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海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
?
網絡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發展趨勢
欒海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
摘 要:從傳統新聞傳播媒體過渡到網絡媒體,這其中產生了很多的變化,包括對于傳統型新聞傳播的直接參與者,即專門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這時候的新聞傳播是非全民化的,是專職化的,而現在的網絡媒體為新聞界提供了新的思路,讓全民都參與到新聞傳播中。本文從多方面論述網絡在新聞傳播上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網絡環境;新聞傳播;發展趨勢
在當下以網絡媒體為主要傳播途徑的新聞界,傳統新聞發布理論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戰。文章從轉變的角度出發,探討新聞界媒介的重大改革以及在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1.1 關于傳播者
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在新聞傳播人上具備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傳播新聞主體的多元化,對于過去傳統型新聞傳播主體僅僅是相關新聞工作者,而在當下網絡時代,新聞的傳播人已經轉變為社會全體公民了。由于網絡的自身具備特定的開放性特征,致使網絡平臺的虛擬性,這其中講求真實性的新聞在虛擬世界中傳播是對新聞自身安全性和新聞宣傳管理部門對新聞源頭和流向的管理機制的挑戰。
1.2 信息
在信息時代里,網絡新聞媒體相較于為廣大人民提供高效、迅速和豐富的信息的特點更具備另外的一個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強大的互動功能。在過去,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新聞,即使新聞有誤也無法提出意見,但是當下的網絡時代就大不同了,全體公民都是新聞的傳播者,這種集體性更有利于對新聞準確性和公平性進行必要的監察,大大打通了人民看向世界的視野和生活的空間。
1.3 傳播媒介的轉變
網絡新聞傳播的交互性和多向性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型新聞傳播單向性的弊端,改變了新聞傳播者和接受者及受眾之間的孤立絕緣的狀態,做到了讓新聞信息可以從多方向多口徑發出,并且可以進行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面對面交流以檢測討論新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這些很好地體現了網絡時代新聞傳播具備的一個重要的人性化特點。此外,網絡傳播方式剛好能契合滿足新聞的諸多及時、實時等要素,打破地域局限,讓人民不出門就能做到盡知天下事。
1.4 接受者的轉變
結合傳統新聞傳播時受眾即接受者的被動狀態就很容易見出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受眾的改變,這里的改變就是新聞的受眾或者接受者已經不是單純的接受者,不是依舊只能被動接收信息的人了。在網絡新聞傳播時代,人人可以是新聞的傳播者和受眾,也就是說,借助網絡平臺所有公民在法律權限以內都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和發布,包括招聘、國際時事和娛樂新聞等。這個網絡平臺讓新聞界產生了一場革命,一場新聞信息大爆炸的革命,一場為人類帶來更多生存空間和環境的革命。
1.5 傳播效果的變化
時代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民主觀念得以不斷加強,在這個信息時代,人們都受限于地理環境,那么這里就能體現出網絡新聞傳播在國家民主環節的重要性了。而網絡新聞傳播體現民主的方式就是輿論監督和引導。在網絡新聞信息為廣大受眾提供了大量資訊的同時,也為接受者提供了更為多樣的選擇。而往往新聞接受者并不能對于滿目琳瑯的信息進行高效篩選,因此這時新聞傳播者就應當抓住受眾心理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宣傳。
首先,新聞來源的渠道應當多樣化擴充。傳統型的新聞基本來源于記者的采訪專訪,而更多的人的建議和觀點都不能及時或者有效地提出并為他人所知道,這就導致了新聞的來源具有局限性,可能與實際存在較大的偏差。現如今,網絡時代的興起,更多智能電子產品的使用讓新聞信息的來源更為廣闊,克服了以前的困難。再者國內新聞傳播學研究還是要以中國新聞傳播學為主。其次,堅定的立場才能出高效的成績。世界的多樣化讓學術研究也呈多樣發展,但是對于不同的地區都有其特定的新聞傳播特性,因此國內學者在進行相關新聞傳播學研究時應當自覺以中國新聞傳播學特性為主,其他地區為輔來進行。最后,研究人員應當具備世界眼光和原創精神。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內相關研究人員應當知道既然無法扭轉這種局面就應該去適應,國內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相關研究者應當善于抓住機遇,用世界的眼光和時代人文情懷去對新聞傳播學進行大改革大擴張。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世界已經步入信息時代,在這種大背景大趨勢下,相關理論研究應當與時俱進,不可局限于某一點。且文化作為一種根植于人心的精神養料,具有無與倫比的潛在功能,這就要求當下的網絡時代新聞傳播學的關注焦點應當時刻擁有人文情懷和原創意識。
新聞傳播理論是一種人類發展遺留的重要文化產物,它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見證者和引導者,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新聞傳播學問,就當下網絡信息化時代來講,這是一個新聞傳播界高度創新的時代,人們更應當積極地抓住這個機遇,讓新聞傳播理論在社會發展的道路上指引人們前進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葉瓊豐.時空隧道——網絡時代話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謝新洲,周錫生.網絡傳播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