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萍 賀云梅 周龍祥 楊序春 陳蘭金


摘 要:為探討不同行距配置、密度處理對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以半冬性中晚熟品種淮麥28為試驗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密度處理下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差異。結果表明,較小行距配置較大密度和較大行距配置較小密度均不利于高產,本試驗中,行距配置為20cm、密度為35萬/667m2處理因具有適宜的基本苗,較高的成穗率,穗大,千粒重較高,最終獲得了較高的產量。
關鍵詞:小麥;行距配置;密度;產量;產量結構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29-02
近年來,眾多學者研究了播種行距與密度對小麥群體質量、個體發育和產量的影響,形成了不同地區有關小麥播種行距與密度的理論與成果,對高產栽培起到了積極作用[1-4]。本研究立足于黃海農場氣候土壤等條件,通過設置不同的行距配置和密度組合,旨在探討不同行距配置與密度對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以期為黃海農場小麥高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品種 供試品種為淮麥28,由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并提供。
1.2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江蘇省農墾農業科學研究院黃海農科所試驗田進行(119°56′57.7″E,34°20′25″N)。土壤為粘性壤土,前茬為棉花,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20.2g/kg,全氮含量1.85g/kg,速效磷含量13.23mg/kg,速效鉀含量119.4mg/kg。
1.3 試驗設計 行距設H15、H20和H25 3個水平,分別為15cm、20cm和25cm,密度設M30、M35和M40 3個水平,分別為30萬/667m2、35萬/667m2和40萬/667m2,共9個行距密度處理組合,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長10m,寬3m,試驗區四周設置保護行。
1.4 肥料運籌及田間管理 供試小麥于2014年11月28日播種,人工拉繩開溝播種蓋土。基肥旋地前人工撒施翻入。分蘗肥、臘肥、返青肥及穗肥均在陰雨期間撒施,穗肥分2次撒施,總施氮量為23.4kg。其它管理參照當地大田高產栽培模式。
1.5 測定項目與方法 成熟期測定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
1.6 數據統計及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數據,SPSS 16.0進行方差分析,處理間平均數的差異比較采用Tukeys hones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HSD)法。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行距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在對穗粒數影響方面,20cm和25cm行距處理下,35萬/667m2密度處理667m2穗數最高,15cm行距下表現為隨著密度增加穗粒數降低;在對千粒重影響方面,15cm和25cm行距處理下,35萬/667m2密度處理千粒重最低,20cm行距下表現為隨著密度增加千粒重降低;在對理論產量影響方面,3個行距下表現均不同,15cm行距下表現為隨著密度增加理論產量降低,而25cm行距表現與15cm行距相反,20cm行距下35萬/667m2理論產量最高。在密度條件一定的情況下,30萬/667m2、35萬/667m2和40萬/667m2這3個密度下,均為20cm行距下穗粒數最高;在對千粒重影響方面,30萬/667m2和35萬/667m2密度下,表現為20cm行距穗粒數最高,而35萬/667m2密度下表現為隨著行距增大,千粒重增加;在對理論產量影響方面,3個密度表現也完全不同,30萬/667m2密度下表現為隨著行距增加理論產量降低,而40萬/667m2密度表現與30萬/667m2密度趨勢相反,35萬/667m2下,20cm行距理論產量最高。從總體上看,在對穗粒數影響方面,處理H20M35穗粒數最高,處理H15M40穗粒數最低;在對千粒重影響方面,處理H20M30千粒重最高,處理H25M35千粒重最低;在對產量影響方面,處理H20M35,即20cm行距,35萬/667m2密度,產量最高;處理H25M30,即25cm行距,30萬/667m2密度,產量最低。
3 討論與結論
隨著麥田土壤肥力提高、品種矮化和栽培措施的優化和升級,小麥播種行距呈現縮小的趨勢,前人開展了較多研究,但其研究結果不盡相同[5-7]。本試驗結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情況下,增加密度,表現為在較小行距下,對小麥生長和產量結構有負面影響,在較大行距下,對小麥生長和產量結構有正面影響。較小行距較大密度和較大密度較小行距均不利于小麥高產栽培,究其原因,在較小行距較大密度,由于基本苗過高,個體間競爭積累,不利于小麥生長,最終導致其成穗率和穗粒數最低,最終理論產量較低;而在較大密度較小行距的情況下,其基本苗最低,個體間空間大,競爭較小,成穗率較高,穗粒數和千粒重也相對較高,但由于667m2穗數最低,最終導致理論產量最低,因此尋找適宜行距和密度配置尤為重要。
本試驗中,20cm行距和35萬/667m2密度,其產量最高,達到601.87kg/667m2,分析其高原因,基本苗為35.16萬/667m2,成穗率和667m2穗數和其它處理相比均處于一個適宜值,但其穗粒數最高,達到43.4,且具有較高的千粒重,最終導致產量最高。因此,在生產上通過配置適宜的基本苗,提高成穗率,攻大穗,促進灌漿,提高千粒重,有利于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印杰,馮蘭芝.小麥寬窄行種植對個體發育及其產量結構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1997(10):7-8.
[2]朱云集,郭汝禮,郭天財,等.行密配置與密度對蘭考906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1,21(2):62-66.
[3]郭天財,朱云集,沈天民,等.重穗型小麥品種窄行密植公頃產量超10t配套栽培技術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06(3):25-28.
[4]周勛波,孫淑娟,陳雨海,等.冬小麥種群不同分布方式下水分特征與產量構成關系[J].水土保持學報,2007,21(1):119-122.
[5]趙虹,楊兆生,閆素紅,等.播種方式對不同類型小麥品種產量性狀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0,(2):100-105.
[6]朱統泉,趙立尚,賀建鋒,等.不同行密對小麥群體質量及產量的調節效應[J].陜西農業科學,2006,(4):8-10.
[7]張松令,劉玲玲,程麥鳳,等.旱地小麥窄行條播滲灌栽培技術[J].華北農學報,2002,17(2):40-4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