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博士) 編輯/易可
積極的暗示 孩子成長中的催發劑
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博士) 編輯/易可

一位名叫明明的3歲男孩,有一次在小區里和鄰居家的孩子陽陽一起玩。家長讓明明唱一曲《西游記》的主題曲,那是他最愛看的電視劇,懵懵懂懂的明明張口就唱,惹得陽陽媽媽也讓陽陽來一首,結果陽陽說啥也不唱,陽陽媽媽很是掛不住臉,馬上對陽陽來了一句“狗肉不上秤”。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成人,尤其是父母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各種暗示。這些暗示在培養孩子的性格、學習和生活習慣、品質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暗示可以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積極的暗示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良好的催發劑,能夠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培養良好的性格和心態;消極的暗示則是孩子心靈的腐蝕劑,讓孩子情緒低落,甚至產生自卑和自棄心理。
除了語言上的暗示外,父母的行為對于孩子也是一種暗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為孩子所效仿。家長自覺排隊,用行為暗示孩子插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公共場所不隨地亂丟果皮紙屑,也會讓孩子學會自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同樣,爸媽主動給老人讓座,也會讓孩子懂得尊敬老人是美德。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積極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于培養孩子規范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心理暗示”在《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或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
一年之后,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一大截。知道結果后,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并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隨后,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正是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才使教師產生了動力。這個動力促使教師在各個方面想辦法進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這種表現即心理學上的“期待效應”。每一個人都是有潛質的,但是能否將潛質發揮出來并獲得成功,取決于周圍的人能不能用對待成功人士的態度去鼓勵他、教育他、看待他。

肖伯納在他90歲壽辰時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父母親對孩子的期待與評價經常會在言語及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顯現出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樂樂的媽媽在幼兒園門口和另一個小朋友的媽媽說話,小朋友的媽媽問:“你們樂樂在家吃飯好嗎?愛吃蔬菜嗎?”樂樂緊張地望著媽媽,只聽媽媽說:“樂樂知道蔬菜有營養,即使碰到不喜歡的蔬菜也愿意吃一點。”到晚上吃飯時,本來不愛吃蔬菜的樂樂竟然沒讓媽媽嘮叨,大口大口地吃著蔬菜。孩子也好面子,父母在與別人談及孩子時,千萬不能“謙虛”,而是應當將孩子好的一面“驕傲地”展示給別人。例如,你可以告訴別人“我家孩子今天又得了一朵小紅花了”、“我家孩子很懂得孝敬老人,有好吃的總是讓爺爺奶奶先吃”等等。盡管這些話不是直接對孩子說的,但孩子聽在耳里,記在心上。他們就會在父母這種積極的“展示”下,將父母的話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來做出進一步的努力。正如樂樂,雖然平時不愛吃蔬菜,但媽媽不但給他留足了面子,讓樂樂對媽媽充滿信任,也愿意實現媽媽的期望。
相反,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家長認為是有問題的習慣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撫養人的消極暗示造成的。有的家長讓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長就會說:這孩子就這樣,膽小、害羞。這種對孩子的解釋方式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暗示孩子“我膽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時孩子就真的變成膽小、害羞了。有些家長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常常羨慕別人的孩子哪兒都好,反過來馬上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就不如這個小朋友。這種暗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有位家長說他們家在吃飯時都很“夸張”,比如爸爸故意大聲說:“哇!好香!”一家人爭著說魚好吃,菜有營養。孩子一直生活在積極暗示的環境里,家長也不會為孩子的飲食而發愁。這位爸爸總結說,大人不愛吃沒關系,可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孩子。
當然,積極暗示不同于鼓勵。它更多是不知不覺地從側面去影響孩子,避免不正確的鼓勵和表揚導致孩子對自己產生不真實的判斷出現。在不知不覺中通過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用良好的行為舉止來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在無形中規范著孩子的言行,這要比沒完沒了的嘮叨甚至管教要好很多,這就是最簡單的“家風”。父母的言行與默默的期待會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催發劑和邁向成功的內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