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構建探析
[摘要]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資源配置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當前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中,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環節上未能有效銜接,優勢互補效應未能充分挖掘。文章基于價值鏈理論,從產學研信息互動、理論與實踐相互嵌入、課程設置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轉化共享四個方面構建了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并提出了實現路徑,即建立資訊平臺與信息披露制度、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實現產學研信息互動;人才培養計劃中,嵌入行業實踐模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嵌入;實施課程改革,促進課程融合;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契約,采取多元保障措施,實現科研成果轉化共享,推動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高效配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構建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是通過整合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人才培養資源的優勢,將課堂教學、生產實踐、科學研究有機融合,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一種模式。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已成為當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策略。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大學、企業與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資源有機整合,實現資源集聚效應。然而,當前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實踐中,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未能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合力與優勢互補的張力[1],人才培養質量受到質疑。《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年度)》指出:“工程教育學生培養質量不盡人意而常受詬病,比如動手能力不強、與行業發展脫節、創新不足等問題。”[2]實現人才培養資源合理配置,發揮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資源整合的合力與優勢互補的張力,促進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破解當下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策略。筆者基于價值鏈理論,探析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的配置機制。
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產學研主體依據創新能力培養不同環節對資源的不同需求,結合資源特征的差異,采用不同方式供給人才培養資源,滿足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需求,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大學人才培養資源的配置內容與方式
在產學研合作中,大學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專博結合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專博結合的知識結構的形成,主要通過配置系統的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是“將專業中那些最基本、原理性并且不會隨時間推移有太大變化的知識點整合為若干門優質的課程”[3];通識課程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全面了解”形成的綜合知識體系,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出和解決基本問題的自然稟賦[4]。蔡斯(R.S. Chase)將課程配置分為學科中心、學習者中心和問題中心的三種模式,對應三種價值取向,即重知識、重動機與需要、重學生與社會的互動關系[5]。產學研合作培養實踐創新人才,既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對話”,培養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也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求。課程配置應采取“實踐取向為主,兼顧學科與學習者”的方式。科學研究一般方法的培養,則通過配置知名的科研團隊、嚴謹的科研環境及科研設施來實現。科研資源配置方式有兩種:“項目/課題”模式與“基地模式”。“項目/課題模式”主要是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課題;“基地模式”則從專業課程學習開始,參與教學科研基地的科研工作。
(二)科研院所人才培養資源的配置內容與方式
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科學的質疑能力、批判精神與嚴謹求實的科研素養,資源配置有投入的人力、物力及科研實踐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治學嚴謹的科研導師、工作人員與調研對象;物質資源指應用研究的設施、環境與相關文獻;實踐資源為科研所需的各種調研資源。科研導師檢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狀況,指導科研需要的專業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學習、教授調研與樣本采集的方法、檢查實驗步驟與實驗報告。科研院所人才培養資源的配置主要采用“項目模式”,即根據科研項目中人才培養需求及時配置科研資源。項目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承擔國家與地方科研規劃的相關項目;二是獨立申報的應用性科研項目;三是與企業共同申報的技術研發項目或課題,此類研發項目的資源供給由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同承擔。此外,科研院所與高校聯合培養的學生,主要由科研院承擔人才培養的科研資源供給,高校承擔課程資源供給,稱為“聯合培養”配置模式,如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與在寧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學生在校1~1.5年完成相關課程學習后進入農研院,參與科研項目研究。
(三)企業人才培養資源的配置內容與方式
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中,資源配置的目的是培養團隊意識、實踐技能與技術研發能力。企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資源配置有兩種類型:一是實踐技能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二是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企業實踐技能培養資源配置包括實踐操作與技術開發人才、實踐課程、生產的設施與環境等。技術研發能力培養資源配置為技術研發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科研項目、科研導師、設施與環境。企業根據人才培養的不同類型分為兩類:“計劃配置模式”和“項目配置模式”。“計劃配置模式”主要是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的資源配置方式,由產學雙方依據行業需求,共同制定培養目標與培養計劃,設置實踐課程,根據實踐課程需求,配置學習資源,突出實踐課程。“項目配置模式”主要培養技術研發類人才,以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或企業創新技術項目或產學合作聯合申請的項目為依托,根據科研成果轉化需求配置資源。
當前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實踐中,人才培養資源的配置未能實現優勢整合,資源配置環節缺乏有效銜接,優勢互補效應未能充分挖掘,人才培養質量與預期相去甚遠。
(一)選擇機制不完善,未能充分實現人才培養資源的優勢互補效應
產學研人才培養合作關系的形成涉及合作伙伴、合作模式的選擇。合作伙伴、合作模式的選擇與合作優勢的發揮及合作的持續、穩定密切相關。合作伙伴的選擇需要合作主體之間信息透明。當前產學研各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互動不通暢現象。企業對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和創新能力不甚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能力、管理方略和資金實力也知之甚少;大學對科研院所與企業人才培養資源的優勢以及在實踐生產與科學研究中的支配能力無法知曉[6];其次,由于產學研各方所擁有的知識與支配資源的有限性、產學研組織性質的差異性,使得實現信息對稱的成本太高;最后,基于經濟理性的角度,優勢方會隱藏信息或向對方提供虛假信息[7]。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既有合作主體間目標達成的差異,也有合作主體資源稟賦的差異;既有主體之間信息的對稱性的影響,也有合作風險的顧慮。此外,合作主體過去合作經歷與情感偏好,對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產生影響。當前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主要是生搬硬套國外成功模式,運行過程中合作主體間存在諸多矛盾,導致合作關系破裂。所以,因選擇機制不完善,使合作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合作模式選擇不當,合作伙伴之間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未能有效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二)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沖突,未能實現人才培養環節的有效銜接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過程中,“行業、企業參與培養目標的制訂與評價、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學習產出評價等諸多環節帶有隨意性、片斷性和被動性”[8],造成大學實踐教學進度安排與企業生產實踐進度不吻合,使產學研在時間、空間、人員安排與設備等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方面存在沖突。時間安排的沖突,企業表現為生產作息時間與學校實踐教學時間的沖突;學研方表現為,在企業實踐教學時間與學校理論教學時間、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時間與自身科研活動時間的沖突。空間資源配置沖突,企業表現為生產車間與實踐教學占用車間的沖突;學研方表現為教學活動、科研活動所需要的實驗空間沖突。人力資源配置的沖突,企業表現為生產中技術工人的配置與實踐教學導師配置的沖突;學研方表現為學術研究人員配置與技術研發人員配置的沖突。設備資源配置沖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學生實踐學期,企業生產所需資源與實踐教學所需資源的沖突,若讓學生擔負正常崗位工作,必須輔以專業技術工人指導,導致人力資源的低效使用;二是企業用于技術開發與轉化學研方科研成果的資金、人員、設備等資源存在沖突。學研方則在企業技術開發與自身科學研究的資源配置上存在一定的沖突。這些沖突的存在,使產學研主體在人才培養環節上未能有效銜接。
(三)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缺乏有效融合,人才培養資源低效利用
當前多數院校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表現為單純的“理論教學+專業實習”,人才培養資源利用呈現出機械的“1+1”現象,理論與實踐之間缺乏融合、互動。理論教學對實踐問題缺乏針對性的回應,未能形成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的集成效應,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缺乏有機聯系,“一些高校,行業參與課程設置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工程綜合能力訓練比較薄弱”[9],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成為一種分段式過程,即“學校教育與企業實習被截然分成兩個階段,兩者之間基本沒有交集,甚至兩者之間的接口都未被嚴格界定”[10],教學過程表現為僵化的“學校教學+企業/科研院所實習”,實踐教學僅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兩者之間缺乏互動,聯系割裂;二是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不融合,課程內容與職業實踐不能對接,以致于“合作資源、合作功能等不能很好地產生集成效應”[11]。企業生產實踐與科研院所的科研項目,對專業理論知識的需求往往不是某一學科或專業所能涵蓋的,具有一定的跨學科性,需要融合多個學科知識,但我國高校專業課程體系劃分太細,工程教育顯著存在“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相互隔離,嚴重脫軌,學校課程教學體系中嚴重缺乏實踐和跨學科類課程”[12]的現象,造成大學課程資源與企業、科研院所實踐資源不相融合,資源低效利用。此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課程體系重構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培養與需求的契合度”[1],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未能很好地與職業標準、科研需求相銜接。
(一)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礎
價值鏈理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價值創造的動態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鏈。在整個價值鏈中,企業應放棄某些增值環節,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發,選擇若干環節培養并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對于自身劣勢環節,則利用市場尋求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合作伙伴優勢資源,彌補生產劣勢;通過降低市場交易中多次談判的成本,共享價值活動中的妥協成本,完成價值鏈全過程,實現價值鏈利益最大化。
“價值鏈”上合作的企業,在生產環節上具有優勢互補的特征,能夠促進產品價值最大化的實現。產學研組織擁有的資源在人才培養中存在優勢互補特征,統一于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大學具備系統的理論課程與學科資源、知名的科研團隊、高品質的學術平臺及自由的科研環境,能夠傳授專博結合的理論知識與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科研院所擁有應用研究的專家、先進的實驗設備、嚴謹的科研環境,通過科研項目的開發與研究,培養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與批判精神;企業具備實踐技能培養的真實環境與資源、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能夠有效地培養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提高實踐技能與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基于價值鏈理論,構建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能夠實現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優勢互補,促進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構建及實現路徑
基于價值鏈理論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根據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不同環節的需求,有效協調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的供給,使理論教學、科研實踐與生產實踐在培養環節上有效銜接,實現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優勢互補的機理與運行方式。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構建包括產學研信息互動、理論與實踐相互嵌入、課程設置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共享四個方面,即從人才、科技需求信息的互動到人才輸入,經人才加工到人才與科技成果轉化的輸出,形成鏈式輪動,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1.產學研信息互動。選擇人才培養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對象是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的基礎,實現這一基礎的前提是借助信息交流平臺,促進產學研信息互動。信息互動的實現,首先由政府建立產學研資訊平臺,產學研組織向資訊平臺輸出資源需求及優勢信息,政府向產學研組織輸入資源供需信息,實現產學研之間信息互動,推動資源優勢互補的產學研組織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資源優勢互補。實現產學研信息互動,需要從三個方面構建路徑:
第一,政府建立產學研資訊平臺,充實和完善各種產學研信息數據庫,建立多維、開放的信息網絡系統,面向全國開展信息收集、發布和共享,并宣傳國內外合作成功的案例。政府牽頭建立全國、省、市、縣等不同層次的產學研合作信息交流平臺,借助互聯網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產學研合作的幾率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13]。
第二,建立產學研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公布產學研合作相關信息,使相關行業、企業實現與相應專業科研優勢的大學、科研院所信息對接,建立產學研信息溝通渠道,保證產學研各方之間信息溝通,最大限度實現擬合作方之間信息對等,增進各方互信度。
第三,舉辦產學研信息交流活動。經濟發達地區,政府積極支持科研實力較強的大學、科研院所或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大企業主動發起產學研信息交流活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由地方政府舉辦,實現產學研主體零距離接觸,使產學研深入交流,增強彼此了解,增加信息透明度,為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與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合作平臺。
2.理論與實踐相互嵌入。產學研人才培養過程應為“專業理論學習—實踐驗證理論—實踐質疑理論—理論回應實踐質疑—實踐中理論修正—理論應用能力提升”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在理論學習中嵌入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之間交替互動,實現理論與實踐能力螺旋上升。這一能力提升過程應然邏輯的實現,需要產學研主體共同參與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理論學習與實踐相互嵌入的人才培養計劃,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實現路徑:
第一,組織產學研專家,成立人才培養計劃制定機構,探討理論教學中如何嵌入實踐教學。大學邀請合作的科研院所與行業、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參與人才培養計劃,在專業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適時嵌入實踐課程,反映行業、企業所需的技術、知識和能力,使現行學科知識重組。
第二,在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過程中,嵌入行業實踐模塊課程,實施實踐教學。實踐課程模塊使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根據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實踐對理論知識的需求,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嵌入專業實踐教學,適時利用企業與科研院所的資源與環境優勢,促進專業理論教學。
第三,協調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使嵌入機制有效運行。培養計劃制定中,科研院所與企業需要充分考慮科研與生產工作的內容、進程與大學理論課程進度是否吻合,以便在實踐教學嵌入前,能有效協調實踐教學中的時間安排、場地使用、人員配備,實現人才培養資源的適時供給,保證教學、科研的有序開展,實現嵌入的實踐教學的有效運行。
3.課程設置深度融合。大學實施課程改革,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融合、實踐課程安排與企業實踐活動相互融合。構建資源配置機制的目的是實現不同形式的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的有機融合,實現理論課程資源與實踐課程資源之間的“對話”,理論課程反映實踐課程需求,實踐課程加深理論理解,通過“有效交流”,在實踐中提升理論應用能力。課程設置深度融合的實現,需要從兩個方面構建路徑:
第一,改革課程內容,實現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融合。當前高校專業課程主要是按照教育部要求設置,知識陳舊且與實踐脫節,需要根據科研院所科研與企業實踐的要求改革課程內容,解決課程與課程之間內容重疊、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使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相融合。
第二,改革課程設置,包括課程模塊設置與課時安排,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融合。大學、行業組織與科研院所共同參與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學習效果評價等人才培養環節,使校企深度融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學結合企業崗位實踐與科研院所項目研究需求,設置課程模塊,模塊內容由學科導向向問題導向轉變,適應實踐需求。在課時安排上,打破傳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1+ 1”現象,實現專業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有效鏈接,形成真正的“學中做與做中學”交替,使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呈現“雙螺旋”狀態同時上升。
4.科技成果轉化共享機制。產學研合作既是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研發創新的重要渠道。產學研主體根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投入,共享科技成果轉化收益。高校或科研院所獲得學術成果收益,推動學科建設,促進高水平大學與科研院所建設;企業利用科研成果轉化的新產品、新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獲得主要的市場收益。而在技術創新、專業建設、市場競爭等方面共享科研成果轉化的收益,能夠有效促進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共享機制的實現,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構建路徑:
第一,建立收益分配契約。在產學研合作中,各主體基于經濟理性,在收益分配時,會引致他人利益受損,特別是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的知識產權歸屬這一核心利益問題時。因此,收益分配機制的正常運作,需要有事前的契約來保障。產學研三方在合作前,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知識產權及預期經濟效益的分配與共享問題,簽訂責、權、利對等的契約。
第二,采用多元保障措施,平衡合作主體收益。首先,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降低合作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損失,增強風險抗擊能力;其次,建設利益補償機制,對利益損失主體形成利益救濟;再次,通過法律、政策、制度等保障措施的建設,保障產學研收益平衡;此外,發揮政府協調作用,平衡產學研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差異。
高考擴招以來,我國高校辦學規模逐漸擴大,但人才培養質量備受詬病。實現人才培養資源有效配置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這也是新時期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構建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機制,無疑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基于價值鏈理論,筆者從“人才信息互動—人才輸入—人才加工—人才輸出”的角度,構建了“信息互動—理論與實踐相互嵌入—課程設置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共享”的鏈式機制配置資源,并提出了實現路徑,即建立產學研資訊平臺與信息披露制度,舉辦信息交流,實現信息互動;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嵌入行業實踐模塊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嵌入;實施課程改革,促進課程融合;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的契約,采取利益平衡多元保障措施,實現成果轉化共享,以保證產學研人才資源有效集聚與高效利用,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然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產學研導師間的配合依然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林雪明.課程集群嵌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
[2]2014年我國工程教育質量狀況分析[EB/OL].http:// www.chinabgao.com/freereport,2016-03-10.
[3]汪明義.實施專業核心課程制度 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
[4]A.S.Packard.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 on[J].North American Review,1989,(28).
[5]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徐志堅.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 努力發揮好橋梁與紐帶作用——在第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北京)高峰論壇暨2010年會上的致辭[J].中國科技產業,2011,(1).
[7]徐憶琳.析產學研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
[8]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第一次”全面接受檢驗——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EB/OL].http://cn. chinagate.cn/economics/2014-11/15/content_34059795. htm,2014-11-15.
[9]多視角多層次多維度呈現: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第一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問世”[EB/OL].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 201411/178168.html,2014-11-01.
[10]左健民.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3,(1).
[11]朱水根.產學研集成創新模式與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以J大學服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3,(3).
[12]劉敦虎,陶若銘,楊力.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背景[J].軟科學,2013,(9).
[13]張道亮,王章豹.產學研戰略聯盟共贏機制探析[J].科技和產業,2012,(1).
[責任編輯:陳梅云]
[作者簡介]仇新明,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志民,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南京 210095
[中圖分類號]G64;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6)06-0166-05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課題“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研究”(GKA103004)子項目“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基地辦學模式創新研究”(GKA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