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岍(中共興平市委黨校 陜西興平 713100)
?
對興平市農村食品安全的調查與思考
楊岍(中共興平市委黨校陜西興平713100)
摘要:“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講到“食品安全,可以說是天大的事,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政府應該對假冒偽劣和黑心食品堅決進行查處,并且讓不法分子付出昂貴的代價”,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人民健康權益的極大關懷。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案件,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農村食品安全,形勢更為嚴峻,監管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市雖未發生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仍存在著一些安全隱患。本人作為黨校的理論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自己對這方面的思考形成文章,希望對我市農村食品安全有所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興平市;食品安全;長效機制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21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講到“食品安全,可以說是天大的事,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政府應該對假冒偽劣和黑心食品堅決進行查處,并且讓不法分子付出昂貴的代價”,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人民健康權益的極大關懷。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案件,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農村食品安全,形勢更為嚴峻,監管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市雖未發生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仍存在著一些安全隱患,因此,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是關注民意,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截止2015年12月,我市獲證食品加工企業53家,獲證加工小作坊130家,食品經營戶1000余家,其中大型超市30家,餐飲企業808戶,其中大型43戶,中型55戶,小型710戶。近年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堅持“重點突出、標本兼治、全面規范”的原則,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全面推進,著力解決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全市人民群眾營造了一個安全、放心、和諧的消費環境,但農村食品安全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1.農村群眾消費管觀念落后,防范意識薄弱
一是“有賤的不買貴的”、“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等習俗的存續,加之農民文化水平不高,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小孩,其消費取向主要是“價格優先”,購買食品首選“便宜”價格,然后是數量、口感,一般不特別考慮食品質量問題,因此,什么東西便宜,什么東西量多就選擇什么食品,即使再安全的食品他們也不予考慮。
二是農村群眾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農民群眾識別假劣食品能力不高,造成假劣食品有生存空間。在購買到不合格食品,自身健康或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抱著只要吃了不生病或吃不死人就算了的思想而放棄維權。同時對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把握不準,給職能部門的日常監管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2.農村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小而散,從業人員依法誠信自律觀念淡薄
一是食品生產經營呈現“低、小、散、多”的狀態。我市農村食品加工企業32余家,食品經營企業470余家,餐飲單位230余戶;另外,集貿市場、飲食攤點、學校、幼兒園、建筑工地食堂等場所,大多為不足5人的小作坊,從業人員依法誠信經營意識淡薄,不固定,流動性大,較為隱蔽,形成了農村食品生產經營龐大群體。
二是管理較為混亂。因為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小,加工小作坊多,單位企業難以在市場上長久立足,導致企業存在一天算一天,沒有長遠目標和打算,不愿過多投入,甚至偷工減料,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經營業主的索票索證意識不強,銷售臺賬等基本制度執行不力。
三是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條件差。表現為設備簡陋、工藝落后、衛生條件差,使用食品添加劑無計量器具、無記錄,極易造成二次污染。
3.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量薄弱,監管手段滯后
一是監管存在“盲點”。在農村由于其偏僻性和隱蔽性成了很多不法分子首選的地段,他們利用監管人員不易找到,在食品中摻假摻雜從而達到他們謀取利潤的目的。
二是監管力量有限。2015年我市投資150萬元,在各鎮辦建立了基層食品藥品監管所,將預防關口前移,監管重心下移,推行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實行農村家宴申報制,對農村廚師進行登記,簽訂食品安全目標責任書等舉措,將食品安全監管觸角延伸到最基層。但安全檢驗能力不足,執法舉措有限等因素影響了監管的效果。
三是檢測設施不足或相對落后。對于大多數監管人員,僅僅以包裝標識、有效期、保質期等方面憑眼觀、手摸做以感性判斷,對需要國家法定檢驗機構鑒定的商品質量指標無從下手,對基層難以實施有效監管。
一是強化責任,切實做好食品各環節的監管。建立起分級、分線、分項食品質量安全負責制,明確各相關職能部門(鎮辦監管所)、鎮(辦)和村的職責,層層簽訂責任書,把打假治劣責任逐級分解到部門和個人,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要嚴格按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組織生產,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行散裝食品標簽標示制度;在農村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嚴格審查發放餐飲服務許可證;加強農村自辦宴席的食品安全宣傳指導,提高農民食品安全意識;積極培育放心店,對農村集貿市場、小商店、小超市、代銷點、流動攤販進行整治,使其嚴把食品進貨關、儲存關、銷售關,提高食品安全責任意識,依法守信經營。
二是建立長效機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要在強化農村食品安全日常監管上下功夫,各部門、各鎮辦監管所要創新監管措施,搞好工作銜接,做到安全監管“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覆蓋;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基礎性工作,著力構建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要針對農村重點地區、重點對象、重點品種和重點時段,全面強化各環節的檢查監督與整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無證無照生產經營食品行為,促進食品生產標準化,市場流通規范化,餐飲消費安全化,監管工作制度化,全面提升食品產業發展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在農村要編制好“食品安全舉報投訴網”、“食品安全監測網”和“食品安全監管情報網”,充分發揮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員、信息員的作用,認真落實食品安全日報制度,切實承擔起全市農村的食品安全信息報送,使
農村食品市場得到有效監管。
三是加強農村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針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越來越復雜的形勢,增強應對食品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要建立健全市、鎮、村(居)委會三級食品監管機構應急管理組織體系,落實應急處置指揮機構、辦事機構、人員及職責。積極推進應急管理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突發事件監測分析、信息報告、指揮決策、調查處置、協調聯動、總結評估、責任追究等機制,對突發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報告、早救治、早處理,迅速有效控制事態發展,正確引導媒體,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對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的,要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是完善農村消費維權網絡。及時受理農村群眾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訴和消費糾紛,維護農村群眾的合法權益,調動廣大農村群眾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的積極性,同時,加大舉報獎勵力度,積極完善舉報獎勵辦法,落實兌現舉報獎勵資金,鼓勵群眾積極發現、舉報違法案件線索,使不法分子無處藏身,努力形成人人關心、全民參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良好氛圍。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讓食品安全深入人心。在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相關職能部門要將宣傳工作納入整體工作之中,加強農村信息宣傳,拓寬信息渠道,強化廣播、海報、宣傳畫、條幅等媒體的應用,積極拓寬電視、網絡等信息渠道,積極組織文藝下鄉的形式向當地群眾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加大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違規違法行為,增強群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幫助從業者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了解科學的生產知識,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廣大農民重點宣傳食品原料、儲藏、制作、烹調、消費等方面的基本常識,增強辨別假冒偽劣食品的自我保護能力,養成科學飲食的習慣,樹立依法維權的意識,做食品安全的自覺維護者。讓農民了解和掌握農業生產投入品的基本安全知識,自覺抵制有害物質的投入,按標準使用農藥、抗生素、激素、添加劑等物質,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