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盛 徐 妮(巴南日報社,重慶 401320)
?
以新媒體建設為抓手,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以巴南日報社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為例
田榮盛 徐 妮
(巴南日報社,重慶 401320)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快速崛起,傳媒行業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傳媒業當前最大的命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必須要破除壁壘,打破各自為政的思想和體系,樹立“一盤棋”的理念,在“一根指揮棒”下奏出和音。尤其是區縣報,往往面臨著財力有限、人力不足等情況,更需要統籌各類資源,協同“作戰”。
關鍵詞:媒體;融合發展;資源整合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快速崛起,傳媒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傳媒業當前最大的命題。巴南日報社緊緊圍繞媒體融合發展新要求,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發展,從而提高各類媒體的報道質量和傳播效果。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復雜變化,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新挑戰更加突出,各級主流媒體宣傳工作任務更加艱巨。同時,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廣大群眾對信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形下,區縣報社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快速建立健全媒體平臺,搶占宣傳陣地,確保傳統媒體平臺紅旗高揚,新媒體平臺歌聲嘹亮。只有如此,才能確保“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
巴南日報社高度重視新媒體建設,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籌備,2014年12月22日,集信息咨詢、網絡問政、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看巴南”App正式上線。這標志著巴南邁入全媒體時代,形成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站、手機報、App以及微博、微信等為一體的宣傳構架,打造了全媒體傳播體系和平臺。
在此體系下,巴南日報社充分整合傳統媒體、新媒體資源,協調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優勢,堅持“一個理念,兩個抓手”,全力推進各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
“一個理念”即在融合大背景下,始終尊重各媒體屬性和新聞傳播規律的理念。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有屬性差異,不同的新媒體之間也有差異。我們應在平臺建設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適時進行主體融合,同時充分尊重其差異性和不同的新聞傳播規律,實現互補、互融、互促。
“兩個抓手”即一手抓好傳統媒體,深耕主業不放松;一手抓好新媒體,快速搶占新輿論高地。目前,在傳統媒體方面,巴南日報連續5年榮獲重慶市優秀區縣報,發行量穩步提升,期最高發行量達到10萬份;在新媒體方面,巴南網日點擊量最高達5萬多人(次),巴南手機報目前每期發送量達25萬多人(次),“看巴南”新聞App下載量突破20萬人(次)。全媒體平臺實現了網站、移動客戶端、報紙等多終端發布,信息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實時傳播。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于“融合”,只有實現了“融合”,才能實現“發展”。因此,必須要破除壁壘,打破各自為政的思想和體系,樹立“一盤棋”的理念,在“一根指揮棒”下奏出最美和音。尤其是區縣報往往面臨著財力有限、人力不足等情況,更需要統籌各類資源,協同“作戰”。巴南日報社從2010年建立巴南網開始,即開始探索資源整合和重構采編流程,力求推動新聞生產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一是消除平臺壁壘。為了徹底打破平臺之間的隔閡,實現“1+1>2”的效果,巴南日報社積極探索創新管理運行流程,整合巴南日報、巴南手機報、巴南網、“看巴南”App等各媒體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實行一體化運營和扁平化的項目制管理。例如,目前巴南手機報、巴南網、“看巴南”App三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巴南日報一起合署辦公,在巴南日報社的統一管理下運營,四家媒體工作人員、記者統一管理,其他人員相對固定,但一旦工作需要,可隨時互相流動補充,且考核納入一個“盤子”計算。在項目制管理下,某一媒體牽頭負責大型項目時,項目總監可以調動整個巴南日報社包括社長在內的所有人員支持該項工作。
二是重構采編流程。巴南日報社積極探索整合巴南日報、巴南網、巴南手機報、“看巴南”App采編流程,對原有的采編流程進行數字化、集約化改造,最終形成前端一次多媒體采集,終端融合集成加工,后端向各媒體平臺、終端適時分發的生產傳播流程,構建全天候、全媒體的新聞采編體系。目前基本實現記者前端一次采集完成巴南日報、巴南網、巴南手機報、“看巴南”App、巴南政務微博、巴南微發布微信平臺等各類媒體的稿件,各媒體編輯根據不同媒體屬性二次加工編輯,再適時發布。
三是建設全媒體隊伍。通過定期系統“專業培訓+實戰練習”不斷提高原有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尤其是針對新媒體的新要求大力提升新聞記者、編輯的綜合能力;通過招聘一部分專業技術人才,對隊伍進行有效補充。此外,強化績效考核和管理,最終形成了一支“懂技術,強內容,善運營”的全媒體采編、運營團隊。
對于媒體來說,內容就是“產品”。對于媒體,對于新聞來說,不管傳播渠道怎么變,內容為王永遠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必須堅持內容為導向,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但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必須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個拳頭產品打天下”,要植入互聯網思維,提供個性化服務,即使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讀者也需要進行不同的包裝,然后再推出。巴南日報社在此方面堅持四個原則,在內容上深度融合,取到了較好的實效。
一是傳統媒體優勢滲透原則。巴南日報社把主流媒體的優勢向新媒體延伸,將巴南日報這個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權威報道、觀點提供等方面的優勢向新興媒體滲透,用專業權威的報道、理性客觀的解讀、深入獨到的分析引領輿論。例如,紀念抗戰70周年宣傳,巴南日報從“歷史溯源”到“身邊的抗戰故事”,推出了系列深度報道,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看巴南”App在此基礎上,運用“網言網語”推出了《我的抗戰故事: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等一批弘揚主旋律,同時讀者也愛看的報道。
二是互聯網思維原則。傳統媒體主動引入互聯網思維,變主導受眾的“我要說”為適應受眾的“您需要什么”;新興媒體把握傳播特點和讀者需求,樹立全球意識,強化市場觀念,重視首創、首發傳播。例如,2015年8月中旬,我區迎來全年最大雨量暴雨天氣,“看巴南”App率先推出預發新聞,起到了很好的預警救災作用。2015年11月初的巴南區城市形象推廣活動中,App、手機報和網站聯合推出“從心愛上巴南”大型網絡宣傳活動,無論是從內容、版式設計還是活動設置,都充分從網友角度出發,受到了網友的積極回應和參與。截至11月20日,點擊量突破100萬人次。
三是建好本土內容,增強個性化和吸引力。針對本地讀者需求,巴南日報開設了《身邊的好人》等專欄報道;“看巴南”App專門推出本地新聞欄目,設置了集美食、旅游、購物等為一體的生活資訊欄目,吃、穿、住、行“一鍵打盡”;巴南政務、巴南微發布等利用短、平、快的特點,第一時間發布便民資訊。
四是拓深信息服務,互融互通互動,“抓住”用戶。“看巴南”App積極研究用戶結構特點和信息需求,細化信息服務,開設《網絡問政》《權威發布》等欄目服務群眾。例如,《網絡問政》,“看巴南”App與巴南日報、巴南手機報、巴南網形成互動,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形成網絡問政主戰場,其問政量占90%以上。“看巴南”App正改版接入水電氣繳費、汽車違章查詢等,讓生活更智能,切實在媒體融合中強化用戶意識,著力集聚用戶、占有用戶、發展用戶、服務用戶。
作者簡介:田榮盛,巴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巴南日報社社長。徐妮,巴南日報社總編室主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