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榮偉
(作者單位:武平縣廣播電視臺)
?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民生新聞報道
程榮偉
(作者單位:武平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民生新聞是以貼近百姓生活,關注民生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一種媒體報道。在當今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做好民生新聞報道,可以提升民生新聞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做到知民、扶民、為民,使民生新聞內容更有內涵,影響力更大。本文以新形勢下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為論點,淺析了如何做好民生新聞報道。
關鍵詞:新形勢;民生;媒體;新聞報道
民生是社會熱切關注的話題,在多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運用新聞媒體反映民生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廣泛呼吁國家及其有關部門關注民生,也可以引導和解讀相關政策,為人民生活的提高注入新的血液。
1.1 新聞事件瑣碎,表達膚淺
民生新聞報道多取材于百姓生活中的事件,但這些事件往往只是瑣碎的生活小事,如老年人的娛樂生活,街坊鄰居的矛盾沖突等,多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瑣事,難以引起受眾的興趣和關注的欲望,更無法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因此,民生新聞的主要作用也就無法體現出來。更甚于,有些專題欄目樂此不疲重復報道一些事情,從業人員的視野狹隘,對民生理解膚淺,沒有真正挖掘出民生的需求。例如,某民生新聞報道清潔工福利得不到保障,但記者僅報道了事件表面現象,采訪了清潔工王大媽,沒有深度挖掘問題的原因。
1.2 小題大做,夸夸其談
有時候,記者為了博人眼球,故意將一些事情加大渲染,淹沒了整個事件的真實性。為了獲得較大的收視率和點擊率,把娛樂性的寫法帶入到事件當中,夸大其詞,強調主觀意識,結果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群眾人心惶惶,同時也給當事人留下了心理陰影。
1.3 報道未真正貼近百姓生活
民生報道就是要以民生為中心,一切以民生為出發點,關愛民生。然而,有一部分的報道卻沒有體現出這一原則。記者沒有以民生為主要素材進行寫實報道,沒有去貼近民眾的生活,沒有去關注民眾的所思所想,而是高高在上,俯視百姓人生。在民眾利益受損時,民眾的訴求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熱切關注,還被當作反面材料報道,致使報道內容空泛,因此也就難以得到老百姓的認同維護。甚至有些媒體熱衷報道明星生活,很多國內、外明星的生活不時成為新聞頭條,記者們對明星的關注度遠遠大于對民生的關注,因此,社會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
1.4 新聞敏感性和時效性相對滯后
如今的社會是多媒體迅速發展的社會,新聞的時代性也應當有所體現,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對新聞報道者來說義不容辭。如果一味遵循老一套的思路,不善于用新的思維方式獲取信息源,沒有跟上科技的進步,必然會被競爭激烈的時代所淘汰。
2.1 深入實質,切忌過度渲染,夸夸其談
民生新聞,一方面應堅持“以人為本”;另一方面,借鑒“公共新聞”理念中的“公共意識”,不僅為公民的自由表達提供最大的空間,更注意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媒體生態環境。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要求的提高,新聞報道不僅要讓群眾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還要讓他們了解到事發的緣由以及將會與社會、政治產生何等的關系,挖掘其背后存在的內涵和實質性問題,努力提高新聞的質量和效率。
2.2 樹立民生意識,關注百姓生活
據最新一次的人口調查顯示,我國農村戶口比例仍占全國人口總數的一半,因此,做好民生安排,對于國家,對于社會來說,責任重大。百姓與我們息息相關,農民富則國富,農民強則國強,因此,民生報道要時刻為民服務,為民分憂,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民生報道的性質。百姓生活無小事,報道要切實體現百姓需求,走進百姓,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去觀察和探索問題實質,只有報道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以如今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道德建設欄目為例,記者跋山涉水到窮鄉僻壤,尋找最需要幫助的村莊,拍攝他們的扶貧項目,進而通過電視臺播出,現場愛心企業或團體、人士面對面捐助,通過電視搭建起愛心企業與幫扶對象直接面對面接觸的平臺。這一欄目深入群眾內部,了解挖掘民生所需,以媒體的力量幫助了那些在大山里需要幫助的人群。
2.3 關注社會熱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生活中的熱門話題日益被人們關注,它關系到人民最切身的利益。對民眾來說,新聞報道越是貼近他們的利益,他們的參與熱情度就越高,只有能牽動群眾心的報道,影響力廣大的新聞,才能激發群眾的關注激情。群眾眼里的熱點就應該作為新聞報道的熱點,新聞報道要隨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程度,讓群眾喜讀,愛讀,同時又樹立了媒體的威信,讓輿論監督更有力。
孩子的健康問題是社會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的問題,因為孩子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然而,在化學藥物普遍存在的今天,孩子的健康卻不容樂觀。食物質變、遺傳所帶來的先天殘疾等因素,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騰訊新聞曾報道了一則新聞,在上海通往杭州的高速公路上,一名生下來就被檢查出肺裂的五個月大的孩子,正在面臨著生命的危險,死神的魔爪隨時會降臨,緊急危難時刻,孩子的父親迅速向交通91.8請求幫助,工作人員了解到情況后,立刻發出危急信號,要求廣大交通司機為危難者讓路,同時聯系了浙江兒童醫院的救護車前來接應,在這條高速路上,警車指引為急救者開辟出一條通往希望的道路,各路司機也紛紛主動靠邊停車讓出便捷之路。最后,在廣大的社會援助這下,小男孩以最快的速度順利得到救助,換回了一條可貴的生命。該報道一經播出,引起了廣泛關注,使人潸然淚下,該報道把觸角伸向社會熱點,立意深遠,才能獲得廣大民眾的贊揚。
2.4 以“三農”問題為出發點,關注農民生活
官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沒有農民的付出,也就沒有國家的發展。因此,農民生活中的點滴都需要國家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民生報道只有把農民最關心的話題作為主題,才能得到群眾的關心,才可能得到高度的贊揚。“三農問題”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關注民生,可以提高新聞報道的內涵和關注度。
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報》對“愛心香蕉”的報道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2009年11月中旬,廣西遭受寒流影響,香蕉售路受阻,這是一件關乎民生的事情,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報道,其中《廣西日報》《一次牽動全國的民生大救援——從“愛心香蕉”看黨和政府社會各界怎樣援助“三農”》一文對這次援助大計劃進行了詳細的,全面的報道,從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中央領導為此做出了重要指示,國家各部委大力支持廣西銷售香蕉,下發通知要求各部門組織流通企業加大香蕉采購量,同時還報道了黨和政府向群眾伸出溫暖的手,民眾一呼百應競相獻上愛心。《南國早報》、南國早報網順應網民意見,發起“愛心香蕉”心連心——大型報網互動互助農行活動,一時間,廣大社會聚合一起,齊心協力化解了蕉農心中的焦慮。據統計,全區各級機關,企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共購買“愛心香蕉”8000多噸,為蕉農挽回4億多元損失。這一報道,把農民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力量,使蕉農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得到了廣泛的贊揚。
新聞報道貼近百姓生活,貼近民眾,深入民生內部,這是民生新聞的使命。一旦遠離了群眾,就成了泛泛而談的空洞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就是要我們從實際出發,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樣,民生報道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贏得民眾由衷的喜愛和贊美。
參考文獻:
[1]劉杰.地市晚報如何做好民生新聞.新聞愛好者,2011(13).
[2]于瑩潔.淺析如何做好民生新聞報道.電子制作,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