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銳
小學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運用數學的算法不但可以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還可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擴展想象空間。圍繞如何讓小學數學生活化進行了探討,通過身邊的數學事例,開展課堂情境教學,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數學思路,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數學真正發揮作用,真正產生價值。
小學數學生活化抽象思維新課標中提出: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促使數學生活化,而且也要對生活出現的問題數學化。數學源于生活,而應該被生活所用。因此,小學課堂數學教學應注重從實際出發,從生活出發,讓學生真正了解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讓數學走入生活貼近實際,更好地理解學習數學的意義。對此,教師要善于總結生活中的數據經驗,對現有數學知識進行梳理,把生活變成數學教學的課堂,讓抽象的數字轉化為有趣的實物,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感觸生活,這應該是數學教師探究的課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數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方法,讓數學真正做到與生活接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培養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同樣一堂課,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教師講課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因為教師的語言表達有強有弱,表達方式各不一樣,授課方法各不相同,學生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相同。鑒于此,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語言鍛煉,善于用直接簡單的語言,結合兒童年齡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程度、接受能力、語言天賦,圍繞課堂重點內容,把抽象化的數學形象化,把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用趣味性的知識講出來,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可以使課堂趣味性更濃,能夠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愉快的接受數學課程,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加努力的去學習新的知識,促進學習成績的不斷提高。創建情境通常運用營造氛圍、巧設游戲、多媒體教學等方法來完成。一是營造氛圍。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娛樂,學的主動,學的深入。只要學生有了興趣,思維被調到起來,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二是設計游戲。例如,在數學課本中有一節課是《分桃子》,教師就可以提前購買桃子或者用教學模型,讓學生親自演示桃子放在盤子里的數學算法,如果有十個桃子,一共有三個盤子,每個盤子放三個桃子,還剩余幾個桃子?如果有九個桃子,一共有四個盤子,每個盤子放兩個桃子,還剩余幾個桃子?如果有九個桃子,一共有兩個盤子,每個盤子放兩個桃子,還需要幾個盤子,還剩余幾個桃子?等等,教師通過這樣的情境設置,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更容易掌握除法和余數的算法,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手動操作中更加輕松的接受新知識。三是演示教學。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豐富的畫面、悅耳的聲音會激發起學生的無限想象空間,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數學教師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電教課的作用,把數學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通過電教媒體形式進行模擬演示,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愿望。例如,數學課本講到《青蛙吃蟲》課程時,教師通過電腦在屏幕上呈現青蛙在莊家里撲捉害蟲的過程,學生會被畫面深深吸引,大青蛙和小青蛙相互比賽,看誰捉的害蟲多,最后大青蛙捉住了53只害蟲,小青蛙捉住了30只害蟲。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大青蛙比小青蛙多捉了多少只害蟲?如果再來一只小青蛙,能否超過大青蛙捉住害蟲的數量?通過這樣的一問一答方式,讓學生對加減法有了興趣,促進思維更加活躍,便于積極主動的尋求數學答案。
二、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數學知識的應用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和周圍,數學的價值應體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教師教學的目的也要基于這一點認識,把數學應用與生活情境相結合,通過身邊的例子,身邊的故事,掌握數學的技巧和算法。就小學生而言,在生活當中應注意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步驟。現實生活中很有多需要用到數學的地方,因此,教師要善于用身邊熟悉的例子作為課題教學的內容,要善于培養學生注意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利用學生已知的數學方法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存在的價值,拓展學生認識數學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在課下應該接觸的更多。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學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可以從桌椅的高低、長寬入手,從人體的身高入手,從手掌的大小入手,從身邊的物品入手,讓學生清楚長度對數量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主動丈量出長度,就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重新煥發出新的精彩。例如,在學習到四邊形面積的時候,長乘高即為面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如果你們要給家里面買窗簾,需要買多大的面積才能夠實用,是否寬度應該比窗戶大一些,等等。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地鍛煉學生的與實踐創新能力。
三、解決數學困難,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如果只學不用就會失去學習的意義。當下數學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學生們學過了圖形的穩定性后,自然知道四邊形不牢固,必須用三角形保證穩定,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屋頂要設計成三角形了。再如,同學們學習了利率后,就會自然知道怎么存錢更合算,存多長時間?存多久更合理。再如,學生學習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提問老師家里面要進行裝修,一面墻長寬已知,一塊瓷磚的面積已知,裝修需要多少塊瓷磚,每塊瓷磚都有固定的價格,那么家里面一共需要花多少錢裝修?通過這樣一連串的提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鞏固了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進一步增強了學習好數學的信心。
總而言之,數學的教學要充分發揮生活實踐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熟悉現實中的數學,才能善于挖掘身邊的數學資源,才能積極主動的感受數學帶來的魅力。讓數學生活化不僅僅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還能夠煥發師生學習的生命活力,這些身邊的例子都是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學到了數學的真諦,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數學帶來的力量,把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充滿了親和力,使課堂教學重新煥發了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楊桂芹.淺談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5).
[2]李曉燕.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意識的培養.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6).
[3]沈暉.淺談創設生活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