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林
(重慶市長壽雙龍中學學校 重慶 401241)
?
淺談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認識
熊國林
(重慶市長壽雙龍中學學校重慶401241)
由于班級人數多,自制力較弱,因此有意識的將班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按照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分成若干個小組,并且給每個小組起一個勵志的名字,附有一句名言,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這樣可以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在小組中,我還引入了“競爭”機制,在課堂上采取計分制,根據小組的得分情況和學習情況評選出“最佳發言小組”、“最佳交流小組”、“最佳合作小組”等,并給予小小的獎勵,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大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每個小組中表現突出者還能競選上小組長。每個小組的小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全組各方面的學習工作,如檢查作業、組織討論、匯報情況等,同時小組長還可以充當“小老師”,幫助小組的其他成員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小組長在這些小組之間,每個星期根據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同時,根據小組的情況匯報,教師也能準確的了解所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老師的講解占據課堂的四十分鐘,每個學生的全部時間都用來聽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可能降為聽眾的地位,使他從屬于教師的活動而不能實現自主的學習和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采用單一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加重了學習的心理負擔,學習效率低下.老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思想.在課前要充分根據學生的個體要求,將教師獨占課堂的固定思維中跳出來,給學生充分的信任,應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
首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努力將原先用于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于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有些完全不適于探究的內容,另當別論)。這就需要教師轉化思維定勢,不要低估學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認為“只要教師講了學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的位置,處處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學內容,設身處地設計問題、引發問題。
其次,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維操作的中介性工具,思維操作工具既包括有價值的問題,也包括教師的語言工具和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體工具.在課堂教學的情況下,尤其是大班額的情況下,教師的語言要結構化,實體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設計,使之結合起來共同為學生探究與合作及教學過程的進一步展開服務。
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完全從原來的框架中跳出來,他們通過小組之間的互相討論和交流,體現自身的主題性,他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學習,增加學習的興趣.小組成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學生講解重點,老師補充;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習題的講解可以由學生討論找出難點.比如對于一節知識點講解,學生可以在課前將重點詞語進行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總結出重點.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同組成員進行補充,然后老師再重點講解.學生講課時,教師只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合作、學習.出乎意料的,這種方式大受學生歡迎,他們離開了束縛已久的座位走上另一個廣闊的舞臺——講臺,個個積極準備,自信滿滿,聽課的學生也學得認真,還積極爭取下次講課的機會。實踐證明,生生交流學習絲毫不亞于教師講課的效果,他們往往在互教互學中自得其樂,既可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利于學生明晰算理,同時培養了他們提前預習的好習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帶著"問題意識"來組織教學,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到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環節,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包括幾個方面的環節,一是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二是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形成課堂討論的問題,布置學生進行課后準備,然后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最后老師再加以總結指導,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對于問題教學法,我們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首先:問題的設計要符合英語學科本身的知識規律,即科學性.教師應先對教材進行詳盡的分析,明確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識板塊間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系,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抓住本節中心,圍繞教學中心和知識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提出問題。
其次:課堂問題的設計要符合中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問題的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最后: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兼顧各種層次水平的學生,不放棄、不拋棄學困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已的位置,從而愛上英語,愛上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由于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老師講什么學生信什么,使學生極易養成學生隨大流、不動腦的壞習慣.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讓學生要相信自己,做到“三大”,即大聲回答問題、大膽指出別人的錯誤、大方說出自己的見解.長期的訓練,使得學生養成勇于質疑、大膽糾錯的好習慣.剛開始時,我會在教學過程中故意犯一些錯誤,看他們能否指出糾正,剛開始學生不習慣,我就鼓勵他們啟發他們.久而久知,他們就能提出一些有創意的解題方法,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意見相左時還能積極地與其它小組開展辯論.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在辯論中學生學會了辨別、思考和批判,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領會別人一些獨特的見解,掌握了更多的解題方法。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備課、講課生動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最大限制地激發學生全員參與的學習熱情,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參與機會,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教、互學、互動、互補、互進,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合作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和思維方式也都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學生在交流互助和合作中得到了共同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采用合理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時要有效組織,加強指導,努力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提高教學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