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
基于文化傳承的大學太極拳課程改革實踐研究
□易鵬
如何在大學太極拳教學中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有效地在太極拳教學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并依托課內外一體化,提升太極拳課程的文化內涵與實踐外延,成為太極拳教學一個不可忽視的話題。基于此,本文以文化傳承為教學理念,探索讓大學生在學習太極拳課程的同時,感知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太極拳文化背景的理解,使太極拳教學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礎,并依托現有的體育教學資源不斷創新大學太極拳教學內容和模式,從而更好地推動大學太極拳課程改革實踐的順利實施。
文化傳承;太極拳課程 改革實踐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太極拳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意蘊,它源于道教,深受中國古代哲學影響,一招一式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精神,體現了東方哲學和諧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它是中華民族辯證思維與藝術、武術等的完美結合。人們對于太極拳研究從未間斷,特別是相關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太極拳的傳統文化內涵、高校普及太極拳課程、簡化太極拳、太極拳在當下的意義以及如何將中國傳統太極拳推向世界等。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國外學者對于太極拳文化的研究也蓬勃展開,但主要涉及慢性病、幸福感、帕金森癥、平衡能力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其研究主要側重于太極拳運動對于人體各個系統產生的生理效應。總的來說,各項科研成果極大地推動了太極拳文化運動的發展,對于后來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于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中華五千年璀璨文明在勤勞的中國人中世代相傳,繁衍不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總結前人的智慧結晶,積累經驗、摒棄不合理和過時的做法,加以充實、創新和提升再傳于后人。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是一種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思維為核心思想,以技擊為主要內容,并結合中醫經絡學理論,通過柔和緩慢的運動形式來修身養性,去尋求人體自身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個體與社會協調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認知和科學實踐。太極拳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中正安舒、剛柔相濟、無過不及、一切以自然為主的運動特點,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人類群體和諧相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文化傳承而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太極拳已成為全國高校體育必修課、通識選修課,普及面較廣,學生參與程度較高。但現階段的大學太極拳課程多以實踐課的形式設置,還停留在單一教授套路動作的階段,學習過程也非常粗略,只是跟著教師“依葫蘆畫瓢”,往往形是神非。由于教師沒有進行正確的文化引導,加之太極拳運動具有動作緩慢、步伐輕盈并講究剛柔并濟等特點,會讓正值青春年少階段的大學生缺乏學習耐心,甚至誤認為太極拳是老年人的專利,難以更好地發揮太極拳強身健體、育人、慧人的作用。如何將太極拳課程以文化傳承為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及內容,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太極拳,“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從文化內涵到套路學習、再到技擊實戰等,都能得到“立體式”的學習和體驗是目前大學太極拳教學亟須突破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理論實踐相融合
單一學習套路的實踐課與枯燥無味的理論課,都不具備讓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條件,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已很難適應當今大學生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太極拳有一整套系統的習練理論,套路、功法、技擊實戰三位一體相輔相成,而這樣的功效本身也是整體效應,不可偏廢。將太極拳課程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能夠滿足大學生對健身、防身、養生等多元化的需求。只有將理論結合實踐并融入文化元素,讓大學生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源流,注重其功能價值,樹立民族自豪感,才能真正讓他們對這項體育運動產生興趣,而“興趣”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不能讓學生簡單地認為只是學會了太極拳套路就可以拿到學分。每一次教學的改革對于教師自身的傳統觀點也提出了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站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提高認識、轉變思想,結合民族文化元素傳授武德、武禮,提高大學生的內在文化修養,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達到知行合一。在太極拳套路教學時,要講解每一招一式的技擊攻防含義,讓學生明白該動作在技擊實戰中的用途,以及不以傷人性命為目的的人文關懷主義。同時配合中醫經絡學在練習過程中講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對人體心、腦、氣血、經絡、骨骼、中樞神經等方面有哪些改善和保健作用。
2.課程內容多元化
開設太極拳文化的理論課,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枯燥乏味的學習模式,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太極拳發展歷程與文化背景等知識的普及,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體會到太極拳深層次的文化意義,理論結合實際,綜合培養,亦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學生的身心都能“動起來”,從而使其對于太極拳的學習不至于缺少文化根基的培養和理論方面的概念普及。
3.理論課改革實踐
理論課在多媒體教室內教學,學生缺少實踐環節,多以視、聽模式教學,由于選修課一般都安排在晚上18:30到21:00,近3個小時,學生上了一天的課,難免身心疲憊,此時如繼續讓學生久坐,課程效果很難保證,課程質量大打折扣,如何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是關鍵。
(1)課間太極拳練習。一方面,由于學校開設的課程不一定能滿足學生對于太極拳學習的欲望,課間練習能夠起到回顧鞏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課間集體練習八式太極拳套路,配以悠揚的古典音樂,有助于大學生提神醒腦,而且能夠舒緩久坐帶來的身心壓力,使大學生體驗太極拳動作涵韻,提高課程學習的興趣度。
(2)導入背景音樂。課堂上加入中國古典背景音樂,不僅能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提高教學效果。在這種帶有中國古典文化的音樂氛圍中學習,更能讓人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3)娛樂性。通過“擊鼓傳花”等游戲形式,推薦學生上臺進行太極拳表演互動,亦可設置相應的小獎勵。例如,表演最好的可得到期末加分或者可以在后期教學中擔任小組長等,以此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課堂的趣味性。
(4)表演示范。校園定期舉辦太極拳示范表演(教師或高水平武術運動員),邀請知名太極拳運動員為大學生展示競技太極拳,設置一些教練、高水平太極拳運動員與學員互動等環節,讓學生能夠與大師親密接觸并與他們探討關于怎樣提升自己的太極拳水平等方面的話題,以及科普太極拳各主要流派的風格特點及歷史源流,討論如何增加觀賞性。
(5)提倡個性化互動。在課堂上由教師隨機抽簽3~5名“幸運學生”與教練互動展示,其他學生可在旁邊觀看教練動作的技巧等,看完后讓學生各自講出自己的心得,講得最好的學生可獲得一定的獎品,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
(6)技擊實戰互動。武術歷來就有“即學藝必試敵”的說法,這也反映了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通過兩兩之間配合的試手練習,一方面讓學生上臺進行太極推手技擊實戰互動,體驗到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等技擊內涵,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互相尊重的品格。
(7)視頻、圖片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過畫面定格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動作對手法、眼法、步法、身法的要求,適當進行慢動作回放,讓學生清楚每一個動作的走位、方向、線路,在PPT中穿插高水平的太極拳比賽和表演視頻、圖片等,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習的“可視性”,也讓他們領悟到要達到真正高水平的太極拳是需要長期的練習、不斷探索和內心真正的平靜。
(8)測試評價。問卷調查法和體質測試法相結合,在上課前先設計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對太極拳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程度,基本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在實踐課方面,了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如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肢體控制能力、腿部力量、平衡能力等。全部太極拳課程結束后,再與先前的數據和學生反饋評價進行比較分析。
(9)編著課程配套教材。編有教材《太極拳文化理論闡釋與功法學練實戰研究》與課程配套使用,效果良好。
4.實踐課改革實踐
(1)實踐課與理論課要互補,實踐的內容要多元化。教育部2004年7月頒布的《武術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教學中要體現,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的指導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將太極拳實踐課結合文化內涵、中醫經絡、技擊實戰、功能用途。讓學生明白“體”與“用”的關系,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源流、掌握套路與技擊的相互作用,體會每一個招式的攻防含義,感受每一個動作對人體氣血、經絡、器官的良性循環,指導大學生運用太極拳的習練方法來健身、養生、防身。還可分組進行太極拳套路和太極推手的比賽、切磋,互相觀摩點評,教師做最后的補充總結,把握訓練理論方法的正確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教師還要做好示范表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標準的太極拳動作要領,做好引導作用。套路練習中配上古典純音樂練習,可起到增加興趣度和活躍氛圍的作用。
(2)考核機制全面性。考核中套路演練占20%,理論考試占20%,技擊實戰20%,網絡學習占20%。基本功方法占15%,考勤占5%。集技術、理論、實踐、學習途徑于一體,全面綜合考評。
單一的課堂教學還面臨諸多不足之處,由于每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重復講一個問題,或反復示范套路動作,學生如不能理解其含義,領悟其動作,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要依托網絡教育資源,形成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拓展互聯網學習途徑。將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大學MOOC等網絡課程配套學習。
本文為配合課程教學還建有一門“太極拳文化與功法習練”的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作為大學生先修課程,進行網上學習,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基礎理論和知識點,在網上進行討論學習。反復觀看太極拳套路教學視頻,加深對套路動作的印象,還配有與課程配套的教材,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太極拳文化和諧思想的弘揚,對于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太極拳是大學體育的必修課,另外,還開設了太極拳實踐課通識公選課、太極拳文化的理論課程,建有“太極拳文化與功法習練”的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大學MOOC的“線上”課程,還有為外國留學生開設的中國文化導論課“太極拳”。在國內外校際文化交流中,太極拳是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受到國內外師生的喜愛。1999年成立了武漢理工大學武術協會,2008年成立了武漢理工大學教職工太極拳協會,常年堅持太極拳健身運動,參與的師生(包括院士)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每年還定期舉行學校運動會24式太極拳比賽和校運會開幕式的“千人太極拳表演”,比賽成績計入各參賽單位校運會團體總分,參與太極拳表演的學生還計入課外實踐學分。因此,師生參與度廣泛,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學校各學院各職能部門都將太極拳作為“工間操”鍛煉的運動項目。學校武術運動隊多次獲得太極拳項目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金牌,為學校爭得了榮譽。武術隊還多次出訪法國洛林大學孔子學院,進行文化交流,太極拳表演深受外國師生喜愛,被譽為“武術文化使者”,贏得國際友人的高度贊揚,擴大了學校的國際影響,提升了學校文化軟實力。
太極拳課程內容設置至關重要,應注重理論結合實際,突出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而且教師綜合素養還有待提高。要營造校園太極拳學習文化氛圍,將師生太極拳比賽、展演等大型傳統特色活動形成傳統,使其具有延續性。學校要將太極拳課程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形成“不斷線教育”,從而體現出太極拳的育人功能。還要為外國留學生開設太極拳選修課,并在海外孔子學院開設太極拳課程,并編寫一批精品中英文對照教材和開展視頻公開課學習,讓外國學生更多學習、了解、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這樣更有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總之,要將太極拳課程的文化內涵與實踐外延加以提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需求,真正體現出太極拳課程的育人、健體、養生、防身功能,做到體用兼備、身心雙修。
[1]張岱年,方克力.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楊軍.以“文化傳承”為理念的太極拳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2014,(1):121-122.
[3]武冬,呂韶鈞.高等學校武術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92-98.
[4]易鵬,曾鳴,張朝霖.太極拳文化理論闡釋與功法學練實戰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3.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湖北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太極拳系列課程建設研究”(編號:2015132)的研究成果。
G642.4
A
1671-0568(2016)20-0032-03
易鵬,碩士,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