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雪 歐陽德龍
(齊魯理工學院團委 山東濟南 250200)
?
志愿服務對于單親家庭大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積極影響
史雪歐陽德龍
(齊魯理工學院團委山東濟南250200)
單親家庭學生由于在成長過程中親情需求得不到滿足,缺乏完整的家庭環境和有效溝通對象,直接或間接誘發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其主要表現之一為自信心的缺失。本文以志愿服務為切入點,論述了單親家庭大學生在從事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獲得積極的情緒疏導、健康的親情體驗,同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提高生活滿意度,以此樹立自信心。在服務的過程中以“幫扶者”角色定位,實現人生價值,從主觀意識中增進對自信心的培養[1]。
志愿服務 單親家庭大學生 心理健康 自信心培養
家庭因素以其長期性、不可替代性、穩定性等特性占據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諸多因素中的主導地位,單親家庭所引起的家庭要素缺失或畸形往往會對學生性格塑造、心智成長、表達交流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這些成長要素的不健全集中表現為個人生活中自信心缺失,遇到困難采取逃避的態度。一般在步入大學之前,由于升學壓力,消極的情緒不容易被察覺,一部分單親家庭孩子為彌合內心的自卑,選擇用學習成績證明自己,與周圍環境保持距離,沉浸于自己不斷拾級而上的學業,這恰恰使得原本缺乏溝通的生活狀態進一步惡化。步入大學后,學習生活狀態較從前有了飛躍式的轉變。零散的上課時間、自主性較強的學習氛圍,促使從前處于“孤立”的意識形態迅速瓦解,大量的空余時間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這些潛在因素迫使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學生被動融入集體與團隊。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際交流,原本桎梏的思想以及長期得不到情感撫慰的情緒會愈加埋藏于心,這部分人群往往在對外交流中表現出孤傲與冷漠亦或是利用豐富的語言表達來特意契合群體的特征性話題以便填補內心的安全感。對于此類群體如若不加以引導,在長期積蓄“負能量”情緒的時間里,很容易將極端思想轉化成為極端行為,對自身或社會造成危害。
對于單親大學生而言,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兩把“枷鎖”讓他們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感情上的缺失在成長過程中由一種精神缺失,進而衍化成一種物質缺失,當他們面臨“人有我無”狀態,并且當“人有”是一種常態化物質存在,而“我無”是一種畸形缺失時,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塑造必然受到影響。
1.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是指由于喪偶、離異、分居或者構成家庭主體的成員不齊全的家庭。由母親或父親單個撫養的孩子,即為單親家庭的子女[2]。
2.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身能否順利完成某項活動或者成功駕馭某項事物的心理特性或者說心理暗示,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形態和心理狀態[2]。
3.志愿活動
(1)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是指任何人自愿的、無償的奉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索取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公益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
(2)大學生志愿服務
大學生志愿者是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是由一群具備一定思想覺悟,并熱心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的在校大學生組成。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自己直接或間接擁有的資源為他人、社會提供非盈利性、非職業化的援助。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當今我國青年參與面最廣、參與程度最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了解社會、豐富閱歷、實現價值、奉獻愛心以及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3]。
1.自卑
單親大學生由于十幾年的特殊家庭成長環境,缺少對于自身和所在家庭成員的心理認同感,他們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自卑心理。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情感獲得是不完整的。他們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單親家庭,希望用其他方式彌合自己在情感上落后于他人的狀態。這種認識上的傾斜和心理上的畏懼,使他們的自卑心理愈發嚴重,致使他們在各個方面開始輕視、否定自己。
2.敏感、多疑
或許是從小受到家庭變故的影響,他們對于有關自己的事情都會變得非常敏感,總喜歡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特別在意得失,尤其對于精神上的得失非常看重。總在懷疑和猜忌他人言語中的另一層含義,以至于別人原本無心的一句話甚至是關心的言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引起他們情緒的較大波動,并伴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化。這種趨于病態的意識形態在客觀上促使其對周圍人都抱以懷疑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人際交往的困難。
3.自閉
自閉是單親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生長在單親環境下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對自己和家庭的正確評價,使他們往往產生對于集體的抵觸情緒。強烈的缺失感進一步演化為自卑感,使他們不能與他人建立合理的溝通途徑,許多單親家庭大學生離群索居,逐漸喪失了交友的信心和能力,部分自閉嚴重的單親家庭大學生無友或少友[4]。
從事志愿服務對于提升單親大學生自信心的效用機制,目前尚沒有系統、健全的理論給予明確剖析與支持。但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對志愿服務的心理健康調節機制進行闡釋,提出了心理資源說、社會融合說和換位體驗說。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可以延伸解釋志愿服務對于單親大學生自信心的積極影響。
1.心理資源說
心理資源說闡釋的主要是志愿行為對志愿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心理資源說認為,志愿服務享有較高的社會評價,個體通過志愿服務可以改變對自身和自我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尊,并從中獲取信心。這就恰恰與單親大學生心理訴求產生了契合,他們長期以來的情感狀態是缺失的,家庭生活不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積極評價、肯定以及溫暖,而在從事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有效彌合了這一“情感短板”,這促使他們對于社會和生活重新點燃了希望與熱情。同時,志愿服務帶來的積極認知和情感可以抵御如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
2.社會融合說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社會是人與人彼此相互作用的,社會的融合有利于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形成,社會孤立則會讓人感到沮喪、抑郁。志愿活動中通過集體合作、建立臨時關系等一系列集群作用,將單親大學生的社會融合度有效增強,使他們得到社會支持,從而獲得一種對自身有用的信息和資源,使其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
3.換位體驗說
換位體驗說是以志愿服務能夠促進移情能力發展為基石進一步提出的一種研究假設。該機制認為,志愿行為通過提高個體對他人需要的關注度,降低對自身境遇的關注,從而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志愿行為的過程強化了志愿者對自身擁有東西的滿足感,降低對自己缺乏東西的不滿和關注,他們對自身境遇進行評估的參照會降低[5]。
在對高校單親大學生自信心缺乏的原因進行分析時,筆者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與家庭環境量表(FES-CV)對濟南五所大學的600名單親大學生以及600名完整家庭大學生進行評定,通過比對發現既有家庭因素、人際交流因素等客觀原因,也有消極自我暗示、情感過激、人格不完善、心理安全感低等主觀原因。針對這些原因,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單親大學生的自信心。
1.參與志愿服務使單親大學生獲得情感撫慰
單親大學生由于成長歷程中缺乏有效親情陪伴,導致主觀思想上對于感情的過度依賴,渴望被重視、被關注,并經常對自己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如因為相貌不出眾、學識不豐富、才藝不擅長而猜疑他人對于自己的評價,并對自己進行全盤否定,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會一直伴隨著他們。正如前文心理資源說所闡述的,志愿服務給他們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是他們獲得自信的源泉。例如很多高校志愿者團隊中設立的“關愛之家”項目,針對于所在區域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展開特定的親情陪伴,在聊天、散步以及文藝演出的過程中,傾聽被幫扶者對于情感渴望的訴求,尋找到共鳴點,以此緩解和釋放內心的壓力。以開展志愿服務為契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可以收獲認可與感謝,促使他們能逐漸發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發現自身閃光點,扭轉之前的自我否點,慢慢培養自信意識以及積極心理暗示。
2.參與志愿服務為單親大學生合理拓展人際關系提供了可能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在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人格的發展應當包括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系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其人格階段理論所描述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間,處于從校園環境轉移到社會環境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人格發展的關鍵就是建立情感和尋求人際溝通,從而避免孤獨感[5]。正如前文所述,單親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的壓力要比一般的非單親大學生大得多,渴望獲得友誼的情感陪伴與逐步喪失的交友信心拮抗并存于他們的內心。因害怕聽到他人談及家庭的幸福完整,他們只能減少或回避宿舍聚餐、社團聯誼、班級聯歡等這些集體活動,然而他們心里又非常渴望與他人真誠地交流與溝通。志愿服務為單親大學生拓展了一個人際交往的舞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他們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并以施助者的身份,主動將自己的優勢展示給他人。這就在無形中為他們建立有效溝通搭建了平臺。例如,在支教過程中原本可能處于封閉狀態的內心要主動敞開與孩子們進行情感對接,這不但豐富了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將使他們以一個“優勢群體”的身份接觸了更多的人。這樣的幫扶任務促使單親大學生的口才、應變能力、素質方面都得到了鍛煉,有助于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也使他們從服務過程中找到歸屬感,獲得情感交流的機會,消除孤獨感和自卑感,發現自我價值,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步獲得自信。
3.參與志愿服務提升了單親大學生對生活的幸福感
情感缺失導致的自卑和敏感限制了單親大學生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他們在溝通交流、知識儲備、科技創新等多方面與其他同學存在較大差距,林林總總的差距集合在一起,迫使他們的危機意識偏高,自我認同感較低,從而產生焦慮和抑郁。然而,志愿服務活動恰恰可以改善和調節此類消極情緒,提升參與者對于生活現狀的幸福感。這是因為志愿經歷幫助他們不自主地增強了移情能力,對他們而言,志愿服務過程增加了其潛意識中對被幫扶者和社會需要的關注,從而降低了對自身成長經歷畸形化的關注。例如在高校中設立的“文明崗”服務項目,此項目主要圍繞維持公共秩序,倡導文明之舉為中心開展工作。單親大學生在此類服務過程中可以聚焦社會熱點,對于公民需求精準發力,在奉獻與幫扶過程中體驗到身邊環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趨于美好,從而逐步提升內心幸福指數。因此,鼓勵并組織有自卑感的單親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有利于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提升他們認知生活的幸福感的敏銳度,使他們能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自信地面對生活。
對于單親家庭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研究,已經成為新形勢下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重要課題。高校中的單親大學生群體能否擁有陽光積極的心態以及自信的生活態度,關系到他們未來的發展,甚至可影響到大學生群體的整體成長趨向。探究、創新“第二課堂”育人模式,以此輔助其獲得心理充盈感勢在必行。在眾多社會實踐教育中,志愿服務憑借其獨特的角色定位,極其契合于單親家庭大學生“低存在感”的心理缺失特性。在志愿服務中,以“幫扶者”的身份在奉獻知識、精力的同時,也能夠收獲到認同、肯定和陪伴。大學生處于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對高校單親家庭學生而言,鼓勵他們參與志愿活動,有利于其陽光心態的重塑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增加其對社會的認可度,提高其對于社會的抗壓性和適應性,并使其在志愿服務中逐漸發掘自身的潛能,增強自我認同感,樹立自信。
[1]王玉玨.志愿服務對高校貧困生自信心的影響研究[J].新校園(中旬刊).2013(5):23-24.
[2]方淑瓊.單親家庭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及其對策[J].肇慶學院學報.2002,23(1):89-92.
[3]唐麗萍,陳蘊.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和實踐路徑探究[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2):109-115.
[4]姜丹,莊郁馨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2011(2):190-191.
[5]劉望秀,虞曉東.志愿服務提升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的可行性分析[J].校園心理.2012,10(4):254-256.
[6]石偉,李林.志愿行為對個人幸福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1122-1127.
[7]陶萃.單親家庭與完整家庭大學生對父母離異態度與人格特質、主觀幸福感關系的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陶萃,2013.
[8]徐秀梅,劉磊等.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因素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3,23(13):1575-1577.
[9]張東寧,王欣.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0):5949-5951.
[10]吳魯平,牛茜.志愿者的收獲與快樂功效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2):11-15.
[11]廖愛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與志愿體系構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5):116-117.
The Positive Effect of Voluntary Service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 dence in Single Parent Family
Shi Xue,Ou Yang De-long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Qil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an Shandong,250200)
The students growing up in a single-parent family whose familial affection needs can’t be met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lack c omplet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bject, which induces a seri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ne of its main reflections is the lack of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the voluntary servi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volved in volunteer service can get the positive emotion guidance and healthy affection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es tablish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mprove life satisfaction, to establish their self-confi dence. As a “helper” in the prcess of service,they fulfi ll their life value and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self-confi dence.
volunteer service;college students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mental health;cultivate self-confi dence.
歐陽德龍(1995-)男,山東省濟南市,齊魯理工學院團委組織部部長,大三學生。
史雪(1987-)女,山東省濟南市,齊魯理工學院團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