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庭祥 田會芹



摘要:基于通信行業的總體擁有成本(TCO)模型和核心網的特殊性,提出了無線核心網專有的TCO模型。該模型的特殊性包括:互聯互通測試費用的復雜性、培訓費用的必要性。通過引入新供應商的決策場景,采用成本項納入工作流的分析方法,提出以人力投入成本和時間為主要度量手段的TCO定量度量方法。通過新老供應商并存場景的分析,指出業務部署和運維會對TCO產生復雜的影響。
關鍵詞:無線核心網; TCO; 成本收益預測; 成本管理
無線網絡的供應商選擇,一直是困擾運營商的難題,這其中往往涉及技術和商務的多輪比較,評估決策時間超出1年也很常見,其原因在于:運營商不僅需要比較產品質量和價格,更需要綜合考察供應商提供設備和服務的總體擁有成本(TCO)。
基于TCO的研究有助于運營全周期的成本控制,然而業界對于無線核心網的TCO分析并不多見,文章正是對該方面做出一些研究和探索。
1 通信行業的TCO模型
隨著通信市場成熟度的逐步提高,移動數據承載能力也隨之快速提升,IT互聯網企業(如SKYPE、QQ、微信、Twitter、WhatsApp等)從以往與運營商合作的關系變成競爭者的關系,這使得運營商既面對運營商之間的明處競爭,又無法逃避和IT企業之間的暗處較量。在業務收入(如語音和短信)被IT分流的情況下,運營商不得不更加嚴格地控制設備和服務的采購成本。與此同時,全球運營商紛紛采用設備集中招標,如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從2008年開始的3G招標中幾乎每個項目都是集團統一招標和采購,而海外運營商則更多采取兼并換股等方式,集中度大幅提升,實現集約化經營、集中化采購管理,這些調整都有利于降低采購成本。然而在降低采購成本策略實行的初期,人們往往只關注低的設備價格,這可能導致總購置成本升高。比如,供應商表面上降低設備價格等當期成本而贏得訂單,卻為彌補“損失”提高軟件和服務等遠期費用,隱藏客戶投入的顯性和隱形成本。
為此,探討設備之外降低成本的方法對運營商選擇供應商也非常重要[1]。TCO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2],旨在讓人們更好地理解與供應商發生商品和服務交易的真實成本,該真實成本被用于采購管理,甚至開始應用于基于TCO的供應商選擇[3]。近些年,其他國家的一些高端運營商已普遍開始使用TCO的方式,全方位地進行采購成本分析,以便從設備的整個生命周期選擇最為經濟的設備以及方案。
對于TCO的分析,我們不僅要考慮網絡設備的購買成本(CAPEX),還要考慮一定年限內的運營成本(OPEX)。對于通信行業來說,CAPEX包括設備購買成本和設備部署成本,例如設備軟硬件的購買成本、運營保障成本、搬運成本、安裝調測成本、工程土建成本等;OPEX包括設備運營成本和設備運維成本,例如站點租金成本、設備電費成本、設備維修成本、人力成本等。有時可能還會計算機會成本,例如設備故障所來帶的營業損失、客戶滿意度損失[4]等。通信行業的TCO模型,一般如圖1所示。
2 無線核心網的TCO模型
如何利用通信行業的TCO模型和工具,為運營商的投資決策提供有力依據,已得到主流設備供應商的重視,并在無線接入網中有所實踐[5],但在核心網方面的深入研究還比較少。
基于多年項目經驗,我們認為:相比于設備成本,我們更需要關注多家無線核心網的運維和替換成本的比較。作為通信系統的子系統之一的無線核心網,它的TCO模型既要服從通信行業的通用模型,又要滿足核心網的一些特殊性,其TCO模型如圖2所示。
無線核心網TCO模型的特殊性對TCO的研究至關重要。無線核心網TCO模型的特殊性包括:互聯互通測試費用的復雜性、培訓費用的必不可少。
(1)互聯互通測試費用的復雜性
互聯互通測試(IOT)的復雜性是核心網區別于其他網絡子系統的重要特征。由于核心網在網絡中起到樞紐的作用,它幾乎和所有子系統都有互通關系,這使得IOT費用存在一定程度的難以預料。IOT費用既包括設備商投入的直接費用,又包括運營商投入的直接費用以及業務部署、維護和影響項目工期的隱形成本。根據互聯互通對象的不同,IOT可以分為兩種:
·核心網和通信網絡的其他子系統的IOT,如無線接入子系統、業務子系統等。
·核心網之間的IOT。
(2)培訓費用必要性
核心網屬于高技術復雜度的產品,運營費用中的培訓費變得必不可少,甚至不可低估,這是區別于一般技術產品的業務運營特點。該費用高低決定于項目方案的復雜程度,以及現有維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項目方案的復雜程度由網元數量、功能點規模等決定;維護人員技術水平一般和新產品、新方案的應用相關,在一些情況下我們認為引入新廠家將很大程度上增加該費用,并帶來業務運營的進度風險。
3 無線核心網的TCO度量
核心網屬于軟硬結合,且價值偏重軟件的產品,針對每個成本項,我們可以從人力投入的角度來分析其成本,包括如下幾方面要素:
(1)某項成本的規模,如網元數、功能點數、接口數等。
(2)投入資源的規模,如工程師數、工作天數、占地面積。
(3)人力成本,如單位時間的人員薪資。
(4)資源成本,如設備功耗、單位時間的電費、機房租金等。
(5)調節系數,如風險系數等。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如何度量TCO,我們以引入新供應商的場景做分析,如圖3所示。引入新供應商無疑會帶來更高的成本和風險,因此首先需要細化工作流,該工作流包括如下7個步驟,其中每個步驟可看作是一個或多個成本項:
(1)測試床和IOT。
(2)新設備安裝、調試和集成(ICI)。
(3)新設備試驗局運行。
(4)新設備試商用。
(5)拆除原設備。
(6)設備運輸到庫房。
(7)新設備重定位到機房和運行。
接下來,我們需要對工作流的每個步驟給出定量分析,主要從成本和時間兩方面進行考慮。為方便理解,我們主要分3部分描述,第1部分說明工作流的第1個步驟,即測試床和IOT;第2部分描述工作流的剩余6個步驟;第3部分說明在該工作流完成后,從新設備的業務部署和運維角度出發,該如何進行TCO分析。
(1)工作流的第1個步驟:測試床和IOT
在新設備引入期間,運營商需要考慮和新供應商的合作,并安排相關工程師予以配合(假設1個網元有1位工程師),測試床和IOT的成本計算方法如下。
·人力成本:網元數(IOT對應接口數)×配合天數×每工程師的日薪。
·資源成本:占用機房的每天租金和維護費用×配合天數+設備每天功耗×配合天數。
·時間成本:即配合天數。
最終給出的成本還需要乘以風險系數,測試床一般取1~2,IOT一般取4(IOT的風險遠大測試床)。IOT涉及的接口情況,如表1所示。
(2)工作流的剩余6個步驟
一般來說,新設備的安裝、調試和集成大概需要1個月,考察合格后新設備試驗局運行的觀察期為1~3個月,正式商用后的觀察期為1個月,然后開始老設備的替換搬遷,之后再進行拆除和入庫。從新設備在新站點上的設備安裝、調試和集成到老設備移交庫房的工程周期估算如圖4所示。依據項目經驗,對于單站點單設備,從設備安裝、調試和集成到老設備移交庫房的工程周期需要51天;若考慮到多網元多站點的并行,由于多網元和多站點相互配合需要時間,總的工程周期大約為:1月+3月+1月+51天/站點=200天。
新設備啟用的成本估算方法為:人力或資源成本×配合天數。
(3)業務部署和運維的TCO分析
引入新供應商,會帶來業務部署和運維上的差異,同時由于新老供應商的共存情況,業務部署和運維的復雜程度和TCO可能遠大于估算,我們將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a)業務部署TCO分析
新的供應商和現網供應商共存或暫時共存的階段,必然帶來雙倍的部署工作量。另外,兩個供應商在業務部署中存在協同問題,如圖5所示,紅色部分是引入新供應商后增加的流程。兩個供應商的業務協同工作由運營商負責,當兩個供應商的業務協同不成功的時候流程需要回溯直到成功為止,這個過程需要增加開發和確認的成本,以及進度延誤等隱性成本。
一般來說,中小規模的業務部署的準備周期,包括需求獲取、需求評估、需求開發以及需求確認4個環節。而多個供應商共存情況,則增加了“多供應商之間的業務協同”環節,以及可能的需求二次開發,使得總周期大約增加1/3甚至1倍。若單個供應商的中小規模的業務部署準備周期按3個月計算,兩個供應商的業務部署周期則需要4~6個月。
業務部署的總體資源和時間消耗計算如下:
·運營商的人力資源。單一供應商的業務部署需要工程師3人/月,兩家供應商則需要8~12人/月。
·業務部署周期。單一供應商的業務部署時間需要1周,兩家供應商則需要2周。
·業務部署對應的人力資源。單一供應商的業務部署時間需要1人/周,則兩家供應商需要4人/周
(b)運維TCO分析
運維TCO分析包括運行和維護兩部分,而運行部分又包括設備功耗和培訓費用。
·設備功耗和設備本身相關,一般由廠家提供設備的功耗標準數據,以及本次項目準備投入的設備的功耗表。除當期功耗分析外,還需要預測3~5年后容量擴展帶來的功耗變動,以及下一個技術演進周期的功耗預測。
·引入新供應商會導致培訓費用顯著增加,相比于原供應商的系統更新帶來的培訓需求,相關培訓費用預算更大。特別說明的是,即使供應商在競爭環境下采用激進的商務策略,給予超低的培訓報價,仍然無法清晰地測算出運營商為此付出的相關人員的勞務費用。
·項目成功要素中的進度因素,維護人員和新產品新方案的磨合帶來的其他風險,這些因素和風險往往難以測算。即使采用運維托管模式,上述風險通過收益分享方式轉移給供應商,并通過供應商的主動運維提升效率,上述風險也并未能消除[6]。由此可知:引入新供應商,培訓費用上升是大概率事件。
運維階段的TCO分析包括專業管理服務和備板備件兩部分。
·專業管理服務成本。依據設備特點,專業管理服務的TCO分析主要包括故障定位服務、軟件升級服務等。和業務部署類似,在同樣的服務范圍下,運營商要求新供應商以更高的運維效率提供更低廉的專業服務。但在兩家供應商并存的情況下,一般來說,不同于分區域建設原則下無線廠家之間的協同成本偏低的特點,核心網往往有難以預測的協同成本,至少在搬遷過程或兩家供應商并存期間,兩家核心網的專業服務的總成本往往高于單家核心網,相關分析可參照“業務部署”中的相關部分。
·備板備件成本。備板備件成本一方面和設備有較大相關性,如設備間不能共享板件將增加當期以及未來備板備件的采購成本;另一方面,若設備的平滑演進方案不佳,同樣會增加未來演進到新設備時的備板備件成本,因此這部分成本分析,需要供應商提供當期和演進各階段的備板備件產品配置和報價情況。另外,和單供應商相比,多供應商場景中,每個供應商承接的網絡規模變小,即單一供應商承接的大網絡被拆分為多個小網絡,由不同供應商交付,因而備板備件成本一般會上升,而且一旦某個供應商退出網絡,其備板備件成本將成為運營商的沉沒成本。然而,供應商策略在備板備件成本分析上并非總是占劣勢,比如供應商選擇存在區域化需求時(包括服務和運營的區域化),備板備件則也需要匹配這個要求,即只向單供應商采購備板備件。這種情況下,供應商策略并不會因為設備共享帶來更低的成本,反倒是因為供應商數量不足而失去議價優勢。
4 結束語
近年來,TCO分析已經成為供應商必備的決策工具。在文章中,我們基于無線核心網的項目實踐,將客戶需求融于TCO分析,提出了核心網TCO模型和度量方法等,并對新設備商引入場景下的TCO決策進行重點探討。希望能為運營商和設備商的核心網從業人員提供TCO分析方法,以便在核心網設備選擇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
除在引入新供應商的場景深化定量分析外,我們還可以針對新建網絡、網絡替換改造等其他場景作TCO分析,這些都可作為繼續研究的課題方向。
參考文獻
[1] 艾默生. 降低TCO:網絡能源廠商競爭大趨勢[J]. 電信網技術, 2009(8): 86-87
[2] LM ELLRAM, SP SIFERD. Purchasing: The Cornerstone of the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Concept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3, 14(1), 163-184
[3] 李文霞, 邸穎, 佟曉莉. 采購中的總體擁有成本戰略[J].遼寧經濟, 2006(5): 110-112
[4] 潘麗. 電信設備采購的TCO管理研究 [D]. 北京郵電大學, 2008
[5] 利文. 愛立信TCO方案助運營商降低網絡成本最新企業一體化通信平臺上市[J]. 通信企業管理, 2006(8): 60-60
[6] ETISALAT. 運維托管實現快速超越[EB/OL]. http://www.c114.net/topic/2644/a580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