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季夏
?
論感恩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冼季夏
[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感恩教育有助于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包容性、內容的吸引力和目標的說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彌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通過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重視人文關懷和加強主體實踐,幫助大學生增強感恩意識,提升品德修養,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感恩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感恩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對人性的善良與愛進行思考和實踐,是培養大學生感恩情感、激發大學生對美好向往的一項心靈體驗活動。此項心靈體驗貼近人性、貼近生活,為大學生的道德發展提供了實踐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感恩意識,并在知恩的基礎上報恩、施恩。大學生感恩教育立足于個體的道德發展水平,以感恩實踐參與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通過對大學生個體的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進而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包容性。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醒人性的教育,是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教育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人對人的教育實踐活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人不僅創造著自己,還決定著把自己創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1](P145)。從教育本質上看,感恩教育是堅持以人為本,將個體的發展放在首位,立足于社會、他人的關系,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保證人的政治化需求,塑造人的思想與精神,在促進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很強的包容性;從教育過程來看,感恩教育是挖掘人的自身潛能,調動自我教育的積極因子,從道德著手,以情感滋養心靈,以人性完善人格,在促進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很強的協調性。當一個心存感恩的大學生其內心世界的美好與外部世界相互聯接時,必然會用愛和理解包容社會,這就是感恩教育帶給大學生人格完善和道德修養提升的結果。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所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某種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將社會規則與價值觀念灌輸于人們的頭腦之中以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引導社會發展。感恩教育選取現實生活中的“感恩點”作為教育內容,通過營造良好的情境來激發受教育者的感恩情愫,并在受教育者之間相互傳遞,以感恩之情密切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聯系的情感紐帶。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感念祖國之恩、感念社會之恩、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母校之恩、感念同學之恩、感念親戚朋友之恩等。“感恩點”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有較強的現實感和實踐性,且依托豐富多彩的感恩實踐活動,把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現實的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納。教育即是生活,感恩教育正是通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感恩點”讓大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外界給予自己的恩惠,從而不斷投身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感恩情感體驗中,并將這種體驗內化為自身的情感需求,追求于現實生活之中。當大學生在同伴間相似的情感帶動下傳遞感恩善意和感動,并主動從感恩實踐中發現、汲取其中的積極、豐富的德育正能量時,說明感恩教育已經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體現在教育對象是否發自內心的思想轉變與行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引導人們掌握基本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遵守社會秩序,接受社會制度的約束方式參與人的思想道德體系的構建。感恩教育立足于知恩圖報、以德報德的道德信念來開展實踐教育,從而提升人的文化自覺和道德自覺,最終促進人的靈魂健康。通過對大學生開展感恩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當然的,應當識恩、銘恩和感恩。例如,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空間,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條件,社會為我們提供了發展自我的環境,這一切,都應視為“恩情”。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對自然、國家、社會及他人的公德與對自身的私德信念相互聯接,將施恩和報恩看成自己的責任,進而在心中自覺形成堅定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在認知上形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道德責任,在行動中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習慣。由此可見,通過感恩教育塑造堅定的道德信念,能讓學生從心底信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共同信仰。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轉型期,社會競爭愈加激烈,信息化、網絡化技術迅猛發展,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和文化也通過各種渠道直接或間接地向大學生滲透,讓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面臨著更激烈的思想矛盾和沖突,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等綜合原因,導致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強調思想灌輸,忽視主體地位。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理論灌輸,忽視學生是教育主體的地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強。例如,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理論的單向灌輸,忽視了學生的聽課感受,不僅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反而引起學生內心的強烈反感,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負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門,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要求大學生遵照執行社會生活中的規范和要求,結果雖令卻不從或雖從卻心不服,教育效果不盡人意。當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忽略教育對象主體性,把大學生單純視為被動接受者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已無法適應大學生的成長需求。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個體價值來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思想實際脫節。同時,還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印象停留在講大道理的枯燥乏味中,極大地挫傷學生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實踐證明,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思想認知與認同問題的。感恩教育立足于以人為本的發展觀,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實際,始終把教育與人的終極價值聯系起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感恩教育從教育理念上彌補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
(二)注重知識學習,忽視主體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交流與情感交流的活動,尊重主體感受,加強情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強調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識傳授,輕雙向對話,忽視學生主體感受和內心誘導,缺乏情感上的共鳴和交流。當代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關注具體問題,多從自我角度考慮問題,對空洞的理論教育缺乏興趣。簡單的說教和單一的知識學習常常被學生認為是“講大道理”,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可能在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又來這一套了”自然就成為學生最真實的感受。俗話說得好:“動之以情,方能曉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難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求通過教師對大學生的情感領域進行積極干預,促使學生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思想品質。感恩教育特別注重主體感受,強調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平等的情感交流,重視在情感交流和深度思想共鳴中促進教育者增強感恩意識,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感恩教育從教育方法上彌補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三)重視社會需要,忽視主體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些教育者為了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把自己置于進行改造的主導位置,把學生置于改造對象的位置,運用簡單、生硬的教育方法進行理論“填充”,將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看作是被改造對象對“填充物”的全盤接受,忽視主體實踐,缺乏對學生實踐智慧的啟迪。例如,一些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節不重視,教學實踐由學生自行安排,最終以一份實踐總結給予學分認定。實踐在教育人、培養人和提升人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人既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又要通過參加社會實踐來改造自己、豐富自己和提高自己。大學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把理論上的學習和自我思考有機融合并形成正確的認識。通過感恩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及心理上的合理訴求結合起來,真正解開學生“心結”,達到“心育”目的,實現學生思想上的升華。感恩教育強調教育對象的主體實踐,不僅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從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恩、實踐感恩,使學生養成相應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感恩教育從教育載體上彌補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感恩是人類的一種重要情感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應成為每個人的一項基本品質。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1月28日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殘疾兒童時說:“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就是號召全社會弘揚一種人心向善的風氣。人才培養是高校一項重要職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抓住感恩教育這個切入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讓學生發自內心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一是以樸實道理吸引學生。在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運用人性中善良樸實的道德觀念、親切的話語開導學生,引導他們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按照社會的規范和要求去實踐,而這些真摯的話語,來源于生活中的事實,蘊含生活智慧的道理,目的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達到思想通順,內心信服,外化于行動,使思想政治教育對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有實效。二是以感恩道德感召學生。馬克思說:“恩情是聯接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良好的紐帶,更是聯接大到國與國、地區與地區,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3](P196)在感恩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熱愛感恩社會的意識,以感恩之德感召學生,做講誠信、重恩情、講真話、做實事的人,讓大學生從心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內化于心,不斷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感,自覺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師因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容易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容易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因此,教師的示范是感恩教育最好的題材。教育者應注重提升自己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塑造崇高的人格,在教育過程中帶頭示范,不僅以言語感召學生,還應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誠信與忠誠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觀,并以真誠的感恩態度、真摯的感恩之情和身體力行的務實作風,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二)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一是以真誠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恩教育的內容能否被大學生接受,能否內化為人的思想品德,與大學生在感恩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密切相關。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情感,是學生本人依據社會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標準去評判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當學生在參與感恩教育的過程中體會到滿意、幸福、熱愛、希望等積極情感時,會強化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反之,當學生有不滿、厭煩甚至對抗的情感時,將弱化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因此,在教育過程應對學生傾注真實情感,以關心、信任和理解的態度面對大學生,善于覺察并積極回應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及時發現并肯定學生的閃光點,以心換心,以情動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的感染力。二是以積極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恩的情感在個體心理層面分為三個層次:從內心認可來自他人的恩惠和幫助而產生的感動;形成持續的對客體對象持久的情感;以此種情感感染自己和他人,實現自我塑造。在感恩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情感的發展規律,促使學生將感恩的認知內化為自覺選擇。在處理道德中的沖突和矛盾時,能主動采取感恩的方式積極應對,將感恩之情引發的行為持續強化和建構,以尊重、友愛、關心、理解、責任的人生觀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三是以適度的情感陶冶學生。感恩教育是以情動情的教育,講究情感陶冶。所謂情感陶冶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環境或者創設一定的情境,將理與情、情與境融為一體,對受教育者進行積極影響,并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當人的情感失控帶來痛苦的體驗時,將會激發參與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而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因此,在開展感恩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情感的度。例如,一些學校在開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等主題開展教育活動時,在創設的感人情境中,學生往往會抱頭痛哭乃至情緒失控,如果控制不好,教育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感恩教育應注重學生的“心靈觸動”和“感性交流”,尊重與保護學生的情感需求,以達到增強感恩認識、陶冶感恩情愫、鍛煉感恩意志、確立感恩信念的目的。
(三)重視人文關懷。一是以人為本關懷學生。感恩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尊嚴、個性、意義、理想、命運為本,著眼于人性,關注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同時,感恩教育致力于人文關懷,注重人的主體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發揮,關注個體的成長與發展,積極促進人生境界的提升,實現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感恩教育要立足于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貼近大學生現實生活和思想實際發展水平,通過平等、對話、關心和服務大學生,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和全面發展。二是以平等態度接納學生。當代大學生對民主、平等、自尊、自我實現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這就需要感恩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感恩教育要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研究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引導學生按照社會的要求促進自身發展。感恩教育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和話語體系,從學生的生活方式、休閑方式、交友戀愛、學業研究、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做到關心、尊重、服務學生,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從心底自覺接受。三是以開放心態包容學生。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過程中注重感恩意識的滲透和感染,引導學生學會心理調節,積極尋找生命的意義,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感恩的心對待他人,以寬容的心對待自己。作為教育者要設身處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理解學生的言行和所作所為,通過專業的心理疏導和情感交融,引導學生將感恩內化為一種自然和自發的行為,塑造陽光心態,提升人生境界,在感恩的實踐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四)加強主體實踐。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落腳點,沒有道德行為的表現和積累,就不可能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4](P81)在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過程中,要加強主體實踐,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切身感受、領悟感恩真諦,把感恩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內化為感恩品質。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實踐環節要做到兩個“融入”:一是把感恩教育融入大學生資助工作。把感恩實踐納入資助工作體系整體考慮,實施大學生“思源行動計劃”,倡導獲獎(助)的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自主開展或參與感恩實踐活動,表達自己對國家、社會、企業、恩人的感激之情,樹立獲獎思進、受助思源的積極人生態度,在感受恩德、感念恩情的實踐中不斷增強自己回饋社會、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和成才緊迫感。二是把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廣大學生開展“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企業,了解省情、了解社情、了解民情,提高責任意識、提高思想素質、提高實踐能力”為內容的“三走進三了解三提高”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學會奉獻,鍛煉意志,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深化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不斷提升大學生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項福庫,祝國超.感恩教育理論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騰訊網時政新聞新京報[微博].習近平看望孤殘兒童稱所有人都要有感恩的心[EB/OL].http://news.qq.com/a/ 20140129/001728.htm,2014-01-2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胡彩芬]
[基金項目]2013年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學生資助專項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高校獲助學生感恩教育創新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2013ZZ013)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4434(2016)03- 0159 -04
[作者簡介]冼季夏,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廣西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南寧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