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課題組
關于互聯網金融對農業銀行影響的調研
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課題組
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壯大,并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向對傳統金融存在依賴的商業銀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自身的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并有效防控風險是各家商業銀行的重要課題。本文以農業銀行為例,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相比較傳統金融所具有的競爭優勢,總結并提出了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的措施。
互聯網金融借助網絡的力量,實現了無時無地全覆蓋,為客戶免去了奔波和排隊的麻煩,大量的自助操作也提高了整個服務系統的運轉效率,大大降低了客戶獲取金融服務所需的成本,使金融業務更加貼近客戶,更加方便顧客。
(一)從運營成本來看。傳統的商業銀行在提供傳統金融服務的時候,必須借助遍布各地的營業場所、分支機構等,并十分依賴銀行工作人員的服務引導、業務辦理和器具維護,因此需要承擔大額的房屋租賃、維護費用、器具的購買和折舊、人員的工資和開支等費用。互聯網金融因為其虛擬化的特點,在實現點對點服務的同時,避免了大量的運營成本,顯示出很大的競爭優勢。
(二)從消費者需求來看。時代的發展使消費者追求更多的金融信息和更精準的金融服務,傳統金融帶來的金融服務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弊端,通過互聯網金融中的云處理、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得到了較好的緩解。新技術帶來了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更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流,為消費者所青睞。同時,高速快捷的生活方式要求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務,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互聯網金融借助各類科技設備,突破了地域和環境的限制,服務變得簡單方便,呈現出社交化和移動化特點,指尖金融成為消費者新寵。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借助網絡各類先進技術的應用,使服務變得隨時隨地,并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務的系統化和自動化程度,開放、自由、多樣、靈活的服務特征,簡單、便捷、超時空的操作方式,都使得金融服務的效率大大提高,并促成金融市場的各類競爭者爭相開展技術和經營改革。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實際上已經深深地影響到傳統金融業的方方面面,農行在2016年上半年也提出了“金融服務互聯網化”的口號,同時農總行也制定了“金融服務互聯網化”的具體行動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公司業務互聯網化轉型、零售業務互聯網化轉型來實現“金融服務互聯網化”的目標,提高農行在新時代下的核心競爭力。
(一)互聯網金融趨勢下農行對自身的定位。
一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相較于商業銀行有其獨有的技術優勢,但是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互聯網金融企業尚無法覆蓋金融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全部領域,有些金融產品和服務無法用信息技術來完成。農業銀行按照標準化程度、風險大小兩個維度將本行產品分為四個細分市場:高標準化低風險市場、高標準化高風險產品市場、低標準化低風險產品市場、低標準化高風險產品市場。
二是在高標準化低風險的市場中,由于產品標準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也非常高,客戶可以輕松的比較同類產品的價格及質量,降低了市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客戶可以不依賴傳統銀行的專業人員而直接通過互聯網渠道自助辦理。互聯網金融產品由于使用方便、費率優惠的優勢對農行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農行的產品有可能喪失該類市場的可能。
三是P2P平臺網絡雖然可以依據征信數據來識別風險,但在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健全、數據嚴重不足的實情將嚴重制約互聯網金融在該市場的發展。在此市場中,誰掌握了更多的客戶數據誰就掌握了網絡信貸的主動權,就可以實現產品的互聯網化。農業銀行應抓緊時間研發互聯網金融產品,掌握該市場的主動權。
四是在低標準化低風險市場和低標準化高風險市場中,傳統銀行較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著明顯的優勢。在此類市場中,客戶由于體量巨大、業務復雜,必須由專業的客戶經理反復溝通業務具體的細節和操作步驟,專業技能的要求使得此種業務無法通過互聯網辦理,在現階段互聯網還不可能實現對人力的取代。
(二)農行“金融服務互聯網化”實施方案的具體內容。
互聯網技術對農行有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互聯網技術升級提高了傳統商業銀行的運作效率和績效水平;其次,互聯網金融提供了部分產品和服務可以替代傳統金融行業,對于農行來說,競爭大大加強了。農行應在高標準化的市場中實現產品的變革,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農行在未來三年內,要通過創新產品提高競爭力,重塑流程提高敏捷度,更新系統提高響應度,培訓人員提升專業度,著重打造互聯網+環境下新型公司業務和零售業務的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提升綜合競爭力。
(三)互聯網金融時代下農行公司業務的轉型。
目前,互聯網金融對農行公司業務的沖擊僅限于小微企業流貸業務,并未影響到大中型企業的流貸業務與項目貸款業務。但是未來隨著諸如前海微眾銀行等新興民營銀行經營模式的拓寬,許多第三方互聯網金融機構逐步向傳統銀行的各個業務不斷滲透,屆時,農行將不得不應對來自互聯網金融的全方位競爭。為此,農行要充分發揮在高風險低標準化金融服務市場的先天優勢,為此,農行的對公業務從以下四方面轉型:
一是加強鞏固大中型企業的公司業務。大中型公司業務主要為低標準化高風險的業務,主要為流動資金貸款、保函、銀票、企業理財、對公結算、現金管理系統、財務顧問、投融資咨詢等服務。這些服務很難通過計算機來替代,銀行對于客戶關系管理和維系更是需要客戶經理的親力親為。互聯網只能充當人與人交流的媒介,而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職能。農行必須在充分發揮在高風險低標準化服務市場的先發優勢,貫徹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圍繞大中型企業的產業鏈進行業務的深化和需求引導,維持農行在央企、政府平臺、行業領先的民營企業的優勢地位。
二是積極創新產品,打造互聯網貸、稅務貸等標準化產品。農行與國稅局積極合作,創新了稅務貸產品,農行通過提取小微企業在稅務局的繳稅記錄快速核定發放簡式貸款,額度10萬~300萬,期限一年,審批時間在2個工作日以內,該產品的推出大大簡化了小微企業在農行內部的審批流程,加快了審批的速度。同時,農行還正在研發自己的互聯網貸產品,預計2017年初投放市場,本產品主要通過調取客戶在農行預留的開戶信息、賬戶流水,查詢客戶的征信、納稅、環保等情況,通過客戶在申請端掃描申請資料、視頻對話等方式,綜合評估客戶的經營情況、資信情況從而快速發放貸款。農行希望在近期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增強自身在小微客戶領域的競爭力。
三是改造結算流程,提高對公服務效率和準確度。農行針對網點對公結算業務辦理速度慢、效率低的問題,在省行層級成立了集中作業平臺,網點僅僅需要將對公結算業務所需的材料上傳至集中作業平臺,由作業平臺專人審核材料,大大降低了網點的操作負擔,提高了對公服務效率和準確度,減少了客戶等待時間。
四是升級企業網銀等電子產品,方便客戶使用。今年以來,農總行針對舊版企業網銀不夠強大、界面不夠人性化的缺點,重新設計了新版的企業網銀產品。設計了四種不同的版本對應不同的客戶(現金管理系統針對集團客戶、智博版針對大中型客戶、智銳版針對小型客戶、智翼版針對個體戶),新版的企業網銀產品根據不同規模的企業量身訂制,針對性很強,具有操作簡便、功能強大的優點,增強了客戶的粘度。
(四)互聯網金融時代下農行零售業務的轉型。
互聯網金融比商業銀行有更強的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對商業銀行個人零售業務的沖擊較大。農行借鑒互聯網金融模式并迅速做出改變,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思維進行零售業務的轉型。
一是試水“微銀行”服務、探索“微社區”建設。農行推出基于微信平臺的“微銀行”,實現簡單業務線上交易,可以辦理客戶綁定卡余額查詢、小額轉賬支付、在線貸款還貸、信用卡網上申請查詢、在線理財銷售、業務登記、優惠購物、活動抽獎等業務,把金融服務應用嵌入當前最熱門的社交平臺,創新了業務發展模式和客戶拓展模式。探索“微社區”建設,構建社區金融生態圈。農行基于社區金融生態圈建設,積極探索“微社區”模式,將社區網點、社區周邊商戶及社區居民集合一起,提高金融服務、購物消費、社區活動等優惠便利,共同構建三方互惠互利的良性金融生態圈,增強社區居民和商戶的粘合度,拓展社區金融增長。
二是實行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優惠政策。2016年以來,農行實行手機銀行本行、跨行轉賬免費,網上銀行轉賬手續費八折優惠,網上銀行購匯、結匯免手續費、電子銀行渠道購買基金免手續費等的優惠政策,通過一定的讓利來吸引客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2016年6月末,農行南京市分行電子銀行活躍使用客戶同比增長36.2%。
三是探索利用大數據快速發放個人金融貸款的業務。目前,農總行正在探索評估利用農行自身數據,結合個人公積金繳存情況和人民銀行征信數據,通過客戶在網銀上申請,快速發放個人消費貸款的業務,預計金額在30萬以內,辦理時間不超過1個工作日。如果此項產品能快速投放市場,相比目前的互聯網金融的貸款,有很好的競爭優勢。
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互聯網技術在小額在線支付、小微企業貸款、個體戶及個人信用貸款這幾個方面有著非凡的優勢,互聯網金融正是在這幾個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但是,金融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對風險和收益的制衡控制力的重要性,而互聯網的虛擬化的優點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缺乏風險控制能力的致命缺陷。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個月P2P網貸平臺出現的“倒閉潮”已經給互聯網金融敲起了警鐘。
目前由于對銀行牌照仍然屬于封閉狀態,互聯網企業只能是往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準金融形態發展,而這些行業里,不要說法律了,甚至連監管主體也并不明晰。比如在河南,擔保公司和小貸公司作為“準金融機構”歸屬工信廳管理,而在江蘇卻是金融辦來管理。監管上的模糊不清,一方面曾激發過互聯網公司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互聯網公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形成了制約。
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和精神也引起了商業銀行對于傳統金融服務的改進和完善,如現在正在大力發展的超級網銀、同城支付平臺、網上貸款產品等。同時,當金融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規模會帶來極大的風險,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大多數模式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規模”。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下,互聯網金融逐漸遭遇金融模式中不可避免的“風險規模”問題,把控這個“風險規模”將成為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完善的最重要的問題,而風險控制恰恰是傳統金融所擅長的。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是互聯網技術在傳統金融領域的運用,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而互聯網僅僅是一種“工具”。互聯網金融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在風險制約方面,尤其是最關鍵的制度制約,使互聯網公司既沒有實力,也沒有能力與傳統金融公司競爭。
商業銀行應該去除長期壟斷情形下養成的思維慣性,正視互聯網金融平臺由于網絡外部性的存在而形成的贏者通吃的局面,清醒認識到已經形成絕對壟斷格局的平臺化模式。商業銀行不要希冀于依靠單獨的力量推出相同模式的互聯網平臺與其直接競爭,而是應該一方面利用互聯網金融的渠道優勢積極進行業務合作,畢竟互聯網金融模式本身的運作還需要商業銀行體系的基礎支持;另一方面尋求與產業內部或外部其他機構的合作,開拓新的業務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向各個產業擴散,產業融合所帶來的價值機會也日漸增多,通過跨產業的聯合可以提高各自的競爭能力,開發潛在的市場機會。
(課題組成員:鄧國祥、嚴康、趙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