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兵
?
微活動在思品課堂中的運用
□高守兵
【摘要】用好課前3分鐘,做好課堂微活動。文章從激趣、評價、收獲三個層面闡述了微活動在思品課堂中的運用。
【關鍵詞】課前3分鐘;微活動;策略
思想品德課堂微活動,顧名思義,是在思想品德課堂上進行的“小”活動。說它“小”,主要是因為規模小、用時少,只在課前3分鐘內,由兩人合作完成。活動不論大小,關鍵看其成效。只要用心去做,落到實處,小活動也可以有大作為。用好課前3分鐘,做好課堂微活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教學一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從其教學的特點看,知識的“理論性”、課堂的“枯燥性”、學習的“記憶(背誦)性”及學后的“無用性”等使其在學生心目中形象不佳:枯燥、抽象;份量不重;是副科,還是開卷考試。這些對思想品德課的“偏見”,使思想品德課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學生厭學,老師難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課堂。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前3分鐘就是一節課的開始,如果能巧用課前3分鐘,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能引起情感共鳴,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能讓每一節課的課前3分鐘都成為一個良好的開端,那么一學期、一學年下來,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就會由厭到愛,思想品德課堂就有了生機和活力。
時間是有限的,必須在3分鐘之內結束,因為每節課都有相應的學習任務要完成,不能占用太多時間影響課程進度。內容和形式是不限的,只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都可以,能與課本知識相聯系更好,形式上鼓勵創新,提倡多樣化。每次活動只指定一人,由他自己尋找搭檔共同完成。以兩人(男女不限)合作為主,活動中要能體現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為的是通過活動增進友誼,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學生在課前準備好資料,發言時在黑板上寫上主標題“課前3分鐘”,副標題自擬,要能體現出內容和特色。副標題的擬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也給他們提供了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他們都希望自己的標題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如有兩位六年級學生播報的新聞與“兩會”有關,兩人又都姓宋,他們的副標題就叫“兩宋說兩會”。在講臺上以“大宋”“小宋”相稱,設計了一段對話來介紹新成立的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及其對今后的影響。學生不僅了解了食藥總局,也因此記住了“大宋”和“小宋”。有位學生給自己的播報取名為“嘰歪電臺”,意在提醒臺下同學保持安靜。還有“勇姐弟智斗假警察”“交友不慎遭遇騙子”“與皇帝同名的我”“誰來做孩子的保護傘”“復旦投毒案的反思”等都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時政播報與點評是課前3分鐘的重頭戲。新聞每天發生,視角各有不同。選材不限,但是必須要說出自己的感悟,哪怕只是三言兩語。從眾多繁雜的新聞事件中挑選出1~2件,在短暫的時間內讓人聽明白,并且尋找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說出自己的感悟。沒有充分的準備,是很難做到的,這個準備過程其實是對學生有效提取信息、綜合分析信息、科學組織信息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由于初中學生能力有限,四五年級學生以說新聞,感知社會熱點為主,六年級學生以評說事件為主。介紹新聞事件之后,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角度尋找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結合專家時評,歸納、整理出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理性思考比感性認識更可貴。
在處理第三課“愛惜每一張紙”活動三“算算用紙量”時,播放PPT:造紙術發展到今天,樹成為造紙的主要材料。根據新華網的統計,一棵5年樹齡的白楊樹能造約500張A4紙(拿出一包紙)。一棵高高的長了5年的樹,也只能做成這么一包A4的紙,按剛才的統計,我們一天要用到一包紙就要砍掉一棵5年白楊樹。那么,往少了算,一個班的用紙量,一天就能砍掉一棵樹(播放一棵樹倒下的視頻)。全國每天的用紙量就要砍掉2千多萬棵楊樹,多大的一片楊樹林啊!(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日記月累,我們的地球會變得如何?在播放的同時設計了6個問題:
1.生活中這么多地方都要用到紙,你們知不知道我們一天要用掉多少張紙?
2.現在誰來說說,你一天大約用到幾張紙?
3.你們想象得出每天我們的用紙量有多大嗎?
4.知道紙是用什么造的嗎?一棵樹能造多少紙呢?
5.知道森林的作用嗎?
6.你為什么驚訝?你此刻想說些什么?
大家仍然沉浸其中,然后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筆者在點評時對兩位學生大加贊賞,同時接著他們的話題導入了本節新課的學習。這節課的學習效果非常好,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可謂水到渠成。
學生發言之后,筆者的即時點評重在激勵。做得好的地方大加贊賞,做得不好的地方往往以“希望以后在這方面可以有所突破……”,為后來上臺學生提個醒,期待可以有所改進。學期結束時的集中點評則以激趣為主,根據其不同特點,選擇最有特色之處點評并頒之以“最……獎”,如以內容取勝的“最新聞獎”“最密切聯系課本獎”,以形式取勝的“最佳搭檔獎”“最完整獎”“最環保獎”“最有禮貌獎”,以感悟取勝的“最義正辭嚴獎”“最語重心長獎”“最富哲理獎”“最言簡意賅獎”,等等。雖然只是空頭支票,沒有物質獎勵,學生卻興趣盎然,獲獎者深感榮幸,有時還自告奮勇發表獲獎感言。
課前3分鐘的課堂微活動,不僅能活躍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于關注現實生活,形成學以致用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利用課前3分鐘進行的課堂微活動,由學生自己選取精簡卻典型而有啟發教育功能的材料,與同學一起分享、一起感悟、同共分享成長的快樂。同齡人的互動交流,勝于教師千百倍的說教。用好課前3分鐘,做好課堂微活動,可以將學習變成一種自我需要。學生是微活動的主角,微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然而要當好主角,也不是易事,有時還要向老師或家長求助。有的學生戲稱“臺上3分鐘,臺下許多功。”
同樣是3分鐘,各個年級的學生能力不同,要求也應有所不同。四年級學生比較單純,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可采取自愿報名與排序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上臺次序。五年級學生可以按照姓氏筆畫的多少或是姓名字母的順序排出上臺的先后次序,在上臺前一周提前做好準備。六年級學生由于面臨升學壓力,可將活動次數減少為每周一次,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上臺發言。以每周兩節課來算,一學期下來,每位學生都有至少一次的上臺機會。不打無準備之仗,力爭讓每次活動都能落到實處,讓參與者與聽眾都能有所收獲。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即使做得不夠好,也不要中途打斷,要努力尋找出閃光點。要多看到他們的用心之處,只要認真去做了,就值得肯定和鼓勵。
堅持了幾年的課前3分鐘,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卻令人收獲了太多驚喜。“各具特色微介紹,讓你記住我”“名言故事有真義,讓我告訴你”“大事小評微分享,你我共成長”……這些都是學生的精心之作,也將成為師生共同的美好回憶。4年的堅持讓筆者深深感到:只有教師想不到,沒有學生做不到。只要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還你十分精彩。
參考文獻:
[1]范秀紅.構建高效思品課堂的幾點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 2014,(4).
[2]楊霞.關于思品課堂微課程運用的誤區解讀[J].生活教育(下旬刊),2015,(10).
(編輯:楊迪)
作者簡介:高守兵,湖北省公安縣南平鎮港關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