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蕾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
多模態視角下對手機新聞的探究
趙曉蕾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
隨著網絡與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運用,智能手機作為新型的傳播媒介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手機新聞不是只靠文字一種模態進行信息傳遞,而是運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符號資源傳播信息,在視、聽、感等方面給受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多模態;手機新聞;網絡語言;傳播
作為信息傳送、接收和分享的移動平臺,智能手機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多模態媒介, “以可視、可聽和形象直觀的傳播手段,大幅度地增加了審美觀念變化的信息來源”。[1]
1.1 非文字符號特征
手機視頻新聞其具有與傳統(如電視)視頻新聞理念與形式不同的特性,筆者將其概括為三個關鍵詞:讀秒、社交、用戶體驗。
首先,手機視頻新聞主張視頻的微小化和核心沖突性,在很短的視頻時間內扼要清晰地再現新聞信息核心的沖突元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又富有趣味性和可共享性,開啟了視頻新聞的“讀秒時代”。
其次,“可共享”是手機視頻新聞的最核心訴求。手機視頻新聞更多強調的是視頻的“社交”屬性,因此,手機新聞客戶端常常緊緊捆綁社交平臺,讓受眾在觀看完新聞后可以推廣至其他平臺以助客戶端發展,并依托社交網絡快速分享[2]。
第三,手機新聞相對于其他類型新聞最重要的就是它能根據智能手機的使用而特別制作,提供個性化的新聞。
1.2 文本符號特征
對不同類別、不同傳播效果的手機新聞進行比對,不難發現,小詞或常見詞越多,文本越易理解,文本的正式程度就越低;反之,詞長越長,文本就越不易理解,文本就越正式。
以人民網(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相同話題的新聞,呈現在報紙和手機上的標題分別是《信仰把我帶到你身旁(黨旗飄揚——紀念建黨95周年)》和《挑戰這么多,95歲的中國共產黨能繼續“行”嗎?》。通過對比得知,手機新聞在創作標題和內容時,是必須符合互聯網閱讀習慣的,同時要與受眾日常詞匯使用規律基本一致,并能更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和駐留欲望。[3]
2.1 非互補關系
模態之間的非互補關系主要包括交疊、內包和語境交互。交疊現象是兩種或多種模態同時出現,但彼此相互之間并沒有強化關系。比如《太可惜了!12歲女孩暴雨中攙扶老人過馬路,不幸被積水沖倒溺亡》中,先是一組小女孩舊照和現場圖片,下方是事件回放以及警方調查結果,各個模態之間沒有相互增減內容,處于對應的關系。內包,是指多種模態相互之間只是提供更具體的信息。比如:新聞《瘋狂的全民高考在國人心中有多不公平?》中,先用文字介紹了高考對國人的重要性,有事例有調查結果,再用圖表展示了每個調查的具體數據結果,將結果可視化。圖像模態使抽象的文字介紹變得具體明確,給受眾提供更直觀的閱讀體驗。[4]語境交互指手機新聞的多模態已經實現了受眾與新聞的互動。手機新聞憑借智能手機的交互功能提供了一個平臺,使新聞的閱讀者成為傳播者。
2.2 互補關系
互補關系包括三種,突出、主次和擴充。突出關系是指在手機新聞報道中,以單一種模態為重點來報道新聞,其他模態在報道中主要起襯托作用。如人民網曾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逆天!50歲阿姨堅持鍛煉20年,性感身材完爆少女》新聞中,簡單的8句話中穿插著10張照片,文字報道成為背景信息。以圖片為重是因為圖片比文字更能直觀、生動地展示報道的主題。[5]主次關系指的是根據文字語言和非文字語言在手機新聞敘事中的主次關系,可以分為文字為主和非文字為主的兩種敘事方式。擴充關系指的是在手機新聞報道中,一種模態表達的內容不完備,需要用另一種或幾種模態來補充、增加。
視頻、音頻甚至更多元化的多模態形式的大量植入,使手機新聞客戶端在資訊的豐富程度、便捷性、呈現形式和深度報道方面都有較強的優勢。[6]它還可以依托大數據分析對用戶進行個性化的推送服務。這些優勢必然會增強其在市場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手機新聞(客戶端)必將會成為新聞傳媒發展的主流。
[1]王德勝.大學本科小學教育專業教材:美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0.
[2]黃緬.微博新聞多模態話語的符際關系及意義建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
[3]劉佳.多模態視角下的廣告語言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4]孟文婷.基于多模態特征融合的新聞視頻摘要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5]張毅.手機閱讀顛覆新聞傳播[N].人民日報.2015-06-18(19).
[6]光澤爾·斯圖瓦特三世.地方新聞在手機客戶端中變得更加智能[R].北京:清華大學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