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娟(西華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
淺析媒介中的地域歧視現象
張漢娟
(西華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不管新聞界是否承認,中外傳媒普遍存在著地域歧視現象,傳播媒介營造的地域刻板成見屢見不鮮。本文分別從媒介和受眾的角度分析造成傳媒地域歧視的原因,并通過傳者和受者兩方面提出抑制傳媒地域歧視的建議。
關鍵詞:地域歧視;媒體責任;媒介素養
地域歧視是指由于各區域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文化風俗差距大等現象,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們通常對另一地域的狀況不熟悉而產生了固有成見。在大眾傳播媒介環境下,媒體出于一定的經濟利益需求,刻意放大這種固有成見,甚至出現妖魔化某一地區的現象。大眾媒體反復呈現此類話題,會導致公眾對某地域實際情況的錯誤認知。
例如,2015年10月發生的一起新聞事件將一直深受地域歧視的河南再次推上風口浪尖。美女教師夜跑被害事件中的嫌犯被捕后,媒體在報道時有意無意強調犯罪嫌疑人身份,稱其為河南某地拾荒者。此新聞在網絡上發布后,部分網民在表達對事件本身的看法的同時,也在網絡上表達了對河南人的不屑,河南人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筆者發現,網絡上但凡有涉及地域歧視的帖子,河南人可以說經常“躺槍”,有時甚至出現了負面新聞必有河南的現象。當然,媒體也并非只針對某一地區的人,諸如媒介營造的“新疆小偷猖獗”“東北人打架斗毆素質低”“廣東治安差不安全”等刻板印象數不勝數。一些新聞事件經過大眾傳播媒介的轉化成為新聞報道時,如若帶著一定的立場和偏見,則常常會使新聞受眾形成和加深對特定地域的偏見。對丑聞的報道,媒介似乎更樂意給相關人物貼上地域的標簽。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地域歧視現象的存在,對特定區域的人們造成了一定的媒介傷害,這種媒介歧視傷害了該地域人們的感情。不明真相的受眾容易被媒介營造出來的刻板印象蒙蔽,從而失去最基本的判斷能力,反映在生活中特別是在網絡世界中,具體表現為一味地域黑,“為了黑而黑”,而在現實世界中,則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傳播媒介塑造并助推地域歧視
傳播學理論認為,媒介與受眾一樣也受到社會上已有的刻板成見影響,在報道過程中會不自然地表現出這種刻板成見,并進一步加強受眾對此的認知。同時,大眾傳媒往往通過選擇性的陳述和對某些主題的強調,來反映一種文化規范,進而與受眾交流,并得到最大限度的認可,因此可以說大眾傳媒是地域歧視的重要塑造者之一。當傳統的地域偏見存在受眾心中,部分媒介就有意放大受眾的主觀傾向和感情色彩,為刺激眼球,將關于某地域的歧視話題推向高潮,從而迎合受眾。
如今,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新聞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各大媒體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博得一席之位,不得不盲目地迎合受眾。相比客觀實際地報道事件的真相,媒介更愿意傳播能吸引受眾關注的新聞。出于這些因素,媒體在報道過程中不從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出發,而偏愛選擇一些夸大、渲染的方式進行報道,故意放縱和引導受眾對地域的偏見。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滿足了受眾獵奇的心理,短時期內媒體也能獲得高關注度和一定的盈利。因此,一系列有導向性的新聞應運而出,積累到一定程度即給受眾帶來某地域負面事件頻出的感覺。這一系列動因使地域歧視現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愈演愈烈。
(二)媒體工作者媒介素養缺失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第一是指公眾對媒介的認知;第二是傳媒從業人員對自己職業的認識以及對傳媒工作的理解和職業道德。現如今有部分傳媒工作者一味迎合大眾獵奇獵艷心理,在新聞報道中變相宣揚一些低品位、低格調的內容。還有一些傳媒工作者出于某些原因自身就帶有對某一地域的歧視,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這種固有成見滲透到新聞作品里,由于個人的好惡,使整個新聞作品充斥著偏見。這種新聞報道的出現說到底也是為了博得部分有相同口味的公眾的認可。但是,對一名應有職業操守的傳媒工作者來說,傳播帶有偏見的不實信息,放任新聞報道的媚俗化,惡意渲染地域歧視是可恥的。帶有地域偏見和歧視的新聞報道不僅沒有正確發揮新聞的價值,而且愚弄了受眾。這是缺乏媒介素養和違背職業道德的表現,這類報道脫離了新聞講究真實的本質。傳媒工作者作為歷史的記錄者、社會的守望者和時代的瞭望者,要以此為鑒,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將新聞責任拋諸腦后。
總的來說,新聞工作者媒介素養缺失使娛樂化近年來有成為傳媒界主流的傾向,新聞作品越來越低級化,導致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三俗新聞”層出不窮,這其中不乏惡意抹黑某一地域的新聞。新聞工作者是否應該反思作為專業的信息傳播者,如果連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都無法堅守,又如何用新聞作品去讓受眾信服,如何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呢?
(三)受眾局限于從眾心理,盲目跟風
當受眾感受到周圍的人與自己表達的是相同的意見時,其本身對事物的刻板成見會放大,他們會更加認同自己的意見。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語境下,受眾的參與感以及與媒介的互動頻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置身于新媒體環境中的受眾往往會選擇與其有類似愛好和背景的圈子交流,他們對社會熱點事件的態度也表現出驚人的一致。受眾在接受信息和解讀信息時,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他們受教育程度和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從眾心理依然在網絡用戶中根深蒂固,當媒介發布了某一地區的負面新聞時,網絡上會立即出現一些質疑這一地區的攻擊性言論,隨之而來的是更多人跟風發表與之類似的意見甚至是無理由的謾罵。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比以往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在這個新的輿論場下,受眾可以通過媒體來進行自我表達。受眾群體人數眾多,特別是網民這一群體,其具有分散性、異質化的特點。被賦予話語權利后的受眾自律能力差、缺少新聞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等問題造成了一些權利被濫用,他們熱衷于將來自現實社會的壓力釋放到網絡世界中去,發表一些刺激眼球、容易引起爭論的言論,似乎能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其在現實社會中得不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受眾因此沉溺于傳播歧視信息,并從中獲得快感。
(一)媒體:主動擔當責任,正確引導輿論
輿論常常會對受眾個體產生巨大的影響,受眾為了獲得暫時的安全往往趨向于跟隨主流意見,因此形成相應的社會風氣。傳播媒介應當在營造主流意見方面有積極的作為,有意識地做一個負責任的媒體,要嚴肅職業道德,摒棄地域歧視觀念,在做關于地區報道時盡可能為受眾提供客觀公正的報道,將新聞事實的本來面貌呈現給讀者,不能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盲目追求關注度而喪失職業道德。
正如《南京日報》的刊頭語所說:責任鑄造形象。媒介作為第四種權力,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只考慮利益需求而盲目追逐受眾,也許在短時間內能收獲一些蠅頭微利,長此以往,卻不利于媒介的長遠發展,媒介的形象也會隨著時間而垮塌,同時部分媒體免不了會被受眾遺棄的命運。
此外,處于“被歧視地區”的媒體則要努力營造積極的輿論場,在新聞報道中將該地區積極向上的一面展示給大眾。可在地方主流媒體上刊登文章、播放宣傳片等,并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起有關“地區形象”的主題討論,做到在紙媒上有文章、在電視上有形象、在網絡上有影響,讓更多的人看到該地域的閃光點,同時在其他媒體對本地域進行歪曲不實報道時要進行強有力的反擊。
(二)新聞工作者:摒棄地域偏見,確保報道公正
地域歧視現象的普遍存在,使人們在談論相關地域時戴上了有色眼鏡,受到歧視的地域常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系列的新聞報道無形之中擴大了這種壓力。作為新聞報道者應對報道行為負責,從自身做起,拋棄偏見;媒介作為現代社會的第四種權利,也應該客觀公正地發聲;作為媒介從業人員,應加強自律意識,提高自身修養。
第一,新聞報道者要盡可能提高報道的精確性。收集掌握一手資料,涉及地域信息時應當準確到區縣,確保數據客觀嚴謹。新聞工作者應當對新聞事件本身進行深入全面的挖掘,不應帶有主觀感情色彩,防止信息扭曲而引起讀者消極聯想。
第二,新聞報道者要打破刻板成見。應考慮到單一的負面事件不能代表某地域的整體情況,不能把對地域的刻板成見帶入新聞作品中。確保呈現給受眾的是客觀公正的報道,在采寫和報道新聞作品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避免將刻板成見擴大化。同時,以傳達客觀事實為己任,堅持理性思考,防止報道受到以往事件報道傾向和報道者自身感情好惡的影響。
第三,新聞報道者要提高自身修養。一是要自覺接受媒介素養教育,強化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不能盲目追逐受眾而拋棄新聞的真實性。二是要提高報道水平。新聞媒介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為受眾提供最全面、最真實的信息,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保持中立,客觀真實不帶有主觀偏見地報道新聞。提升媒介素養和報道水平,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事實上,不包含主觀色彩的報道也能保護新聞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擊。
(三)受眾:脫離從眾心理,理性傳播信息
首先,受眾要擺脫從眾心理,切勿盲目跟風。受眾應當改變對媒介的理解和認識,對媒體發布信息的真實性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對媒體的過度崇拜。受眾接受媒介信息時要保持理性,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新聞事件,對負面新聞要保持獨立思考,勇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因此,改變對地域事件的錯誤認知,需要受眾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媒介發布的新聞報道,不盲目跟風和完全否定,保持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其次,受眾要提高媒介素養,做負責的參與者。如今受眾掌握了話語權,在利用媒介平臺傳播信息時,應當提高信息的質量和傳播的水平,運用批判思維指導分析、參與傳播。除此之外,還應該在社會生活中努力提高媒介素養和知識水平,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媒介更好地發展,從而為受眾服務。
在寫這篇文章期間,筆者很高興看到了來自媒體人的聲音。12月19日白巖松為《白說》舉行讀者見面會時為河南人正名,他提出“中國什么樣河南就是什么樣,希望每個中國人換個角度看待自己”,媒體人為地域正名讓人感到欣慰。我們應該反思,不僅僅是對河南,對任何地區的人們都不應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也希望更多的媒介從業人員能像白巖松那樣以公正的心態傳播信息,公眾能以理性包容的視角看待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9-227.
[2] 陳力丹.艱難的新聞自律[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67-73.
[3] 李普曼.輿論學[M].華夏出版社,1989:30-36.
[4] 德弗勒(美),鮑爾-洛基奇.大眾傳媒學緒論[M].杜力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77-90.
作者簡介:張漢娟(1992—),女,湖北黃岡人,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