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大環境越來越好,對外貿易出口水平也在不斷攀升。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隨著我國工業制造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競爭力將直接影響到國際市場份額,使其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因此,現階段中國工業制造業發展需要基于價格和質量優勢來不斷擴大國際競爭力,以此帶動中國制成品的國際化發展。本文將主要分析中國工業制成品的發展歷程,探討當前中國工業制成品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中國工業制成品發展策略。
關鍵詞:中國工業制成品;國際發展;發展策略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工業制成品發展越來越好。社會需求和工業發展的不斷提高,使得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貿易情況遠遠超越以往。盡管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情況和市場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舊需要不斷調整出口結構、提高生產質量來擴大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工業制造出口產品主要以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為主,其他制品也在出口貿易上有較大突破。然而,在當前我國工業制造品的發展階段仍存在一些內部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才能將問題轉化為新的發展動力。著眼于我國工業制成品的未來發展道路,應該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不斷加強政府干預程度,以此來全面提高工業制造品的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強跨國合作,實現企業資源的整合,為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中國工業制成品的發展歷程
1.生產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張,相比改革開放以前閉關鎖國的貿易狀態,新時期的出口貿易增加值有了質的飛躍,按可比口徑來衡量的話,每年平均增長了15%左右。目前我國工業制造品中的紡織、服裝、化肥、電子、水泥、鋼鐵、家電等制造品的出口份額所占比重較大。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情況反映出,在1998年我國工業制造的增加值達到了三千五百多億美元,占國際制造業將近六個點的份額,其發展水平位居于世界第四。而在后兩年,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又上漲了大約一千億美元,而占國際制造業的比重也提高了0.7個點,隨著我國工業制成品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許多制造品已經成為世界制造中心。
2.結構調整迅速,產業比重發生改變
自改革開放到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制造品行業在其結構上也有了較大的改變(詳見表)。近幾年來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行業其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三年時間里市場份額從7.6%提升了將近3個點。金屬冶煉制造業的市場份額也有了較大突破。而相對來說,一些傳統制造業已經趨于穩定狀態,市場份額相對以往有了較小幅度的下降。結合幾年來我國制造業產出結構變動情況來看,我國越來越重視對高新技術制造業的發展,開始將其作為發展重心來帶動我國工業國際發展貿易。
3.產業集中化,發展規模經濟
自我國貿易市場完全被打開后,由于市場化改革的影響,我國工業制造業開始走向產業集中化發展道路。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2000年以前,我國工業制造品大中型企業的銷售收入比重已經達到了50%以上,而在2005年以后,中大型企業的銷售收入上升了16個點。無論是汽車、棉紡、電器制造行業,還是電子、醫藥、鋼鐵制造行業都開始走向產業集中化生產,使得規模經濟發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大部分制造行業逐漸擺脫了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其產量情況也是不斷進步。除此之外,區域性產業集聚也開始初具雛形,其發展源頭主要是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區域,我國廣東東莞市是全球電腦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來自全球各地的外商都來到此地尋求合作,其采購水平也在不斷攀升。
4.加強跨國合作,國際化水平提高
我國自1992年以來由于制造業FDI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國工業制造行業不斷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通過外企資源來優化產業內部的制造和開發等過程,讓制造行業的生產水平逐步與國際接軌,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在初始時期剛剛開始進行外商直接投資階段,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在很短的時間內突飛猛進,展現出驚人的發展實力,其年增長速度一度上升到14%。而在1996年到2005年的時間段里,我國制造行業合同通過FDI使得投資金額提高了將近4倍之多,每年平均上漲水平達到了19%。正是由于外商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使得跨國合作越來越頻繁,高新技術制造產業和服務貿易產業成為FDI重點合作的對象,我國逐步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外資流入國。
二、中國工業制成品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制造業規模較小,綜合實力不足
盡管我國當前工業制成品發展已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工業制造業其影響力并不大,無論在產業結構還是技術水平上,都是處于一種粗放型生產管理模式。大多數產業的競爭實力并不強,市場上對一些低端產品的需求較小,往往會出于生產閑置的情況,而對于一些高端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市場需求大,然而生產能力有限。這些情況的產生原因還是在于我國制造產業規模普遍較小。剛剛踏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四千多億,而與此同時這一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是我國的3倍之多。國內制造業規模較小,就業人口也比較少。
2.對外資高度依賴,產業生產能力不夠
由于FDI在國內工業制成品行業的不斷深入,使得跨國合作越來越頻繁,但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過于盲目的引進外資,并對其予以高度優待,很容易使得本土制造業生產開始過度依賴外資企業。無論是在行業競爭上,還是經濟發展上,都將外資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出現過度順從的現象。大多數生長發展迅速的產業其實際外資占據絕大多數的比重。更讓人堪憂的是,當前一部分制成品產業已經完全被外資企業所壟斷,使得本土產業失去市場地位。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計算機操作系統、數碼設備、軟包裝等市場都已經完全被外資企業所壟斷,獨攬市場,甚至其市場占有率水平介乎于90%到100%之間,國內產業想要爭奪市場幾乎不可能。
3.產品開發能力較差,職工專業水平較低
當期我國工業制成品制造過程中,職工人員的創新意識差強人意,主要是對產品進行加工和組裝,缺乏一定的開發能力,許多產品的核心技術仍舊掌握在合作方手中。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將近五成的制造產業都依賴于對外技術的支持。從這一點上來說,部分發達國家的制造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遠遠高于國內水平,而造成我國工業制造業產品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的資金支持較少。我國制造業中能夠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寥寥無幾,在計算機制造產業中,每生產一臺電腦,其CPU、操作系統、顯卡幾乎全部都出自于國外技術,而企業最后得到的收益也僅僅占總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收益都被掌握核心技術的外企得到。我國制造業缺乏大量專業水平較高的技術工人,具備專業職能的人員少之又少,大部分技術工人沒有通過各項資質證明就輕松上崗,也是造成國內制造技術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國工業制成品發展策略探討
1.推動產品革新,加強智能產品生產
市場化經濟環境下,需要制造行業不斷進行產品的革新。國家應該積極倡導技術創新的產業發展道路,并給予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將制造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加深雙向溝通,對引進的產品和技術展開調研,致力于開拓智能產品制成品市場。從一定角度上來說,產品革新是提升我國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契機,面對著現今到處都充斥著智能產品的時代,更需要抓住機遇,搶占先機。譬如就當前彩電制造品來說,而日韓電視合作品牌也已經占據了歐洲市場較大的市場份額,在電視由顯像管過渡到液晶電視的時期,日韓電視制造商搶占先機,采用技術領先水平的產品俘獲了廣大消費者。近年來,國產電視也已經開始慢慢掌握一定的市場話語權。
2.推進“一帶一路”,加強海外直接投資
近年來,隨著FDI的不斷加深,使得外資企業出口幾乎全部為工業制成品,促使我國工業制成品開始與國際接軌。我國制成品出口需要結合不同投資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周期內各考量。現階段我國人均收入尚未達到較好水平,還需要當其上升到標準水平后,再來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全面實施“走出去”戰略。當前我國工業制成品需要堅持“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同各國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友誼關系,以高新技術作為突破口如電子、飛機、工程機械、通信等行業為主來推動國家出口投資,加強區域協調,盤活存量經濟,消化產能過剩,開辟新的出口市場,拓展外交存在,扭轉國家國際收支困境。
3.提升產品生產標準,加強國際認可度
我國工業制成品雖遍布于世界各地,但國際上普遍對中國制造的產品認可度不高,大多數產品被看作是低標準生產的產品。譬如全民皆知的淘寶網站,它是亞洲最大的網絡零售商圈。該網站每天的成交額巨大,產品種類紛繁冗雜,但用戶口碑令人堪憂,甚至一度被人詬病假貨次品占全部商品的九成。就這一真實案例而言,我國工業制成品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的生產標準,可以適當采取雙標準的監督措施,以此來對生產產品質量進行過渡,逐漸使產品質量提高。在各個制造生產環節,需要嚴格規范生產標準,并加大監督力度,不斷培養專業水準高的人才,優化產品鏈,使產品質量能夠有較大提升,以此來挽回中國制造產品在國際環境中的形象,提高國際認可度。
四、結論
綜上所述,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制成品不斷向前發展,逐步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為了能夠讓中國制成品走向世界,站穩腳跟,需要從各個方面綜合考量找尋合理的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項義軍.中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1.
[2]彭懷韜.中國工業制成品對美出口的國際競爭力研究[D].湖南大學,2008.
[3]姜士心.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狀況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作者簡介:周蓉(1985.07- ),女,漢族,山東煙臺人,本科,研究方向:國際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