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學森 編輯/南溪
理財投資必須看清合同主體
文/張學森 編輯/南溪


近年來,商業銀行銷售的各類理財產品品種繁多,一些高收益理財產品吸引了投資者目光。對此,投資者必須清楚,對于基金、信托、國債和貴金屬等產品,銀行只是一個代銷渠道,投資者不能僅僅依賴對銀行的信任和了解,更需要重點考察相關產品的經營主體及產品本身的情況。特別是在決定購買某種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對方合同主體是誰。
近年來發生的許多投資者理財受騙或者損失的案例,一種重要原因就是投資者沒有搞清楚合同主體。的確,一些基金、貴金屬理財產品收益誘人,有的產品預期收益率接近甚至超過10%,遠高于銀行發售的中短期理財產品。對此,投資者朋友一定要清楚,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與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有本質的區別。銀行理財產品是由銀行募集資金負責資產、投資并進行收益分配,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合同是與銀行簽訂,而非個人或其他公司。同時,投資資金也是轉賬到銀行的資產管理賬戶的專用賬戶名下。而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則是投資者與銀行以外的其他機構簽訂合同,銀行僅僅是一個銷售渠道。
實踐中,有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暗藏很大的風險,如若想購買,必須了解清楚代銷機構的相關信息。由于很多投資者出于對銀行的天然信賴,認為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是有保障的,往往不注意購買理財產品時簽訂的合同中的細節。當購買的理財產品出現投資收益不能兌付甚至是血本無歸時,才發現原來簽約方并非商業銀行,銀行也常常是以此為由,不承擔任何責任,投資者只能投訴無門自認倒霉。
因此,投資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產品的發行方是誰,千萬不能只貪圖高收益,而忽略了合同主體等重要細節。此外,不要輕信理財經理的“一般都能兌付、沒有出現過不能兌付的情況”等套話,一旦出現不能兌付的情況,投資者損失的就是真金白銀。
那么,什么是合同主體呢?
根據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合同關系的主體,又稱為合同當事人,包括債權人和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依據法律和合同的規定履行義務;而債務人則依據法律和合同負有實施一定的行為的義務。當然,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地位是相對的。在某些合同關系中,由于一方當事人只享受權利,而另一方當事人僅負有義務,所以債權人與債務人是容易確立定的。但在另一些合同關系中,當事人雙方互為權利義務,即一方享受的權利是另一方所應盡的義務,另一方承擔的義務則是一方所享受的權利,因此,雙方互為債權人和債務人。
如前所述,合同關系的主體都是特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合同債權又被稱為相對權。主體的特定化是合同關系與物權關系、人身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等的重要區別。不過,合同關系的主體或者當事人是特定的,但并非是固定不變的。依據法律和合同的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第三人,債務人可以將其債務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第三人。這樣,第三人可以取代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地位或加入合同關系,成為合同關系的主體。這種債的主體變更,并沒有改變合同關系主體相對性的特點,因為第三人一旦取代原合同關系當事人一方或者加入合同關系中,都已經成為特定的合同關系當事人,因此合同關系的主體仍然是特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