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期,國產動畫電影在我國經濟中的分量與日俱增,但在國際動畫市場上的競爭力卻相對薄弱。究其原因,角色形象設計的不足成為國產動畫電影發展滯后的關鍵因素。國產動畫電影必須革除既有的傳統角色“翻新化”、日美角色“模仿化”以及3D角色“技術化”等形象設計思維,塑造多元化角色,設計整體性角色,開創符號化角色,打造延伸性角色,如此才能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可并謀求長足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國產動畫;角色設計
自21世紀初我國開始全面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動漫產業及動畫電影在我國娛樂化消費與經濟生產力中的比重日益增長,僅2008年至2012年間,內地公開上映的院線動畫電影數達109部,其中國產動畫電影64部,比2007年國產動畫電影增長267%。[1]作為動畫電影制作的基礎,角色造型與角色設計不僅影響著一部動畫電影能否獲得成功,更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動漫產業能否走向成熟。從視覺形象角度看,我國動畫電影的角色設計在誕生初期特色鮮明,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新媒體日漸占據國內傳媒主導地位以來,逐漸陷入泛“美日化”、泛“現代化”的泥淖中迷失了方向,進而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與接受進程中面臨艱難的挑戰。本文將國內的“新媒體時代”定義為2000年迄今,研究了15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中角色形象設計的流弊及發展。
一、新媒體時代國產動畫電影的主要角色形象
國產動畫電影的角色形象在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中國傳統文化型、借鑒日美動畫型以及現代3D技術型三種風格。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動畫電影的角色形象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以木偶動畫、剪紙動畫、水墨動畫等多種形式全面表現,產生了《大鬧天宮》《九色鹿》等經典動畫作品,其中的《小蝌蚪找媽媽》如詩如畫的水墨畫法及活靈活現的形象設計是最具中國傳統特色與風格的動畫片。這時期動畫片藝術性較強,各具特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代表了中國動畫這一時期的最高水準。然而,隨著對外來文化的借鑒,我國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卻越來越缺乏特色,甚至呈現出以下幾種類型化表現:
(一)傳統“翻新化”角色形象
此類動畫電影主要改編自中國傳統故事,其中的角色形象主要按劇本中的描繪來設計。角色設計力圖總體還原我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但由于原畫師的文化底蘊不足以及制作過程中現代表現技法的融入等原因,致使角色的視覺效果缺失了傳統中國審美意蘊,呈現為一種“翻新化”形象。如2014年的《西湖傳奇》是一部以傳統水墨形式表現的當代動畫,其中的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中國古典人物畫的風致,甚至表現人物服飾的線條頗有些顧愷之游絲描的氣韻。可惜的是,人物面部形象的描繪與制作卻過于精細寫實,甚至呈現出光影立體效果,完全破壞了水墨動畫應有的于虛空處見大美的意境。
(二)日美“模仿化”角色形象
此類動畫電影在制作上多借助引自歐美的動畫技術,在畫風及角色形象設計上則主要以美國和日本動畫為藍本,形成了嚴重的類型化特征。技術方面,此類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大都表現為二維動畫形式,缺乏形象的生動性及視覺表現力;風格方面,大部分角色的畫風或效仿美系動畫形象的卡通、可愛范,或效仿日系動畫形象的線性細膩風。這兩種風格主導下的國產動畫電影角色形象在喪失了民族特色的同時,難免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如,近年來頗受小朋友歡迎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中的角色形象打著鮮明的美系動畫烙印,而《魁拔》和《秦時明月》等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則頗有些日本動畫形象的意味。
(三)3D“技術化”角色形象
此類動畫電影模擬劇本應發生的現實場景,使電影的場景環境和角色形象都達到三維立體的效果。國內早期3D動畫電影中的角色設計主要模仿皮克斯和夢工廠的角色形象,如2013年《青蛙王國》中的角色以其外在形象的靈活生動得到了兒童和成人受眾一致認可。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大部分國產動畫電影中的3D形象設計傾向于以《阿凡達》為藍本,力圖走宏大史詩路線,在角色的處理中加入了大量特效合成,如《魔比斯環》與《王子與108煞》中的角色,其外在形象宏大震撼卻千人一面,缺失了角色個體內在靈魂的生動性。
二、新媒體時代國產動畫電影角色形象設計弊端
(一)角色形象設計同質化
目前,國產動畫電影角色形象的最大弊端是設計同質化,缺乏具有特色的審美張力。對于傳統“翻新化”角色而言,其形象設計完全被囿于劇本的設定,且在傳統元素的使用上也多以水墨、剪紙為主,缺乏傳統動畫電影的水墨、剪紙、折紙、皮影等多種技藝相結合所帶來的多元化氣息;對于日美“模仿化”角色和3D“技術化”角色而言,其形象設計主要借助于電腦的二維、三維以及后期特效處理,從而使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不可避免地打上電腦程序化制作千篇一律的烙印,缺失了手工制作動畫角色的個性與特色。與此同時,電腦制作出的角色形象過于細膩真實,無法給受眾以想象及再創造的余地,也造成了許多角色被觀眾過目即忘的弊病。
(二)角色形象整體性不足
對于一部動畫電影而言,無論是情節、場景還是人物、畫風、語言,都需要有連貫的整體性。作為動畫電影中最具有表現力的角色形象,其設計與展現更應該體現出以主角形象為核心的相互映襯的整體性。遺憾的是,新媒體時代的國產動畫電影為了追求對觀眾視覺刺激的多元性,往往在角色設計中混雜了不同風格,而使角色形象呈現出割裂的態勢。如《寶蓮燈》中的諸多角色,其形象既有傳統中國年畫造型的,又有日本動畫造型的,甚至有迪士尼式的可愛造型的。影片公映后雖然在當時成為國產動畫電影中較為成功的案例被推廣,但其中的角色形象設計卻由于帶給觀眾過于紛雜的視覺感受而成為影片的重大敗筆被詬病。角色的整體性不僅包含形象風格的一致,還包括角色造型和色彩運用等方面的協調性,我國新媒體時代的動畫電影能夠在角色形象設計中兼顧以上所有細節的,幾乎為零。
(三)角色形象符號性弱化
在《連環畫文化》的研究結論中,M·托馬斯·英奇(MThomas Inge)寫道:“卡通將一代代人帶到用符號方式表達的持續不斷的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面前,我們的視覺情感賦予生命各種戲劇沖突,使我們能夠替代地解決內心得不到滿足的欲望。”[2]動畫形象應是集視覺表現與文化意蘊于一體的符號性存在:一個成功的動畫形象不僅會傳達出獨特的視覺符號,更應是承載該電影的思想內核乃至文化背景的意義符號。如,同樣的老鼠在米奇、米妮以及Jerry形象中分別承載著可愛優雅與靈動反叛兩種不同的視覺符號價值,但也共同承載著美國的審美包容性這一文化符號屬性。在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中,如民族風格鮮明的《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不同時期的形象設計、《小蝌蚪找媽媽》中的水墨形象曾以其獨特的視覺表現與文化意蘊給國內外觀眾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新媒體時代的國產動畫電影卻再也未能塑造出具有獨特符號價值的動畫形象,無論是曾經大獲好評的《寶蓮燈》中的沉香形象,還是2015年備受追捧的《捉妖記》中的胡巴形象,都未能獲得推廣性的產業符號價值以及長久的文化符號價值。
(四)角色形象延伸性缺失
在觀眾對國內外動畫電影形象的認知與記憶中,外國動畫形象要遠比中國動畫形象留給觀眾的印象深刻。如美國的丁丁、鬼媽媽、阿凡達、獅子王、功夫熊貓及片中的配角等,以及日本的千與千尋、無臉人、龍貓、蠟筆小新、哆啦A夢等,這些形象設計無不讓國內外觀眾記憶深刻。相比之下,國內動畫電影能給人留下印象的角色寥寥無幾,即便是比較出色的《寶蓮燈》,其中讓觀眾最為難忘的角色也未必是主角沉香。究其原因,其表象是國產動畫電影角色形象過于嚴肅、正統,有失活潑、幽默以及個性,而其根源則在于中國動畫人在道德教化影響下的儒家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設計思維的桎梏。傳統的中國式思維是正義感極強的道德教化式,其所引導下的設計形象也帶有強烈的正義色彩,從而使動畫角色呈現出正義的極正直嚴肅、邪惡的極陰險狡詐的極端,而缺乏了角色多方面特征的豐滿性,即角色形象的延伸性及張力。
三、新媒體時代國產動畫電影角色形象設計出路
據統計,“未來的5~10年間,動漫產業至少要占到國內GDP的1%”[3]。這意味著中國動畫電影和動漫產業將迎來史無前例的商機,同時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勢下,國產動畫電影將角色形象設計的改進置于首要位置,以此提高國產動畫電影在國際市場中的有效競爭力。我們具體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原創性設計,塑造多元化角色
國內一貫的設計思維是模仿能力強、原創性差,在動畫形象的設計中更是打著原創的旗號對夢工廠、迪士尼、皮克斯以及宮崎駿等國外動畫符號進行復制,從而造成了動畫角色同質化的弊端。因此,國產動畫角色改進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原創性設計。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原創性并不是從無到有的憑空創新,而是在現有的文化傳承與技術支持的基礎上,結合外來優勢進行的發展與升華。如《功夫熊貓》在美國動畫片素有的活潑、幽默的基礎上,融入了熊貓、功夫、豆腐、太極等中國元素,雖然著力為觀眾講述中國式的關于善與惡的故事,但在角色的表現中再現了還原人性,不會對某個角色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美式特征。這也是《功夫熊貓》較之純美式動畫電影在世界范圍內更加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傳統審美與時俱進,設計整體性角色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年齡段降低,欣賞趣味多元化。因此,國產動畫角色形象必須在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審美特征與審美符號進行視覺表現的轉型,使之既能體現中國傳統特色,又具有現代視覺裝飾感以及現代心理接受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動畫角色設計者可以借鑒當代畫家丁紹光的裝飾繪畫思維,使動畫角色融傳統藝術元素和現代時尚設計、現代藝術語言于一體,展現新媒體時代的審美特征。唯有實現角色形象的現代審美轉型,國產動畫角色才能被各個年齡段、各個行業、各個國家的受眾普遍接受,從而實現國產動畫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
(三)挖掘產業與文化價值,開創符號化角色
與所有的創意產業部類一樣,動畫產業不僅應實現基礎的商業價值,更應實現深層次的文化社會價值。在受眾審美趣味呈現多元化、批判化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動畫電影的文化價值已不能通過傳統的主題宣傳方式去展現,而應借助有效的符號性動畫形象塑造去實現。借助播出環節實現利潤僅是動畫產業鏈中最為基礎的一環,而開發動畫符號衍生品市場以及建設動畫符號文化產業工程才是動畫產業鏈中具有附加值和長期效應的一環。在這個維度上,一方面,國產動畫電影應從視覺形象設計角度加強動畫形象設計的趣味性、靈動性,并使動畫形象的靈魂符合影片的價值內核,如《超能陸戰隊》將大白形象設計得簡單、憨厚,表現出電影主題的“暖男”形象,這個醫療伴侶成為全球影迷心中的最愛;另一方面,國產動畫電影還應從文化精髓上對動畫形象進行符號化提純,使動畫形象傳達出影片所處社會的核心文化特質,進而實現國家的文化產業“軟實力”。
(四)開拓新媒體宣傳,打造延伸性角色
新媒體傳播階段最重要的特征是:第一,媒體形式豐富,信息傳播途徑便利,受眾可在3G、4G網絡和無線WiFi覆蓋范圍內借助移動終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信息;第二,媒體受眾范圍擴大,從孩童至老人皆能隨時隨地接受新媒體信息。在這種情勢下,國產動畫電影的宣傳就不應該僅囿于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戶外廣告、電影院等途徑,可以根據需要將影片在任何新媒體終端中傳播。隨著傳播媒介的擴大,電影中的角色形象設計也應相應做出多元化、個性化處理,融中國傳統特色、美式幽默、日式唯美畫風以及形象上的卡通化設計于一體,并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審美需求,從而使角色具有延伸性和張力。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國產動畫電影必須革除既有角色形象設計思維,走“加強原創性設計,塑造多元化角色”“傳統審美與時俱進,設計整體性角色”“挖掘產業與文化價值,開創符號化角色”以及“開拓新媒體宣傳,打造延伸性角色”之路,如此才能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可并謀求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雯,曹書樂.2008—2012年國產和進口動畫電影的對比分析[J].電影藝術,2013(06).
[2] [美]保羅·M·萊斯特.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M].霍文利,等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264.
[3] 杜秀玲.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瓶頸及對策[J].電影文學,2011(17).
[作者簡介] 秦旭劍(1974—),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