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瓊 袁小芳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國內新媒體平臺下數字漫畫的新發展
陳國瓊袁小芳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傳統媒體開始無法滿足大眾對信息時效性、便捷性、互動性等的更高要求。漫畫也是如此。傳統漫畫發表工序繁瑣,載體渠道單一,造成漫畫題材內容的局限與傳播面的狹窄.而互聯網連接下的PC、手機、平板等移動端,能讓國內傳統漫畫通過數字化實現無障礙信息流通。本文分析國內漫畫的新發展,力圖通過剖析新媒體環境下數字漫畫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平臺、傳播受眾等,探究數字漫畫的發展前途與方向,為我國動漫產業變強尋找新出路。
關鍵詞:數字漫畫;新媒體;傳播
(一)新媒體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互聯網一如暴風過境般強勢發展,到現在已經席卷全國,并且依靠著強大的新興技術、更全面的信息體驗以及快捷方便的特性力壓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曾經PC端的日益成熟與普及也只能讓人們困在房間中漫游世界,然而不過幾年,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拔地而起,仿佛一夜之間互聯網就占據了人們所有的空閑時間,并成功搶奪了傳統媒體的大部分用戶資源。
國內漫畫也在這一時期悄悄找到了新方向,漫畫數字化成為新興潮流。國內傳統漫畫依靠于紙媒,缺少優秀載體平臺,并且紙媒傳播對受眾的細分及付費因素使其受眾面局限狹窄,延展性弱。而依靠尖端科研技術發展崛起的新媒體卻能讓漫畫的傳播輕而易舉,打破了厚重的受眾劃分界線,漫畫信息流通更加自由,從原來的點對面到現在面對面,能夠一舉推在數億人的視線中。新媒體一改過去受眾單純被動閱讀接收信息的狀態,受眾能夠在閱讀、享受的同時,獨立創作漫畫、發表意見,甚至獲得受眾與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國產漫畫的創作。
與此同時,人們的快節奏生活與新媒體融合日益充分、完全,碎片化的時間與有限的移動終端空間相互作用,簡潔精煉的信息成為新媒體的產物。圖片閱讀的傾向性明顯,這種無需深入、直接明確、生動形象的信息傳播方式充分滿足了人們快速理解信息的愿望——“讀圖時代”隨之到來。這也意味著數字漫畫擁有更為廣闊的新媒體用戶市場。
當然,繪畫軟件、數位板等科技的發展也是漫畫數字化強有力的助推器。
(二)數字漫畫與傳統漫畫
數字漫畫其實是相較傳統漫畫而產生的概念,指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漫畫創作、傳播或為漫畫添加數字效果的漫畫。這種漫畫形式往往依托于互聯網及新媒體平臺,是一種新型的漫畫發展道路。
數字漫畫與傳統漫畫相比,擁有更新迭代的前沿科技帶來的不可抗拒的優勢。這種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漫畫的創作發行,通常需要經過前期故事文案、草稿分鏡、造型調整、定稿上色、貼網點紙等一系列繁瑣的工序,往往費時而耗力,需要團隊協作完成。而數字漫畫只需一臺電腦、一塊數位板以及一個繪畫軟件,一旦熟悉運用,一個人就可以輕松地畫出想要的故事,并且可以重復刪改,增添效果。
第二,新媒體發展的激烈浪潮下,數字漫畫在互聯網覆蓋的領域無障礙傳播。
第三,互聯網中,大部分數字漫畫的“免費”屬性強烈吸引著線下讀者,因此其擁有廣闊的能夠完善漫畫盈收產業鏈的群眾基礎。
可以看出,在未來,漫畫數字化是國內漫畫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一)傳播內容
數字漫畫打破了以往國內簡單的單幅漫畫、搞笑的四格漫畫與熱血的故事漫畫的固定框架。在創作的思路中,除了這些傳統漫畫元素,還不斷融合互聯網、新媒體中的流行文化,衍生出更為大眾所接受的新型數字漫畫。它們內容的不拘一格、生活化、萌化和搞笑輕松傾向更加明顯,并逐漸成為新媒體平臺用戶的新寵。
暴走漫畫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在短短幾年內席卷國內社交網絡,并成為網絡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暴走漫畫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搞笑”,無論是粗陋、夸張的鮮明畫風,還是反諷、無厘頭與粗話,或是無節操、無底線的內容,其結果往往是“笑果”連連,變成了一種獨特又大眾化的幽默——“惡搞”。除此以外,暴走漫畫雖然人物簡陋,但涉及的話題量十分豐富,包括校園趣事、時事新聞、社會不公等,只需要一點點生活的感悟即可制作成品,生活社會屬性明顯,能夠與受眾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同時,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讓苦悶大眾感受到了話語的自由,不僅使國內數字漫畫的風格多有轉變,而且令漫畫類型變得更加豐富。甚至對于一些在傳統觀念中頗為反叛、敏感的題材,如耽美等時,輿論包容性也變得極強。這些漫畫走向了大眾的視野,成為當下最為火熱的題材之一。
(二)傳播形式
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人們最常用的新媒體載體之一。為了幫助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不少APP平臺如微博等,都簡化了傳統漫畫的排版構圖方式,使得數字漫畫更多以“長條漫畫”的形式出現,簡稱“條漫”。它的內容篇幅相較傳統漫畫明顯縮短,顯示長寬比更貼近手機的大小,易于滑動瀏覽。
此外,數字漫畫的傳播,除了漫畫網站、APP等原有漫畫平臺做資源支撐,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轉發引流也是極強的助力。在這些社交平臺中,數字漫畫不僅在個人空間單純搬運分享,而且更廣泛地運用于社交溝通中的“表情包”。
現今,“表情包”文化已經充分滲透在年輕人的網絡社交中,無論是聊天還是發心情、狀態,幾乎無孔不入。這些圖片語言曖昧而又有趣,犀利又貼近現實,到位夸張的肢體動作及表情狀態深得人心,成了年輕人交流過程中純語言文字所不能的承載的情感表現工具。其中的圖片內容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改編自數字漫畫,是對漫畫人物的再次處理編輯。一旦進行了成功的傳播,其能接觸到的受眾面便極為開闊,“暴走漫畫”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三)傳播平臺
目前,國內數字漫畫的傳播平臺包括漫畫網站(如有妖氣、漫客棧等),手機漫畫APP(如布卡漫畫、快看漫畫等),微博、QQ等社交媒體等。
漫畫網站與手機漫畫專門面向對漫畫感興趣的漫畫迷,受眾群體定位清晰。由于不可忽視的專業性,其漫畫資源異常豐富,并有著極為詳細的分類部落,天然形成了漫迷們的聚集圈。他們通過評論、點贊、帖子、分享甚至是實時彈幕,達到交流同好的目的,對漫畫平臺的忠誠度相當高,一旦發現喜愛的漫畫,手動分享、傳播的幾率較大。
而微博、QQ等社交平臺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內容相對混雜,囊括天南海北,漫畫只是其中活躍的一小部分內容。但是這些社交平臺用戶量極大,并且可以通過分享鏈接互通有無,傳播率高。比起較為封閉、漫畫作品需要靠搜索才能獲得關注的漫畫網站,它們能賦予單部漫畫作品更多被發掘并得到關注的機會,受眾轉化潛力強。例如,微博漫畫《19天》,其題材對大部分用戶而言屬于敏感區,然而2014年8月一經推出,微博點贊量就達到25000人,漫畫發布雖然斷續并且需要自行翻找,但持續至今幾乎每條條漫都達到十幾萬的點贊量,轉發量上萬,時常進入熱門微博。這意味著受眾會有更多的機會注意到它。
(四)傳播受眾
技術的進步給漫畫不僅帶來的是內容、形式的變革,還讓漫畫受眾的年齡層有擴大的趨勢。
一直以來,漫畫在國內主流觀念中往往被認為是低齡兒童的特權,雖然風向隨著90后的成長稍有改變,但仍然不能撼動根本。傳統媒體對漫畫的選擇往往也會因為這些觀念而更加保守穩健,會選擇相對成熟的漫畫故事框架,導致部分漫畫無論題材多么新穎、內容多么奪人眼球,經過層層考慮與細致審核后,最終無法出版。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國內的全年齡動漫少之又少,抑制了國內動漫的良性發展,無法縮小國內動漫產業與歐美日韓的差距。
而新時代下,新媒體給了“全年齡”數字漫畫崛起的機會。“讀圖時代”讓大眾對于新媒體平臺中的圖片包容、理解度更高,并且樂于以更加輕松淺顯的方式閱讀圖片內容,這讓數字漫畫的閱讀人群被拓寬。
相較于傳統6~20歲的傳統漫畫受眾,數字漫畫受眾的年齡構成轉向12~36歲,并由原來的幼兒、學生消費主體開始分化,白領等不同身份、年齡、喜好的消費人群占比擴大。過去傳統漫畫的單純故事情節開始減少,而反映青年人情感職場生活的生活性質漫畫獲得了大量好評,如微博平臺上“偉大的安妮”的情侶生活漫畫、“吳瓊瓊愛漫畫”的彩妝、女性漫畫、“張小盒”的職場漫畫等。
曾經,國內漫畫的數字化在于互聯網初期的在線漫畫網站,其通過掃描搬運漫畫,吸引人流量,簡單賺取廣告投放費用。
今時不同往日,數字漫畫依托原創漫畫網站能夠不經過傳統媒體的審核目光,而全憑自身魅力吸引讀者付費,得到收益。甚至在極高點擊量的推動下受到平臺方的關注,從而讓自己的漫畫完成向動畫的過渡轉型,完成一系列的動漫產業鏈。而社交平臺下的數字漫畫則一般依靠“免費”“有趣”“流行”等特性獲取大量的讀者基礎,通過點擊量獲得廣告商的青睞,單獨發表商品,甚至直接為廣告商繪制廣告。在作品成熟后,作者、動漫社等通常通過印制出版、發行周邊等線下活動進行變現。
可以說,這種相對自由的互聯網新媒體環境讓國內漫畫脫離過去被挑選的狀態與單一渠道,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國內動漫產業的革新。
目前,國內不少動漫出版商都視漫畫數字化為新的盈利點,并積極進行布局。雖然數字漫畫現下仍然不能取代傳統漫畫,但是促使新媒體與傳統漫畫的跨界融合能夠完成線下線上的完整交互,并且利用新媒體的強大功能整合觸覺、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因素,能夠使消費者獲得全新的漫畫閱讀體驗,還可能催生新的盈利方式,可謂潛力巨大。
不過,漫畫數字化畢竟是一種新興趨勢,產業不夠成熟,仍然需要時間解決盜版、低級信息傳播等市場亂象。
參考文獻:
[1] 陳旭輝,陳昆.新媒體時代數字漫畫創作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3(11):95.
[2] 羅曦.新媒體下的數字漫畫[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 陳海峰.“暴走漫畫”的傳播學解析[J].東南傳播,2014 (08):24-26.
[4] 韓浩月.“文化面具”表情包[J].人生與伴侶(月末版),2016(02):39.
[5] 陳旸.新媒體漫畫的創作及發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3.
[6] 金城.成人漫畫:新媒體漫畫傳播的未來[N].中國文化報,2012-07-04(5).
[7] 曾航.國產漫畫的數字化苦旅[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10(07):37-39.
中圖分類號:J2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72-02
作者簡介:陳國瓊,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傳播。袁小芳,女,山東濰坊人,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