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鳳岡縣第二中學 貴州鳳岡 564200)
?
關于加強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的思考
陳麗(鳳岡縣第二中學貴州鳳岡564200)
摘要:高中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不僅僅有利于培養高中生扎實的文學基本知識,敏捷的思辨能力,而且有利于高中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養,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現狀,提出了如何有效地將高中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滲透有機結合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新課標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75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二十一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高中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改革深化,備受國家、社會、教師、家長的關注。高中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是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保障。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人文素與精神的培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1.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在如今的高中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考成為了檢驗人才培養效果與實效性的唯一標準與杠桿,是應試教育理念與思想的重要體現。因此,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學的計劃與原則都始終以高考大綱要求為依據,有效考察了學生的記憶力,理解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滲透具有局限性。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升與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進一步優化與完善。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的影響, 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思想上未能及時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單純以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考試的重點為中心,開展教學,學生則進行大量的題海戰術,學生忽視了對于經典文章中藝術美與人文美的品味與體會。
2.高中語文教學需要進一步轉變教學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新課程的改革,對于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目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中語文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與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的進行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與課堂的互動中來,將高中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傳遞,人文素質的培養有機結合,最終培養出優秀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實踐中,部分老師忽視了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認識到高中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滲透相結合的重要性與價值。沿襲了傳統的只是老師盡情的講授,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的局面與現象,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3.課程設置不合理
語文作為高中教學的重要學科,在高考分數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在課程的設置上,雖然語文學科占據了很多的課時,但是很多教師在安排課程學習時間時, 主要把語文課程劃分了課文學習和作文訓練兩大塊。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應用、修辭手法以及語言賞析的講解,不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遠離了生活實踐,沒有做好和社會緊密的結合。
1.充實教師的人文精神,陶冶學生的人文思想
教師的職責、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系統文化知識的傳遞,促使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而是通過課堂教育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樹立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樹立真、善、美的心靈與情懷,高中語文教師在學生人文思想的培養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了解、認識到新課標改革中有關對于注重人文素養培養的要求與目標,并結合自身實際不斷轉變教學理念與思想,充實自身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的教學中將人文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通過自己較高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在熟悉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并將其結合到教學中,將網絡上經典的文學作品與課本相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2.構建課外閱讀體系,豐富和完善人文精神素材
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在注重課堂教學的同時,關注課外閱讀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都是教育專家、學者精心選編與挑選的經典文學作品,但是僅僅通過課本上的內容、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能足以有效的培養高中生文學素養與精神,陶冶學生情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合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不斷完善人文精神素材。首先,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紅樓夢》、《小王子》、《浪潮之巔》等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生閱讀完后,組織交流與探討會,對于閱讀后的感悟、問題與大家一起分享。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積累的好習慣,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促進人文精神的滲透,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同時,對于高三即將面高考的學生,語文教師應該多推薦一些勵志書籍,激發起學習、奮斗的激情,鼓勵其樹立遠大的志向與目標,獲得學習、前行的動力。
3.開展課堂互動, 營造充溢情感意境的人文氛圍
豐富高中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有利于激發高中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興趣,使得傳統的被動接受式教學模式有所改變與創新。首先,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本內容,選擇經典的電影與視頻短片,觀看后可以引導學生對于影片中的情節,自己的所想所悟進行探討,以此來豐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與方式。其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組織專門的主題講座與交流會,拓展學視野業,豐富其人文閱歷。圍繞課本中的經典文學作品,組織專門的辯論賽與演講比賽,這樣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經典作品,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在豐富了高中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培養了其較高的文學素養,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滲透有機結合。
4.借助人文性的評價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學生的思想實現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同時也是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的重要途徑,教師對學生實行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不同的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關注高中生的心理變化和不同的心理活動,這樣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人文性的評價首先就是對教師評價的態度進行人文性的規定, 教師在評價中要注意用詞對學生的尊重性。教師在評價中多使用肯定的措辭不僅實現了對學生的尊重, 同時還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得其他學生也愿意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回答或是在課堂上不好的表現,教師可以通過委婉的語言或是細微的動作來提醒學生。
將高中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的滲透,人文素養的提升有機結合,是新時期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對于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大為.淺談對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與實踐[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六卷[C],2013。
[2]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內涵與人文教育的實質[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09)。
[3]范輝華.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A].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 “ 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2013。
[4]胡燕.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的分析[J].課外語文,2015 (04).
[5]殷迅波.培養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及在語文教學中的嘗試[J].現代閱讀.2011 (11)。
[6]郭長青.淺談中專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教育[J]. 學周刊. 2016(09) 。
作者簡介:
陳麗,土家族,鳳岡縣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