偏誤的來源。正是這種特殊性和難度,要求我們在借鑒英語教學和教材編寫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漢語的特點和漢語學習與教學的特殊規律,從而找出適合漢語特點的教學體系和出版之路。這樣做,也能為豐富第二語言教學和出版理論寶庫作出我們的貢獻。
三、新形勢下漢語教學資源出版的思考
隨著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以及學科體系的日趨完善,從教與學兩個角度上,都對漢語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體現漢語特點和地域特點、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水平的漢語教材。
1.漢語教材出版的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材設計的理論基石,教材是教學理念的具象化。不同的教材體現了編寫者的不同教學理念。漢語教材只有做到編寫者的教學理念與出版社的出版理念有機融合,才能編寫、出版精品的漢語教材。為適應今天國際漢語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以及因此而出現的對漢語教學、教材和對教師發展方面新的需求,漢語教材出版應致力于滿足教學需要,滿足學生需要,努力使漢語教學理論研究成果與教材設計相結合,使漢語教材研究與教材開發相結合,使漢語教學實際與教材編寫相結合。
2.對漢語教材市場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科學的研發規劃
一是調查了解國內外漢語學習者的情況,密切關注對外漢語市場動態,即時開發有市場需求的漢語教材。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教材難以稱得上是好教材,衡量一套教材的好壞的兩個重要指標是看教材的銷量和覆蓋面。
二是調查現有對外漢語教材品種,理出教材等級、技能、品種等的結構框架,構建出版社的對外漢語教材全品種開發框架。
三是密切關注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動態,構擬新的教材體系,推陳出新,實現教材的更新換代。
四是密切關注新的媒體形式所帶來的新的教學模式,探尋如何使漢語教材盡可能在不同媒質上充分延展,如何充分利用新媒質的優勢實現漢語教學方法的革新,為開發新型教材提供思路。
3.海外本土化漢語教材的研發出版
國家漢辦許琳主任曾說過:“教材經過市場檢驗才是根本,教師要脫離本體,要貼近外國人的思想、貼近外國人的習慣、貼近外國人的生活來編教材,組織教學。要把中國式的教材變為當地本土式的教材,出發點是他們要學什么,而不是我們讓他們學什么。”
按照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海外本土化漢語的研發出版應充分體現以下幾點:
一是以目標學生為主體。研究國外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研究國外學校教育的基本特點,以適宜的內容、科學的活動和有效的編排方式編寫符合國外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的漢語教材。
二是要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語言結構、功能、文化、話題、心理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對比的效用。
三是要結合目標學生的自身語言和實際生活,教材教學單元的內容、話題、活動等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四是課文選材要體現趣味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材的消費者。要抓住學生,使學生對教材感興趣。
五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充分關注教學的實際需要,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結合各個學校的不同情況和不同班級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是紙質教材研發與多媒體教材、網絡版教材開發同步進行。充分發揮不同介質教材的功能和優勢,為漢語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整體解決方案。
4.建立出版社前期參與,作者、專家、編輯共同策劃研討的教材研發機制
一套優秀的教材,除了需要優秀的作者,還離不開優秀的編輯。我們要改變通常作者編寫完教材再交給出版社編輯加工的傳統教材出版模式,出版社應與作者先聯合立項,參與教材項目的前期策劃與大綱的初步制定,組織國內外一流教學專家、教材編寫專家對項目進行研討,最后確定教材大綱,并進行項目的中期和終期評估,提出修改意見。教材成稿正式出版前,還要進行1-2個學期的教材試用與評析,從而保證教材質量。這種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材出版方式,也促進了作者編教水平和編輯業務水平的提高。
5.漢語教材出版應集教學研究、教材研發、教師培訓為一體
出版社首先應是研究機構,要積極參加到有關語言教學的前沿課題、緊迫課題的研究中去,掌握漢語教學的發展動態,加強與海內外漢語教學單位和漢語教師的交流,以學術研究、教學及信息的增值服務促進對市場信息的準確掌握和分析,從而使教材研發出版更加有針對性。只有站在這一學術高度,才能保證出版物的質量,才能使出版物起到引領學術潮流的作用。
與發展歷史較久、理論基礎雄厚、實踐經驗豐富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等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不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時間還不長,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理論研究方面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為了解決教學和教師培養中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提倡教材研發中的創新,出版社需要加強自己的研究力量,創建一批一流的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專家,與國外的漢語教學專家和漢語教師保持緊密的聯系,獲得第一手的教學資訊,直接聽取教師對教材的意見,從而保證教材的質量。
出版社還應以學術為先導,開展以漢語教學模式、教學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和漢語教材使用培訓會。通過這些學術活動,促進漢語教學的研究,提升漢語教學研究水平;幫助年輕教師了解和掌握漢語教學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進度安排等,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漢語教學資源的出版,是一項新生的事業,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健康地開發這一市場,不僅有助于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國際出版事業的繁榮。如今,雖然漢語教材的出版有了快速的發展,但真正能夠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優秀的本土化漢語教材還不多,這也是出版界的發展機遇。包括北語社在內的中國出版社,對漢語教學有較長期研究的歷史,在漢語教學出版方面有較豐富的資源,而海外同行們有較多的語言教材出版和發行的經驗。致力于漢語教材出版的中國出版社應加強與國際出版界的合作,通過實施戰略合作,構建科學、有效的教材研發模式,打造優秀漢語教學資源,培養教師隊伍,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漢語國際推廣,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