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恩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
基本群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初探
向定恩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而自發或者被迫組成不同的群體,而且同一個群體內的個體之間在某一方面往往具有相似性。高校基本群體是客觀存在的,其存在有一定的歷史要求和現實背景。本文將從基本群體的基本內涵、歷史和現實背景、實現途徑等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基本群體的相關性進行嘗試性的探索,旨在開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
基本群體 潛移默化 必要性 方法途徑
在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途徑的過程中,很多專家學者越來越強調重視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以學生為本的“生本主義”,重視尊重學生個性的人文關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課堂講授在三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素質教育中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1]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直接傳授而不太注重潛移默化的作用,十分注重課堂教育而不太注重課外教育。在高校環境和文化日益復雜的背景下,突出基本群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應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群體,即基本的團體單位,是大學生自主或被迫組成的學生團體。大學生基本群體主要包括寢室,班級,社團以及其他類似的群體單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生,所以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大學生展開。然而大學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數量更是節節攀升。教育改革所帶來的結果不僅是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同時也促使高校發生了許多適應性的變化。高校學分制的逐步推廣使得大學生群體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分化,班級概念被模糊,產生學生社團,這些新現象迫使我們不得不在把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同時努力去開辟新的陣地。
1.寢室是高校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第一場所
寢室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第一場所,大學生在校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寢室中度過的[2],因而室友之間交流的機會就遠遠對于與寢室之外的人的交流機會。客觀辯證的看待寢室學生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室友之間會存在兩種基本現象,要么和諧相處,要么存在矛盾。室友和諧相處,有利于彼此的健康成長和共同進步;存在矛盾會影響到整個寢室的團結,更有甚者會對其他室友或室外的同學帶來不好的影響。寢室文化是所有組成這個群體的成員所共同締造的,它來源于學生,也必將影響學生。
2.班級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消失
雖說班級的概念受教育制度的改革而被淡化,但作為高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單位,它必然會長時間的存在。班級組織的存在,是學校管理體制自上而下層層劃分的結果。大學班級是高校育人的基層組織,是高校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是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課堂,是高校進行教學和管理最基層的組織和單位,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全面發展的重要組織載體。[3]
3.社團是最具生命力的學生群體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學生社團大多是學生自發組成的團體,因而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在參與調查的一萬多名學生中,只有15.5%的學生對社團活動感到不滿意。近些年來,大學生社團所涉及的鄰域越來越廣,成員大幅度增加,活動數量不斷增加,活動質量也不斷提高。大學生社團憑借其“社團精神”的歷史沉淀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愈來愈受到師生的喜愛,成為了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4]
4.其他基本群體
基本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往往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有時容易被辨別,有時不太容易被辨識。前面提到的寢室,社團,班級,其構成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或居住在同一個房間,或具有共同愛好,或需要做相同的事。長江大學每年都會舉辦萬人創百星活動,從在校學生中篩選品德高尚或學習優異或才藝超常的同學,并賦予他們“明星”稱號。這些明星也是一種群體,他們的相似性便是有超越普通學生的專長。高校類似的特殊群體還有很多,比如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員等,這類群體在產生過程中,其過程本身就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重視基本群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和現實情況所共同決定的。想要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基本群體的作用。基本群體是由學生構成的,而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對象就是大學生,重視基本群體就是重視學生本身。基本群體的存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減少了很多工作量,也為學生自由發揮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歷史還不足百年,因而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也就在情理之中。縱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直到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缺乏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調查顯示,學生最希望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學習和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其次才是組織協作等其他能力。國家雖然十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采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但人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的誤解。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政策環境還有待改善,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些呆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制心理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
2.群眾觀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時刻謹記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工作方法。面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生本主義和尊重學生個性的人文關懷就是對群眾觀點的運用,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3.大學生教育教學與管理模式在不斷變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承載的東西將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自由程度也將越來越高。學分制的推行,網絡課的普及,課程選擇和寢室選擇的自由化,所有這些都促使大學的教育教學與管理模式不得不發生適應性的改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于變化之中緊緊抓住不變的東西。教育環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教育的核心和客體卻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4.潛移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一般來說,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多的是追求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往往忽略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5]調查反饋的信息表明,63.5%的學生認為老師的直接教授對學生的影響力不大,81.9%的學生認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是大家所喜歡的形式。大學生不同于小學生,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不太喜歡被強迫著去做事情。潛移默化強調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一點一滴的感染,讓受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受到熏陶,不自覺的受其影響從而到達實施者的目的。前蘇聯的解體是從輿論界開始的,而輿論界的摧殘就是潛移默化在作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重視潛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或多或少的表明,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沒有多少進步的空間。高校環境和高校文化的日益復雜化要求我們必須結合實際、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提出新理論、新方法、新途徑,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1.不斷創造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必須有良好的環境作為保證,否則一切理論和探索都將是一紙空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政策,將政策落到實處,健全政策落實情況考核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的形式方法。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高校學生宿舍的宿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促成部分。高校的宿管不該只是隨便招聘而來的人,他們的綜合素質也該達到一定的水平。西方一些國家的高校學生宿管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不像我國的高校后勤人員一樣,大多是退休無業人員,他們大多數具有碩士文化水平,有時甚至還具有博士文化水平。[6]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在全校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接受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加強對基本群體的思想引導
加強對基本群體的思想引導,首先必須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只有保證教師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充分并且正確的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正確高效的進行。通過問卷調查,94.8%的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理論扎實、知識豐富,授課技巧好且具有人格魅力。然而事實上,高校存在以詆毀中國宣揚國外來標榜自己的不良風氣,甚至有些老師在課堂上不負責任的、不客觀的肆意譴責國家政府、譴責社會現象。大學老師應該是一個高素質的群體,他們身上擔負著培養國家人才的重要使命。正是這種特殊的責任和地位,大學老師在行為舉止上就該保持一份謹慎的態度,為學生樹立榜樣。
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基本群體的思想引導。社團指導老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在基本群體的思想引導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多關心基本群體的思想動態,把握基本群體的大致特點,實事求是的引導基本群體樹立正確的三觀,建立正確的行為標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加強對特殊基本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基本群體的特殊性體現在這類群體不像社團那樣,能夠不間斷的存在。特殊基本群體具有時間性,如全校的優秀學生干部,它不是一年四季都在進行評選,而是在一定時間段內進行評選。高校非常注重對優秀學生的評選和獎勵,但卻忽略了對他們的再教育。這些經過層層篩選最后脫穎而出的學生在學生中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我們許多老師都無法達到的,因此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強對一般群體核心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基本群體是長時間不間斷存在的群體,主要有社團,寢室,班級等。這類群體的人數較多,人員特性參差不齊,因此想要對這類群體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不切實際。認真觀察之后,不難發現,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比如班級中的班委,社團中的部長,寢室中的寢室長。加強對基本群體核心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實就是在間接影響核心人物所在的整個群體,這樣的間接影響要比老師說教式的政治教育更容易被接受。
5.大力支持基本群體各具特色的活動
實現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最重要的兩個途徑,一個是不斷宣傳,另一個就是舉辦各種各具特色并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活動。由學校老師策劃的活動肯定具有一定特色,但要做到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鼓勵基本群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承辦各種特色活動,既是尊重學生個性的體現,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校園中的各種社團活動,知識講座,文體競賽,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活動,節假日文娛活動等,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7]
6.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制度,健全對基本群體的獎懲制度
調查數據表明,當下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主要有卷面成績(31%),論文寫作(30.1%),課堂發言(20.3%),出勤情況(17.1%)以及其他(1.5%),考核制度缺乏創新。考核內容其實是對學生的一種引導,由于考核內容的單一,導致學生的功利性太強。考核方式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投票,由學生自己打分,將學生放在學生群體中進行考核或許更為有效。
適當的獎懲對于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獎勵制度可以在學生中樹立榜樣,讓學生行為處事有一個參考標準,引導學生樹立誠信孝順等道德素質,守法遵法等法律意識以及勤勞奮進的個人品質。懲罰制度可以警示學生守住底線,明白是非,辨明善惡。不過相比獎勵措施而言,懲罰措施需要謹慎實行。
總而言之,不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探索結果的實踐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堅持不懈的進行理論探索的同時,也要持之以恒的貫徹落實既定的政策措施,切忌半途而廢或者不了了之。基本群體是客觀存在的,在短期內不會消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對基本群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并通過基本群體達到以學生帶動學生,以學生影響學生,以學生督促學生的目的,從而最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1]張新平.關于閑暇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7,第1期.
[2]張迪.淺談寢室文化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J].當代教育:P40.
[3]張元元.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班級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學術研究,1997,第22期:P296.
[4]張文學.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現狀及其指導[J].中國青年研究,2006:P84.
[5]薛勇,李偉明,劉榮.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社團文化的互動效應[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P75-76.
[6]Huh.D.g.etal.Student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s,1994:41.
[7]林群,趙偉.誠信傳統與大學生誠信教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4,第2期:P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