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琴芳
?
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初探
□符琴芳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創業觀,培養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在內容、實施等方面弊端日顯。所以,進行德育課程改革,提高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德育;中職;課堂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然而,當前很多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課教學往往遠離學生的思想實際,演變成空洞的政治說教,教師講得很累,學生聽得厭煩。德育教育要適應現代社會形勢,改革勢在必行。為了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辦出職業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力,筆者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程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積極擴招,使得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招生和就業成了學校生存的關鍵問題。中等職業學校為迎合當前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各學校都盡可能減少包括德育課在內的基礎理論課的教學課時,增加專業技能課在教學中的比重。在這一社會現狀下,修訂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現實課題。
“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所以德育課教師要轉變以書本知識為范式的觀念,擺脫傳統教材的局限性,以人為本,提煉德育知識,融進德育成果,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在傳統教材的基礎上,讓德育課突出職業特色。德育基礎課程包括經濟政治、哲學基礎知識、法律和就業指導。作為德育課的延伸,現增設禮儀禮節和心理健康。由于總課時是不變的,所以,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應結合未來社會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作不同幅度的增刪。
至于禮儀禮節和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可從《日本中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得到靈感,設想包括四部分:①關于自身,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堅強的意志,自主性和責任感,探索真理,發展個性。②關于與他人的關系,包括禮節與言行舉止,體貼別人,相互依賴,健康的異性觀,寬容與謙虛。③關于與自然的關系,包括熱愛自然,尊重生命。④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包括熱愛集體與履行職責,義務與公德,正義,勤勞與奉獻,熱愛家庭,孝敬父母,尊師愛校,鄉土愛,愛國心,世界和平。
1.全員參與,全程管理,是學校德育工作之關鍵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創立者、美國質量管理大師戴明認為:人都是可以教育的,人都有做好工作和得到尊重的內在需要,有自尊和自信的內在可能性,人都能不斷地走向完美。這種哲學假設與我們所熟悉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極其相似。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精神,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應樹立以下質量管理思想:
一是顧客取向。我們在學校管理中,應始終把握一個基本方向,即教育是為學生服務的,我們的工作是否有價值,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是注重過程。要將注意力集中到管理的全過程上。在德育工作中,要關注管理過程的每一個片斷,因為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而職業教育,從某種角度講,是一種完善教育,它要接納所有愿意踏進校門的學生,而面對如此復雜的生源狀況,要想使學生真正學有所成,成為合格的畢業生,就要彌補先期教育的種種失誤。基于此,過程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2.凈化信息網絡環境,發揮網絡信息優勢
信息社會離不開網絡,互聯網把世界展示在每個學生的面前,成為學生了解社會、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互聯網上也游離著許多宣揚色情、暴力、賭博、迷信和反動思想的信息。由于認識能力和個人經歷的原因,學生對其中的不良內容缺乏辨別能力,容易遭受毒害。針對當前網絡文化對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產生的不良影響,德育工作者應直面網絡這種新的社會環境變量,加強網絡環境下的學校德育工作。
首先,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動員各方力量,開發能夠濾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軟硬件,限制對某些有害信息源網站的訪問,同時還應對網上有害信息的沖擊進行堅決的駁斥和回擊。
其次,教育青年學生一定要學會“思想保健”,苦練“內功”,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辨別能力,增強對網上信息的正確選擇能力,對有害信息能頂得住誘惑,守得住“丹田”,為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我們要提高德育工作網上出擊的主動性。
再次,可建設校園德育工作的專業網站,如“網上學校”“校長信箱”“生活指南”“網上心理咨詢”等欄目,形成德育工作的網絡體系。
最后,可以利用網上雖不能面對面,但卻可以心貼心的機會,通過溝通感情,建立起相互信任,使學生毫無顧忌地傾訴平時難以啟齒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走出心理困惑,幫助他們打開“心鎖”,克服心理障礙,消除自卑,優化心境,從而養成良好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3.重視德育實踐,注重主體參與,培養學生主體道德素質
社會實踐既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在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的德育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落腳到學生主體的自我道德判斷、選擇等能力的發展上來。比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管理嚴格的企業,訪問優秀的企業員工,親身體驗未來工人的特殊要求。也可以在學校內部張貼醒目鮮明、針對性較強的標語,讓他們時刻接受環境的熏陶,體會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課程的實施,傳統的德育課學生考核機制日益暴露出其諸多的弊端,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課學生考核機制顯得十分必要。
考核不僅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標尺,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職業學校德育課的考核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書本理論之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接受思想的洗禮、心靈的凈化,掌握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掌握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健康成長、努力成才的正確方法,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形成高尚人格,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德育課的考查應同全校大德育工作體系緊密聯系,與學生接受教育的態度,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結合起來,將其分為理論考試、德育感悟、日常行為考核三大部分,其中理論考試占50%,德育感悟撰寫占20%,日常行為考核占30%。
新的考核機制中,理論考試應改變以書本知識為主的封閉考試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考試內容源于書本而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中理論知識的簡單重復,偏重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實際,突出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解決,避免枯燥的記憶、機械地重復。同時在考試形式上避免一張試卷定成績,可設計為試卷成績與學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上課的積極性等掛鉤,對學生的課堂辯論及分組討論情況、社會調查等進行全面評價。
這樣的考核機制既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實際,又將學生的品行反映到考核內容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強化了德育課程改革的效果。
總之,德育課程改革是必然的趨勢,中等職業學校在德育課程改革之中,應當充分考慮現在中職生的現狀,符合社會的要求才能取得成效,才能擺脫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真正體現出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姜少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德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2):117.
[2]李真.煙臺市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3.
[3]金永琳.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與媒體素養教育的整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4]張群英.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5]王峰.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管理的問題及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6]胡麗.職業學校學生德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1.
(編輯:郝嬋)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立項課題“二級管理模式下職業院校教育教研管理的實踐研究”(編號:XHJX201503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1-0081-02
作者簡介:符琴芳,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德育教學。