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崔聯合 彭桂枝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實踐能力較強以及具備較高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雙導師制”則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能夠起到有效的作用,提升教學效率;會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所以高職院校要加強“雙導師制”研究,以此來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雙導師制”;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探索;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高職院校“雙導師制”教學主要指的是校內的指導教育以及企業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的有效教學模式。該教學方式能夠有效促進院校與企業的融合,能夠讓學生直接參與到項目實踐中,在自身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且探索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此來開展人才培育工作。并且“雙導師制”教學模式將更有利于為企業輸送高素質人才。所以,高職院校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實踐教學內容的探索,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雙導師制”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現今來看,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雙導師制”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里所指的導師,主要是指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中的指導老師,而雙導師則是指一位學生會由兩位指導老師進行全面指導:一位導師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與指導,而另外一位導師則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課外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提高職業道德水平,讓學生在社會中更有效地發展與進步。校內導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和人文素養在內的綜合素質,他們可以是從事相同或相近專業的工作工程技術人員,在教學中手把手地教,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兩個導師必須經常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全面掌握,從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措施,以此來促進學生進步。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高職院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該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學校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必須充分與企業合作,實施校企結合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同時也要由企業派遣相關的專業人員來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不斷鼓勵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掌握實踐經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而“雙導師制”的實施,將會有效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企業的有關制度以及生產流程等,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并且學生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會進行探索分析,并且找到解決的方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知識。
二、高職院校教育中“雙導師制”的有效實施
1.可充分做到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其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技能型人才,能夠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技能,使學生對工作環境以及崗位要求有一個全面認識,從而進行有效培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本質就是培養專門的實用型人才,并且這種人才不僅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同時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能夠不斷開發出新型的技術,促進行業發展。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此來促進學生成長為創新實踐型人才。而“雙導師制”的有效實施可充分滿足這一要求,能夠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進行實踐探索,不斷提高學習質量。并且由校內導師將理論性教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相關企業的導師能夠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從而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檢驗,不斷帶動學生的學習進步。這樣學生在實踐中就會主動創新探索,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不斷進步。
2.“雙導師制”的實施有效解決了雙師素質教育不足的問題
現今很多高職院校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師資力量不足,尤其是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這就導致學生學習無法有效進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強調知識的應用性以及綜合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有的放矢。高職教師的眼界必須開闊,能夠做到與時俱進,針對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開發一些新課程,將系統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轉化,從而將其轉化為應用型知識。同時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措施。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進行基礎課的教學中,也要將實踐課內容融入其中。
近年來雖然高職院校都在加大力度培養一批復合型的教師,其理論與實踐知識都較強。但是從實際來看,雙師型教師在總體結構上還是不夠合理,尤其是具備一些專業特色的雙師型教師很少,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然而“雙導師制”的有效實施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用“雙導師制”,高職院校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合作,聘請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來院校擔任指導教師,這樣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企業缺乏實踐性人員的問題,同時也可解決院校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提高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更好地教導院校學生,提高教學效率。
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其實踐能力較強,在教學過程中,將有效地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色,能夠提升學生實踐知識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并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教師可以直接解答,可有效解決學生的疑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3.實施“雙導師制”有效解決學校實訓設備短缺問題
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實訓基地的建設,但是實訓基地的建設成本較大,學校的很多設備不夠齊全,并且由于資金有限,很多設備較為陳舊。一些先進的設備學校無法引進,導致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受到較大的限制。針對這種狀況,學校實施“雙導師制”,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企業都擁有真實的實踐環境以及生產設備,并且企業的生產設備較為先進,也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學校利用在企業聘請的導師,將學生帶入企業的生產現場,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一些先進設備的了解會更全面,這樣學生以后走向社會時,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更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施“雙導師制”,以此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
4.“雙導師制”的實施可有效促進高職教育改革與進步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主要是以主干課程為核心,以產業技術的發展理論以及技術載體為框架,這樣也就形成了多技術一體化的動態課程結構以及豐富了課程內容,以此來促進學生掌握有效的基礎理論以及崗位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必須深入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以及各個企業崗位的要求,并且要對企業文化、管理特點等加以全面了解,從而便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教學模式。應進行自身院校的教學改革,從而不斷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學校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對人才知識結構與素質的要求體現其中,以此不斷提升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雙導師制”的實施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讓高職院校實現與企業結合,找到人才培養的切入點,從而利用有效的方式來組織課程開發以及教學目標的設計,實現教學改革目標,更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5.“雙導師制”的實施可有效實現學生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學中必須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培養出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這樣學生在上崗后便能繼續工作,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實施“雙導師制”,能構建出學校與社會聯合培養學生的載體,完善學生實習以及就業的互動機制。
學生在企業進行真實的實踐操作,進行頂崗實習,從而可不斷提升自身的崗位適應能力,促進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另外,學生參與實踐將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形成,能夠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所以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堅持與時俱進,讓學生走向社會后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三、結語
現今在高職教育工作中,很多院校開始實施“雙導師制”,這種教學模式將有效促進學校與企業聯系,并且促進校企合作。學生在學習中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在企業的真實生產基地中進行操作,可不斷鞏固自身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且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將會自行探索與發現,從而可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所以高職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實施“雙導師制”,從而充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夠得到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程遠東.高職通信技術專業實行“三位一體”雙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2]楊國武,李建平,魯曉軍.關于博士研究生國內外雙導師制的探索和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9(12).
[3]潘煜雙.“雙導師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嘉興學院財會本科專業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08(4).
[4]舒衛英,沈金輝.“雙導師制”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8(23).
[5]丁佩芬.“雙導師制”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7(3).
[6]章金萍,羅懷中,方志堅.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雙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 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2).
[7]覃學強,覃揚彬,彭民璋.實行“雙導師制” 培養“雙師一體化”教師[J].學術論壇,2007(11).
[8]丁佩芬.會計專業“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淺論[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9]趙曉萌.新時期國際會計專業雙導師制研究[J].商業經濟,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