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
摘 要:該文從選擇茶園環境、建設要求、肥力管理、病蟲草害防治、修剪與采摘等方面介紹了江津貓山富硒茶葉有機種植技術,為促進當地有機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茶葉;高產種植技術;江津貓山富硒茶園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54-03
硒是人體每天必需的營養元素,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不僅可以對心腦血管等疾病起到較好的防止作用,還可以發揮出抗毒滅菌的功效,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延緩衰老。一般人體每天對硒的需求量最低為50μg,而經過調查我國成人每日攝入的硒含量僅為30μg,離最低標準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開發出食用方便、經濟實惠、適合長期食用的富硒食品。
江津貓山富硒茶園位于江津主骨架公路渝東公路,貓山富硒茶葉主要分布在李市鎮龍吟、兩岔、孔目、蔡家鎮蜀光和嘉平鎮洞子等村。硒元素在不同地區的土壤、水源等的分布極為不均勻,當江津貓山地土壤中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其中硒含量平均值1~2mg/㎏,鋅含量達25~60mg/㎏,土壤的pH值以中酸性居多。貓山無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物的污染,有良好的生態條件和發展環境,適宜有機茶葉的種植。
1 茶園環境選擇
1.1 大氣要求 生產富硒茶的基地對大氣質量的要求較高,需要茶園內及附近的空氣質量清新、氧氣含量高,符合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和GB9137中的相關規定。一般富硒茶的生產基地應確保與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區、交通發達的道路、含污染物與生活垃圾等場所有較遠的距離。
1.2 水源要求 茶樹生產中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一般消耗量約為1 000mm/a。很多茶園建立在山區,灌溉條件不是很便利,僅靠天然雨水為茶樹生長提供水源,影響了茶葉的產量及質量的提高。為了增加茶葉產量、提高經濟效益,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灌溉,這就對水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富硒茶要求水源清潔衛生、無污染,與我國規定的無公害食品生產的要求相一致。一般富硒茶農田灌溉用水的水質需要符合GB5084中的相關規定。
1.3 土壤要求 富硒茶園要求的土壤標準為肥力水平高、土層深厚、各種養分含量合理、透氣性較佳、有機質含量豐富(大于1.5%)、無農藥或者重金屬污染、排灌方便,pH值為4.5~5.5。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級標準。
1.4 周邊環境要求 富硒茶對周邊環境的要求為無污染源、植被茂密、具有較好的生物多樣性。為了提高富硒茶的質量,茶園應該與常規的農業生產區之間設置一定的隔離帶,可選擇山體、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也可選擇人工營造的防護林(有利于茶樹生長或者不會對茶樹產生不利影響)或者農作物等,以確保茶樹長勢良好、與周邊環境達到平衡。防護林樹種選擇上,要求生長快、對風的抵抗能力強,常見的有馬尾松、杉木、泡桐等;茶樹行與林帶之間的距離至少要保證超過2m,中間還要設置隔離溝。
2 茶園建設要求
2.1 園地準備 一般富硒茶園的園地盡量選擇坡度小于15°的緩坡地,此種地塊上土壤pH值在7以下、土層深厚、地塊較為平整。對于坡度在15°以下的地塊上,茶園建園前應先將地塊上的雜物等徹底清理干凈,然后進行2次耕墾,第1次、第2次的深度分別控制在40㎝以上、30㎝左右,最后將耕墾露出的根、莖等移除并將地面整理成平整的狀態,茶行可以根據需要布置。對于坡度在15~25°的丘陵山地,按等高開梯進行改土,發展梯級茶園,加強水土保持。對于集中連片面積超過60hm2的茶園,要完善園內的道路建設,根據需要設置一定的干道、支道等,為了達到保持水土的效果,道路兩邊可種植一些樹或者植被。此外,茶樹喜濕潤氣候,在干旱的條件下長勢較差,尤其是不可發生澇災,因此建園前應結合實際需求完善茶園內的水利基礎設施,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在建園前施入的基肥量要充足,一般可施有機專用復合肥3~6t/hm2、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5t/hm2。
2.2 苗木選擇 富硒茶種植要求選擇符合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對逆境的抵抗能力強、沒有病蟲害發生、產量高、生長速度快的優良茶樹品種,一般盡量選擇通過無性繁殖的苗木,若選擇從外地引進苗木,則一定要經過植檢部門的檢疫才可引進,以防將外地的病蟲害帶入。江津區在富硒茶生產上選擇的品種主要包括適制綠茶的福鼎大白、福選9號、名山131等。
2.3 建園 茶樹的定植時間一般安排在當年的10月或第2年的2月進行。采取單株雙行的方式進行開溝種植,大行距、小行距、株距分別控制在1.5~1.8m、35cm、26cm。定植溝的寬度和深度設置為約70cm、40cm。種植的茶樹密度要適宜,一般以52 500~60 000株/hm2范圍內為宜。施足底肥,覆土,再定植。為了提高成活率,可先用根部蘸取黃泥漿后在進行定植。定植后在穴周圍進行培土,灌足定根水,蓋土厚度約為10㎝,以保持水分,并剪去茶苗多余的枝葉,以減少水分蒸發。
3 茶園定型修剪
富硒茶樹定植成活后,為了盡早培育出骨干枝,要及時進行定型修剪,一般3次即可達到較好的效果。定型修剪的時間不是很嚴格,一般除了冬季以外,其他季節均可進行,以在3月進行的效果最佳,因為此時茶樹的芽并未萌發,修剪對樹體產生的損害很小。在茶樹苗的高度達到約為30cm時進行第1次定型修剪,一般在離地15~20cm處對主干進行剪裁,并保留水平分布均勻、長勢較好的3個側枝(一級分枝)作為骨干枝培養;當苗高達40~45cm時進行第2次修剪,即在原剪口提高16cm左右處將一級分枝剪去,保留3~4個二級側枝;第3次在苗高達60cm時進行,在離地55cm左右進行水平剪。之后貫徹“以養為主,適當打頂”的采養方法,培養樹冠。
4 茶園肥力管理
富硒茶生產中肥料運籌上,不可使用沒有經過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以防止將寄生蟲、病原菌等帶入茶園。若施入的肥料是天然礦物肥料,則在施入前要查明各成分及其含量、生產地、儲運過程、包裝等,以確保沒有污染;若施入的肥料為有機肥,則一般堅持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原則,從外地運來的有機肥一定要經過檢驗,合格后才能使用;若使用的肥料為商品化肥,則必須通過國家的相關認證才可以使用。切記一定不可在富硒茶園內使用污染的水、有害的城市垃圾污泥、土壤化學改良劑等。為了達到較好的施肥效果,可于夏季或者冬季在幼齡茶園間作豆科植物作為綠肥,并將茶園內修剪下來的枝條、葉片等進行翻埋回園,以提高園內土壤的肥力水平。
在具體的施肥方法的安排上,基肥施入商品有機肥7 500㎏/hm2,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2.5~30.0t/hm2,配施適量的微生物肥或者鈣鎂磷肥。施用時間以10月初到11月初為好。結合深耕,采用溝施,溝深為20~30cm,施后覆土。追肥施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春茶前施好催芽肥,一般施入的時間選擇在茶樹開采前30~35d;夏季追肥施入的時間選擇在春茶采摘后。追肥與淺耕除草結合進行,采取溝施,溝深10~15㎝,數量每次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15t/hm2或餅肥3 000~4 500kg/hm2,配施活性有機肥600kg/hm2,施后覆土。
5 茶園病蟲草害防治
富硒茶園的病蟲草害防治上首選農業防治,輔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盡量少用化學防治。
5.1 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建園。管理上要及時進行采摘,對樹型進行必要的修剪,以培育出豐產樹型。經常采取人工或者機械的方式除去園間的雜草,以防止其與茶樹爭奪有限的空間及光熱等資源。在秋冬季節對茶園進行清理,并深耕。結合不同時期茶樹對養分的需求做好施肥工作,以確保茶樹長勢健壯,降低病蟲草害發生的幾率。因地制宜地在茶園內間作一些作物作為綠肥。
5.2 物理防治 對茶園內的病蟲害,可使用光、熱等物理因子進行殺滅;也可以使用粘蟲板等器械或者人工的方式進行撲殺。
5.3 生物防治 富硒茶上病蟲害的防治上,可利用生物農藥或者天敵(鳥類、蜘蛛、蛇、螳螂、瓢蟲)等,效果較好。生物農藥使用可選擇活體病原微生物制劑、昆蟲病毒制劑等,如防治茶餅病和茶云紋葉枯病用慶大霉素等效果較好。天敵利用可結合一些農業措施對其進行保護,為其創造良好的生存及繁育環境,或者當本地天敵的自然控制力已經不足以控制住茶園內的蟲害時,可在蟲害暴發前人工繁殖釋放大量的天敵。
5.4 化學防治 可以選擇一些包括天然礦物在內的天然化合物(如植物提取液等)對茶園內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嚴禁使用煙堿等有劇毒的藥劑;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的使用上,要注意只能在封園后才能使用。基因工程技術產品、混配而成的藥劑等均不可在茶園中使用。
6 修剪、采摘及裝運
6.1 修剪 及時對茶園進行修剪。對于生產性茶園的樹冠更新,適宜采取輕修剪的方式,一般在10~11月上旬前進行。對于建園年限不長、已采摘多次、樹冠高低不齊、很多枝條呈雞爪狀的茶園,宜采取深修剪的方式,一般可選擇在春茶結束或秋茶結束后進行,剪后保持蓬面略帶弧形。修剪枝葉用于茶行覆蓋,以提高土壤肥力。修剪方法:一般用雙人修剪機進行修剪。
6.2 鮮葉采摘 適當嫩采。春季、夏秋季采茶的標準分別為茶蓬上達到采摘標準的新梢數量達到10%~15%、10%左右。采摘過程中要分批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夏季采摘時一定要全部摘掉茶園上的對夾葉。鮮葉采摘原則:采留結合,量質兼顧,按標準、分批、留葉、適時采摘。
采摘方法主要包括2種,即為折采、提手采。一是折采。名茶原料的采摘方法,用食指和拇指尖把新生芽尖或1芽1葉折下來,注意:不得用指甲掐采。二是提手采。“一芽二、三葉”鮮葉的采摘方法。掌心向下或向上,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新梢需采摘的部位,稍向上用力,即落入掌心。采摘質量要保證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帶蒂頭,茶果、老葉。
6.3 鮮葉裝運 鮮葉采摘后應避免重壓、日曬,不得長時間堆積,裝運鮮葉的器具應清潔、透氣,不得用軟性包裝裝運鮮葉。
參考文獻
[1]張文舉,青國萍.硒與人體健康[J].環境保護,1994(8):10.
[2]吳萬征,吳忠.微量元素硒與人體健康[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0(11):7-11.
[3]鄧正春,吳平安,楊宇,等.富硒茶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1(4):9-10.
[4]李祥發,林棟良,陳金英,等.富硒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5(10):30-31.
[5]郭桂義,孫慕芳.無公害茶葉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6,45(3):335-336.
[6]韓文炎,李強.茶園施肥現狀與無公害茶園高效施肥技術[J].中國茶葉,2007,24(6):29-31.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