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茹(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
淺析全球化視域下的文化傳播研究與本土化探索
吳夢茹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世界政治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日益突出。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給我國文化傳播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契機。本文從文化傳播研究的全球化趨勢出發,致力于探討文化傳播研究全球化的界定問題,同時尋求中國文化傳播研究本土化與全球化的有機統一方式,旨在對本土傳播學者研究的全球化前景與困境提出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全球化;本土化;文化傳播;研究方法
我國傳播研究已經開展30多年,目前,國內文化傳播研究的學者隊伍日益壯大,已經有一批密切關注國際文化傳播領域最新成果的學者,他們致力于熟悉文化傳播領域的主要文獻,并嘗試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考察并解決我國文化傳播領域的一些重要問題,逐步把研究成果推向全球化高度。在這樣的趨勢和背景下,文化傳播研究全球化逐漸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話題。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大環境也隨之改變,對文化傳播的發展逐步提出新的研究議題,學術研究理應走向全球化。“全球化”概念于1983年由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李維特提出,他認為“技術和全球化是塑造世界的兩個動力。技術有利于決定人的喜好,全球化則決定現實。”[1]
一直以來,文化傳播以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傳播差異為關注重點,其學科建構、研究方式、理論概念等都與人類社會關系、交往活動密切相關。就人類發展史而言,正是由于人類社會關系與交往活動的不斷深入,才帶來了異質文化間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進而推動了人類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全球化作為人類發展進程的一部分,代表著人類已經從不同的地域、國家、民族逐步走向整體化,在這一過程中,道德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要素隨著人類社會交往活動的脈絡逐步延伸擴展,進而影響著其他文化,并推動著人類文化觀念的不斷變遷。因此,文化傳播研究理應放置于全球化大環境中進行,這也是學術無國界的本質要求。
從當前看,中國的文化傳播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具體而言,依然存在著過于依賴西方研究理論與方法,忽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缺乏本土適用性、實踐性等現狀。一味死板套用西方研究理論與方法,導致研究經常難以應用于具體的社會環境,這勢必會造成對這種理論或假設的社會背景有所忽略,從而脫離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觀念。誠然,對西學的借鑒與運用有助于我國文化傳播研究盡快融入世界,匯入全球,加快研究的國際化腳步,但盲目推崇西方研究理論和研究范式,必然導致文化傳播研究無法立足于具體的本土化語境。因此,這就帶來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即如何平衡融入世界的全球化趨勢與立足根本的本土化特色?
本土化最初的提法是中國化,由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研究中心的創立人余也魯教授在1978年3月舉辦的第一次中國傳播研討會上提出。他在其《中國文化與傳統中傳的理論與實際的探索》的演講中認為:“我們除了可以在中國的泥土上學習與實驗這些(西方傳播)理論外,以中國人的智慧,應該可以從中國的歷史中找尋到許多傳的理論與實際,用來充實、光大今天傳學的領域。”[2]因此,本土化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發現、挖掘傳統價值內核,進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
全球化的深刻變革給文化傳播研究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問題研究范疇,在這一背景下的文化傳播研究理應逐步打破本土桎梏,更加強調文化的多元性和共融性,定位世界全局,力求發掘一種全人類文化傳播的“普世理論”。從長遠看,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會相互補充、相互融合,進而二者間的界限也會逐步淡化乃至消失。那么如何在研究過程中使二者達到平衡?
具體而言,“沖突—碰撞—融合”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必經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不能將全球化視為西化而一概拒絕,也不能唯西方馬首是瞻。既要不斷開闊眼界,與時俱進,吸納一切優秀的學術資源,又要保留固有的優秀成果。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國際的,我們要善于從個性中尋找共性與有價值的地方,而共性的地方就是國際性。“本土”并不是“偏狹”的同義詞,“本土”必須與“全球”隨時保持互動。從內在理論發展出來的問題,達到某一點時,自然而然會從具體聯系到普遍。特殊性與普遍性是一組辯證關系,愈了解自己,才會愈理解別人,這樣的文化對話才會更加富有意義。
古語有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面對全球化趨勢,我們理應對西方文化傳播研究抱以一種積極開放的態度,但又應時刻牢記自身重任。一方面,本土化文化傳播研究要繼續以接納西方學術思想為基礎,努力吸收西方先進傳播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又必須不斷加強本土化研究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立足自身實際,提高對研究問題、范式,具體實踐、觀念的重視程度,建構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從而達到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
面對全球化大潮,中國文化傳播研究亟須走出一條學術自主化的道路。我國學者需要辯證處理本土化和全球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要全盤西化的學術殖民,也不要毫無普遍意義的抱殘守缺,而是要立足本土,放眼全局,努力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及研究素養,把研究放置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具體語境下進行,致力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值得強調的是,全球化為不同文化傳播發展創造了一個空間,孫英春教授曾指出在此空間中“不同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存空間得到了空前的擴張機遇,跨文化的交往亦在時時激發各文化內部的獨創性表達,人們的本土意識也會進一步放大而不是削弱”。[3]文化傳播的本土化研究理應正視這一現實,正視本土社會文化的復雜性和變化性,建構起既符合本土實際也能夠影響國際的理論研究體系,逐步完成全球視域下的本土化文化傳播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振明.國際傳播中的“全球化”與“世界化”——阿芒·馬特拉的國際傳播觀[J].法國研究,2009(4):59-63.
[2] 邱新有.中國傳播學的發展困境與路徑選擇——兼談問題方法論[J].新聞記者,2014(12):64-69.
[3]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42.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