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
引導兒童詩創作的幾點感悟
□劉楊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把兒童詩歌創作帶入課堂教學,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就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詩歌的樂趣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兒童詩;教學;創作
兒童詩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學習詩歌的樂趣,在創作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成功的體驗?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悟。
詩是情感的產物,是一種“熱愛”,是一種“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藝術形式。教師在教學生進行詩歌創作的過程中首先要培植學生的情感,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1.從閱讀中體驗真善美
教學時,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讀文、賞詩、品句,不僅使學生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也能使學生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美的情感,更激發起學生的創作欲望。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有篇短文《稱贊》,講小刺猬和小獾之間的故事。小獾的板凳做得不好,小刺猬熱情稱贊它認真,一個比一個做得好。小刺猬的稱贊給了小獾勇氣。后來小獾也用稱贊的方式鼓勵小刺猬,說它的蘋果有滋有味,使小刺猬有了自信。文本字里行間射透著真誠、友誼與快樂。學完了這篇課文,學生對稱贊有了深刻的體會,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了各種各樣具有真情實感的童詩。有一位學生在課后這樣寫道:
稱贊是一盞燈/在你我灰心喪氣的時候/它開啟一扇窗戶/讓你我的世界充滿自信的陽光
稱贊是一株紫丁香/在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夜晚/它芬芳了我的夢幻/是我不再害怕孤獨的影子
同學的稱贊是風/媽媽的稱贊是浪/老師的稱贊是帆
有了他們的稱贊/我這條小船/即使在顛簸中也一路向前。
2.在生活中感受真善美
兒童對多姿多彩的世界十分敏感。生活中極其平凡的現象,在他們的雙眼中都充滿了好奇。同時,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兒童詩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鑄就他們的一顆“詩心”,使他們能從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日月星辰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諧之美,從衣食住行、鍋碗瓢盆、你來我往中感受到人情的淳樸之美。一位學生體驗到了爸爸媽媽對她的愛,在她的筆下,愛的情感汩汩而出:
爸爸是海/媽媽是岸/我就是那小小的船/在大海中航行/在岸邊停息
爸爸是太陽/媽媽是星星/我就是那彎彎的月亮/太陽照亮我/星星陪伴我
爸爸是樹/媽媽是枝/我就是那茂盛的葉子/樹給我養分/枝給我支撐
可見,只有給學生一雙善于發現真善美的慧眼,讓他們感受到美就在身邊,真無所不在,愛無處不存。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想象是基礎,詩歌創作嘗試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適時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喚起詩歌創作的需求。
1.觀景設圖,浮想聯翩
兒童詩創作要求兒童的想象別具一格,它是跳躍的、非連續性的,它具有兒童特有的天真,但是這些都離不開鮮活的實物。教師帶領學生春游或者秋游,讓學生親密接觸大自然,聆聽山野的松濤,品嘗秋天的果實,觀察游魚的動態,看看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石頭,和它們來一次面對面的交談:如天上云彩你在想什么?草地上的孩子對春姑娘唱什么?山間的流泉為什么那么快樂?秋天的楓葉著妝去哪里參加舞會?正所謂“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情”,也許,在普通人眼里,許多事物都是靜止的、沒有生命的。但在學生的眼里,世界永遠是動態的。石頭可以思索遠方的路,人也可以變成路邊的標志。作為童話詩的創作者學生來說,就要變換角度,要俯下身子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交朋友、拉拉手、說悄悄話,向它述說煩惱,傾吐心聲……在物化和人化的世界里,他們的思維是無線的風箏,是紛飛的翅膀,他們的想象永遠都像蝴蝶一樣斑斕多姿。依托這樣的想象,筆下的一切開始活靈活現,富有生機與魅力。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有時教師可以用圖畫代替實物,讓學生再造想象。教師提供給學生三幅圖:第一幅是一只蜜蜂在釀蜜;第二幅是蜜蜂飛走了;第三幅是空白,然后讓學生發揮想象蜜蜂飛到了哪里,它把花蜜送給誰了?為什么送給它們?學生在腦子里迅速構思出地點和發生的事情,想象出十幾種迥然不同的答案,然后以“甜甜的花蜜”為題,學生大顯神通,描繪出妙趣橫生的童詩世界。
2.依托媒體,再造想象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音響、色彩包括文字資源,引導學生把課文改寫成詩歌,或者對已有的詩歌進行續寫、改寫。這種旁敲側擊、曲徑通幽的方式能使學生另辟蹊徑,從新的角度將思維進行拓展。比如,學過《神筆馬良》,以《假如我有一支神筆》進行再造想象。有位學生寫道: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不幸的螞蟻畫一雙晶瑩透亮的大翅膀/給它飛翔的力量/使它生活在愛的草坪上/永遠逃過人們狠心的腳掌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勞累的媽媽/畫一個十分能干的機器人/把餐廳、臥室和廚房打掃得亮堂堂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率先突破,幫助學生尋找創作題材,把握創作時機,讓學生在詩歌創作中求得知識,求得發展。
贈學生一滴智慧的甘泉就是要教學生領會寫作兒童詩的技巧。兒童詩的創作技巧非常豐富,傳統的詩歌創作方法有比興法、直述法、夸張法、對比法、反復法、對答法等?,F在學生通常用模擬聲音、物體變形、重疊意象、設置問答等方法來編織意境,營造詩情。例如,小小牽?;?開滿竹籬笆/圓圓的/像喇叭/不怕風、不怕雨/不怕別人摘/不怕別人踩/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小作者由牽?;ǖ男螤盥撓氲叫±?,又聯想到吹響的喇叭聲,由于作者恰當、自然的聯想,使這首詩生動活潑、充滿韻味。
再如,學生的《秋天的問號》:是誰為你掛上香甜的果實/是誰為你披上金黃的羽翼/是誰為你送來南方的問候/是誰為你舉起山谷的火把/這是將問題集中在一起。還有組合法:把不同的事物和現象串聯起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把事物幾個方面的特點以節的形式表達出來。用這種方法創作要注意列舉的事物、現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把握事物的各方面特點。
兒童對文學知識的吸納具有感性,很少在理性的說教之中形成,而是在形象、生動的兒童詩品讀活動中或者創作活動中有意識、有序列地滲透一些創作技巧,讓學生細細品讀兒童詩,使各種豐富的創作技巧融入精美的品讀活動,再讓學生在創作中領略兒童詩的竅門,從而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的精品讀給全體學生聽,并打印出來粘貼在班級的墻壁上,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產生持之以恒的動力。教師還要盡力拓展一片展示學生靈性的“天空”,讓學生的成功欲望得到滿足,如開展多種實踐活動,詩歌朗誦會、詩歌創作大比拼、評比小詩人等活動,一方面有利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造才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在班級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創作氛圍,促使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發展。
除此之外,發揮網絡的作用,利用網絡空間將自己的作品貼在論壇上或者兒童習作網站上,進行網絡作品交流,使學生擁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創作的詩歌擁有更多的讀者,還可以激發他們習作的社會性動機,有利于學生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向更高層次跨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姜佐.現當代兒童詩缺少童趣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3.
[2]丁燕.低年級兒童詩教學的幾點心得體會[J].小學教學參考,2010, (34).
(編輯:楊迪)
作者簡介:劉楊,湖北省公安縣實驗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